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豪格取得众多支持,为何最终即位的是年仅六岁的福临?

豪格取得众多支持,为何最终即位的是年仅六岁的福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693 更新时间:2024/2/23 7:02:41

因生前没有立储君,清太宗皇太极崩逝后,引发了皇子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的皇位争夺战此时豪格已经34岁,不仅手握正蓝旗,且取得了正黄、镶黄两旗的支持,就连手握正红、镶红两旗的代善和手握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也一定程度倾向于他,但最终豪格却与皇位擦肩而过,最终坐上皇位的是年仅六岁的福临,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豪格与多尔衮相持不下,两人背后各有势力支持

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极猝然崩逝,因其生前未立储君,再加上清初制度尚不完善,于是新帝人选只能交由王公贵族共同推选。如此一来,便出现了争夺皇位的现象,而当时争夺的两股主要力量,便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和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

在众多清朝宗室之中,豪格作为皇太极的皇长子,又拥有着诸多战功,本应顺理成章的成为皇位继承人。然而,由于满清并没有像中原那样“立嫡立长”的皇位传承原则,再加上多尔衮同样功劳卓著,且拥有不少支持力量,因此双方始终僵持不下。

对于豪格来说,他的功劳声望或许不如多尔衮,但皇长子的身份还是为其争取到了不少的支持。在当时,除了豪格直接掌握的正蓝旗外,曾经直属于皇太极的正黄、镶黄两旗也同样是其支持力量。因此,豪格背后的势力,以正蓝旗为主,同时也获得了正黄、镶黄两旗的一定支持。

多尔衮的势力同样不弱,其虽然只掌握着正白旗,但由于镶白旗基本以正白旗马首是瞻,且两旗由于历史渊源问题,基本属于同一条心。此外,正黄、镶黄两旗也有不少大臣与多尔衮较为亲近。因此,多尔衮背后的势力,以正白、镶白两旗为主,同时也获得了正黄、镶黄两旗的少量支持。

从豪格和多尔衮背后的势力来看,似乎豪格在军事实力上占据了上风,实际上并非如此。八旗虽是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但各旗实力却也是有强有弱,在皇太极病逝时,正黄、镶黄、正蓝三旗的力量加起来,也不过117个牛录,而多尔衮的正白旗、镶白旗加起来却也有98个牛录。原因便在于正黄旗实力虽强,但镶黄、正蓝两旗却相对较弱,而正白、镶白两旗在当时的八旗之中,却是仅次于正黄旗的第二、第三位。

此外,八旗内部其实也并非一条心。以正黄、镶黄两旗为例,虽然这两旗选择了支持豪格,但更多源于正黄、镶黄两旗与多尔衮的正白、镶白两旗之争。原因在于,当年皇太极即位之后,将自己手中的两白旗改为了两黄旗,而将努尔哈赤时期的两黄旗改为了两白旗。

因此,当时两黄旗的贵族担心多尔衮即位后,会重新将两黄旗和两白旗的地位更改,因而他们支持豪格,更多只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之子,而并非坚决的支持豪格本人。但同时,有部分两黄旗贵族也担心豪格即位之后,会以正蓝旗取代正黄旗(毕竟正蓝旗的主要力量也是出自两黄旗),因而对豪格也并非全力支持。

此外,掌握着正红、镶红两旗的代善(皇太极大哥)和掌握着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之侄),实力同样不可小觑,毕竟两人掌握的力量加起来也有96个牛录。这两人虽然基本保持中立,但出于效忠皇太极的考虑,两人也相对更为倾向立皇太极之子为帝,因而在豪格与多尔衮之间,更为倾向豪格一些。

豪格表面实力极为强大,但却惨遭釜底抽薪

当时,由于豪格和多尔衮实力不相上下,因而始终僵持不下,针锋相对的两人便相继往盛京调兵,照这个局势发展下去,迟早要拼个你死我活,这对当时根基尚不稳固、国力尚不强盛的清朝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为了避免内战,手握两红旗的代善只好出来调停,后经大家的共同商议,决定在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四日在盛京的崇政殿召开会议,商议出皇位的最终人选。

关于这场会议,由于《沈馆录》和《清史稿》的记载多有出入,个人感觉这场会议应该召开了两次,大致经过如下。

八月十四日,崇政殿会议开始后,代善首先推举豪格,但豪格却以“福小德薄,非所堪当”为由辞让,并直接离席而去,代善眼见如此情形,也只得离席而去。结果第一天的会议就此不欢而散。

会后,多尔衮私下找到索尼,希望争取对方的支持,但索尼却表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当天晚上,图赖又找到索尼,双方最终约定,必须立皇子。

第二天再次开会,多铎阿济格又推荐多尔衮,结果索尼、鳌拜、图赖等两黄旗重臣将领直接“佩剑而前”,表示“若不立帝子则宁死于地下而已”,直接采取了武力威胁,导致多尔衮也不敢轻易答应。于是多铎又说,如果多尔衮不想当,那就自己当,结果大家又是一通吵,还是没有吵出个结果。

虽然这两次会议双方还是没能达成共识,但很快大家都意识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两黄旗只是在强调“立皇子”,至于新帝是不是豪格,他们似乎并不在乎。

于是,济尔哈朗便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另说是由多尔衮提出),可以让同样是皇子,但却并非豪格的皇九子福临来继承大统。那么,皇太极子嗣众多,为何非要选择皇九子福临呢?其实这也是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利益。

首先是利益分配。既然大家都僵持不下,那么迎立一个相对较为年幼,根本无法亲政的皇子,而掌握实权的仍然是各旗旗主,这自然也就符合各方利益了。至少,在确保是皇太极之子继承皇位后,两黄旗和代善、济尔哈朗是能够接受这个结果的。

