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的于成龙是怎样的?他在哪些地方任过职?

历史上的于成龙是怎样的?他在哪些地方任过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340 更新时间:2024/2/3 15:22:09

于成龙是清朝初年名臣,在影视剧中康熙曾激动的对满朝臣子说:“这是天下第一廉吏。”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于成龙是怎样的呢?于成龙的一生都在哪些地方任职呢?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于成龙是山西永宁人,早在明朝末年的崇祯时期就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取得了副榜贡生的头衔。其实于成龙的能力远不止如此,只因为于成龙这个人眼睛里容不得沙子,面对考场考官公然受贿徇私舞弊的种种作为看不惯,便在考卷上痛斥了这种行径。当时明朝末年贪腐遍地重生,他的这种做法刺激了阅卷的考官,便对他的成绩下了手脚,导致了于成龙不能进入正榜。

由于没能进入正榜,没有中举的这个身份,并不能给他本就贫困的生活带来任改善。于是于成龙继续参加了会试,在会试后于成龙却辞去了能当官的机会。因为于成龙早就看透了明朝统治早已是日落西山,自己并不能在污浊的官场上有一番作为,因此回到家中一边侍奉父母一边读书。

等到了清朝人入住中原,于成龙仿佛又找到了读书的动力,想要日后在官场上能有一番作为。于是在顺治四年到八年的时间内于成龙来到了太原的一所私塾里读书,可惜老天不公,虽然于成龙很努力读书,但是他这时候已经三十五岁了,记忆力也不如年少时期,就这样落榜了。

又过了三年,于成龙的家里发生了变故,原来一直是家中顶梁柱的大哥病死了。古人又没有什么政策,自己又生了第三胎,老大和老二还要上学。眼看日子就要过不下去了,于成龙无奈只好放下书本去打工赚钱养家。参加工作的朋友应该都明白,很多时候生活所迫没办法专心的读书,于成龙只好暂时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这样的日子熬过了几年之后于成龙的父亲也去世了,于成龙身上的担子也减轻了一些,他心中的理想又被重新唤起。等到他从国子监学习结束后已经是四十四岁的高龄了。在顺治十八年的这一年,于成龙正式的当上了他第一个官职,就是接受朝廷的委派前往广西的罗城当县令。

当时的广西罗城县是有名的蛮荒之地,此去任职有千里的路程,途径烟瘴之地,生命都会受到威胁。但是于成龙已经顾不得家中的反对,铁了心的要去罗城县当县令。当时罗城县周边情况复杂,城中百姓只有区区几户人家,遍地都是荒草,想要种地都是一件老大难的事情。住的地方甚是破旧不堪,几乎没有一个可以挡风避雨的正房屋。只能寄宿在一间还能避风的庙里边。

同行而来的几个人没有于成龙一样的意志,耐不住周围的恶劣环境,他们有的病死了,或者有的人干脆当了逃兵远离这个蛮荒之地。而于成龙却按部就班的开始了他治理地方的第一步。在于成龙精心的治理下,罗城总算变成了一副县城该具有的样子,然而这一切才仅仅只用了三年的时间。从这一点上就足以看出于成龙不仅仅是廉吏这么简单,还有出色的治理能力。

由于于成龙在地方的出色表现引起了省部领导的重视,所以在省部官员的举荐和提拔之下来到了四川省的合州担任知州。在古代人口就是最大的生产力,粮食就是最大的经济保障。在于成龙的治理下,当地的人口猛增,粮食的产量不断地提高,直到上部官员将他调往湖广黄州担任知府。而这时候已经是康熙八年了,距离罗城主政时期已经过了很多年。

在康熙十二年的这一年,爆发了历史上很有名的“三藩之乱”,于成龙恰巧这时候被调往湖广武昌府主理政事,考验于成龙的时候到了。由于吴三桂手下旧部有不少人都是湖广籍,因此吴三桂便派人到湖广带上自己任命的书前去搅乱当地的政局,希望有人能够和他一起对抗清廷。

于成龙在这次暴乱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康熙十三年的时候,在他管辖的麻城县出现了吴三桂所任命的文书,而当地父母官出于对自己政治前途的考虑选择大杀特杀,宁可错杀也不能放过一个人。正是由于这种强硬的手腕导致当地人心慌慌,而当地的土豪刘氏恰巧也接到了吴三桂的任命文书,打算联合当地山里的土匪发动暴乱。眼看局势要得不到控制了,当地官员只好把于成龙叫来帮忙稳定局面。

于成龙到来后,先是利用他在群众心目中的好名声来安抚躁动的百姓,让百姓安稳下来,然后着手处理山贼问题。于成龙打算兵不血刃的将山贼招安,这样可以以最小的代价来平息这场叛乱。于是他只身来到山寨来劝说当地的土匪投降朝廷,在他的保证下,土匪选择了投降。第一次叛乱就这样被解决了。

等到于成龙来到黄州担任知府的时候,他又遇到了更大的暴乱。吴三桂派来的奸细打算里应外合将黄州拿下,但是他明显低估了于成龙守卫黄州的决心。在他的组织下,数千乡勇和百姓参加了这次保卫战,并且成功的等到了朝廷的援救守住了城池,遏制了吴三桂的势力。

在接下的几年里,于成龙先是升任福建按察使后又被升为直隶巡抚和两江总督,官至从一品,成为了封疆大吏。正是在两江总督这个位置上,六十八岁的于成龙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步,死在了任上。于成龙死后,百姓无不掩面而泣,而康熙帝也发出了那句感叹,于成龙不愧是天下第一廉吏!