其次是血统问题。当时,豪格虽然是皇太极的长子,但由于其并非后宫五妃所出,因而后宫并不支持他。而如果立福临为帝,却是能够获得后宫支持的,毕竟福临的生母孝庄文皇后,乃是皇太极正宫皇后哲哲的侄女。而哲哲作为皇太极的正宫,是一定程度能够影响到两黄旗态度的。

最后是满蒙关系。清初时期,在“满蒙一家亲”的大背景下,清朝极为重视与蒙古各部的关系,而福临的生母孝庄文皇后和皇太极的正妃哲哲全都出自蒙古科尔沁部,福临继承皇位,无疑也能获得蒙古贵族的支持。

有了这三层原因的加持,在不考虑长子豪格的情况下,福临无疑是极佳的皇位继承人。而多尔衮在无法取得两白旗以外其余六旗绝对支持的情况下,也只能在提出由自己摄政的条件后选择妥协。

对于豪格来说,这个结果却堪称釜底抽薪。索尼、鳌拜等两黄旗重臣将领,在确保皇位由皇太极之子继承的前提下,自然也不会再反对。而失去了两黄旗支持,又争取两红旗和镶蓝旗支持无望的豪格,也只能被迫接受这个结果。

于是,在豪格和多尔衮相持不下的情况下,皇位最终却意外落到了年仅六岁的福临身上,并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摄政。

标签: 支持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于成龙是怎样的?他在哪些地方任过职?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哪些地方,于成龙

    于成龙是清朝初年名臣,在影视剧中康熙曾激动的对满朝臣子说:“这是天下第一廉吏。”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于成龙是怎样的呢?于成龙的一生都在哪些地方任职呢?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于成龙是山西永宁人,早在明朝末年的崇祯时期就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取得了副榜贡生的头衔。其实于成龙的能力

  • 多尔衮究竟是如何把豪格扳倒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究竟

    说起多尔衮,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和孝庄太后的情史纠葛,特别是马景涛饰演的多尔衮和宁静饰演的孝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多年后再回想起整部《孝庄秘史》,失去皇位、失去兄弟、失去爱人、失去生命,可以说一生空空如也的多尔衮,最是让人心疼......可现实中的多尔衮,却是一个

  • 明朝一起泰州疑案,许巡按是如何判决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疑案,泰州,判决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泰安州有一富豪王元起,平日里贪财好色、仗势欺人。当时,有邻县佣工李进贤,带着妻子方氏到泰安讨生活

  • 土木堡之变导致哪些恶果?对明朝历史走向产生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恶果,导致,土木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兵分四路南下犯边,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蛊惑下率军亲征,结果于土木堡遭遇惨败,不仅所率官兵几乎全军覆没,就连明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那么,土木堡之变作为明朝中衰的标志,对明朝的历史走向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

  • 在三国演义中,有哪些被作者罗贯中遗忘的猛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演义,三国,作者

    有哪些在《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遗忘的历史猛将?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简单介绍其中五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由于《三国演义》影响力实在太大,而其描写又是“七分真三分假”,因此不免让大家将小说误作历史。《三国演义》毕竟只是小说,为了突出其中的主要人物,难免对历史上的人物进行艺术加工,结果便导致不少

  • 明朝有多少开国功臣有丹书铁券?其中绝大多数下场很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丹书铁券,下场

    丹书铁券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亦即民间叙事中所说的“免死牌”、“免死金牌”,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明朝开国功臣其实不少,朱元璋先后封了(包括追封)二十五位公爵、七十九位侯爵、十二位伯爵、十一位子爵、二十三位男爵等一百五十位功臣,

  • 大明战神朱祁镇被抓之后 于谦为何不立朱见深做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皇帝,大明,战神

    对于谦和朱见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于谦能够在明朝遭遇倾覆之危的时候力挽狂澜,他的格局、能力和手段自然有他的高明独到之处。明英宗对明朝所带来的破坏是前所未有的,倘若当时没有于谦站出来的话,老朱家在1449年就已经缩到东南一隅了。朱祁镇被俘之后,明朝的士大夫顿时就慌

  • 为什么说朱祁镇是忘恩负义之人 朱祁镇是一个昏君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昏君,忘恩负义

    还不知道:朱祁镇是什么样的皇帝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朝的皇帝大多数都是饱受争议的,这些皇帝比起其他朝代的皇帝来说,的确是有点特立独行了。而明朝的英宗皇帝朱祁镇更是此中翘楚,他的受争议程度在明朝这十几位皇帝中绝对是属于前列的,千百年来,关于他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的

  • 朱元璋下令嫔妃都要为他殉葬,那么张美人为何可以幸免于难?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殉葬,嫔妃,美人

    朱元璋下令嫔妃都要为他殉葬,那么张美人为何可以幸免于难?这是因为当朱元璋的女儿自己的父亲要那么无辜的女人去死的是时候,她感到非常震惊。她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些妃嫔和亲属要在丈夫去世后就随他们而去。她想到这些无辜的女性要陪葬,心里感到十分不公,便决定向她的父亲陈述她的看法。朱元璋被女儿的话吓到了。他想到了

  • 明宣宗朱瞻基为何如此短命?关于他的死因有哪些猜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短命,猜测,死因

    朱瞻基,即明宣宗,他是明朝第五位皇帝、书画家,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明宣宗朱瞻基虽然也爱好文艺(书画大家),喜好玩乐(玩蟋蟀),却也算是极为称职的帝王,其在位虽仅有十年,却成功开创了堪比“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然而,这位允文允武的皇帝,在位仅十年便突然驾崩,年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