标签: 哪些地方于成龙

更多文章

  • 多尔衮究竟是如何把豪格扳倒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究竟

    说起多尔衮,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和孝庄太后的情史纠葛,特别是马景涛饰演的多尔衮和宁静饰演的孝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多年后再回想起整部《孝庄秘史》,失去皇位、失去兄弟、失去爱人、失去生命,可以说一生空空如也的多尔衮,最是让人心疼......可现实中的多尔衮,却是一个

  • 明朝一起泰州疑案,许巡按是如何判决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疑案,泰州,判决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泰安州有一富豪王元起,平日里贪财好色、仗势欺人。当时,有邻县佣工李进贤,带着妻子方氏到泰安讨生活

  • 土木堡之变导致哪些恶果?对明朝历史走向产生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恶果,导致,土木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兵分四路南下犯边,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蛊惑下率军亲征,结果于土木堡遭遇惨败,不仅所率官兵几乎全军覆没,就连明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那么,土木堡之变作为明朝中衰的标志,对明朝的历史走向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

  • 在三国演义中,有哪些被作者罗贯中遗忘的猛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演义,三国,作者

    有哪些在《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遗忘的历史猛将?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简单介绍其中五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由于《三国演义》影响力实在太大,而其描写又是“七分真三分假”,因此不免让大家将小说误作历史。《三国演义》毕竟只是小说,为了突出其中的主要人物,难免对历史上的人物进行艺术加工,结果便导致不少

  • 明朝有多少开国功臣有丹书铁券?其中绝大多数下场很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丹书铁券,下场

    丹书铁券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亦即民间叙事中所说的“免死牌”、“免死金牌”,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明朝开国功臣其实不少,朱元璋先后封了(包括追封)二十五位公爵、七十九位侯爵、十二位伯爵、十一位子爵、二十三位男爵等一百五十位功臣,

  • 大明战神朱祁镇被抓之后 于谦为何不立朱见深做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皇帝,大明,战神

    对于谦和朱见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于谦能够在明朝遭遇倾覆之危的时候力挽狂澜,他的格局、能力和手段自然有他的高明独到之处。明英宗对明朝所带来的破坏是前所未有的,倘若当时没有于谦站出来的话,老朱家在1449年就已经缩到东南一隅了。朱祁镇被俘之后,明朝的士大夫顿时就慌

  • 为什么说朱祁镇是忘恩负义之人 朱祁镇是一个昏君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昏君,忘恩负义

    还不知道:朱祁镇是什么样的皇帝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朝的皇帝大多数都是饱受争议的,这些皇帝比起其他朝代的皇帝来说,的确是有点特立独行了。而明朝的英宗皇帝朱祁镇更是此中翘楚,他的受争议程度在明朝这十几位皇帝中绝对是属于前列的,千百年来,关于他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的

  • 朱元璋下令嫔妃都要为他殉葬,那么张美人为何可以幸免于难?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殉葬,嫔妃,美人

    朱元璋下令嫔妃都要为他殉葬,那么张美人为何可以幸免于难?这是因为当朱元璋的女儿自己的父亲要那么无辜的女人去死的是时候,她感到非常震惊。她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些妃嫔和亲属要在丈夫去世后就随他们而去。她想到这些无辜的女性要陪葬,心里感到十分不公,便决定向她的父亲陈述她的看法。朱元璋被女儿的话吓到了。他想到了

  • 明宣宗朱瞻基为何如此短命?关于他的死因有哪些猜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短命,猜测,死因

    朱瞻基,即明宣宗,他是明朝第五位皇帝、书画家,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明宣宗朱瞻基虽然也爱好文艺(书画大家),喜好玩乐(玩蟋蟀),却也算是极为称职的帝王,其在位虽仅有十年,却成功开创了堪比“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然而,这位允文允武的皇帝,在位仅十年便突然驾崩,年仅三

  • 朱元璋和朱棣曾前后发动近二十次北伐,为何没能彻底消灭蒙古?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发动,消灭,蒙古

    在元朝败出中原,重新退回北方草原之后,为了彻底打击北元残余势力,稳定北部边疆,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曾先后发动了十三次北伐战争,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更是五次亲征漠北。然而,在接近二十次北伐之后,蒙古非但没有彻底被消灭,反而在仅仅二十多年后便又酿成了“土木堡之变”,这又是为什么呢?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