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乾盛世真的名副其实吗?是番薯盛世吗?

康乾盛世真的名副其实吗?是番薯盛世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438 更新时间:2024/1/22 15:20:21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次朝兴衰、国家起落的周期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出现过很多低谷,但是同时,也出现过很多高峰期。在这些高峰期当中,比较有名的像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乐盛世、康乾盛世等,都是广为人知的。

不过,在这几个中国历史高峰期当中,康乾盛世,应该算是最被后世所争议的一个了。

有人觉得,所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一位番薯盛世。是因为番薯、玉米等新的农作物的出现,才使得国民可以勉强不饿死。而康乾盛世本身,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需要为晚清的腐朽统治负责。康乾盛世,只不过是一个虚假的盛世而已。

但同时,也有人认为,康乾盛世确实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巅峰,而且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顶点。不管是从制度还是从国力等方方面面来看,都是当之无愧的最顶点。

那么,康乾盛世到底算不算是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否名副其实呢?

这个问题,其实得从两个角度来看。

如果横来看,对比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康乾盛世确实是中国近代衰败的起点。但如果纵向来看,对比历史上中国的其他封建王朝,康乾盛世,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封建时代的一个顶点!

对于康乾盛世的争议,其实大多也是因为这两个不同角度来看的原因。

从横向来看,对比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所谓的康乾盛世,确实算不上多么出彩。康乾盛世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康熙五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13年。而康乾盛世的时间,大部分则都处于18世纪内。

18世纪的世界,尤其是欧洲的很多国家,已经开始进入了近现代的历史。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始,欧洲对于世界的认识,已经截然不同。而此时的中国,对于世界的认识,还是处于古老的天圆地方的状态。

到了18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更是直接开始了工业革命。此时的乾隆,则是五十到六十岁之间,康乾盛世也正好处于顶点时代。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欧洲开始彻底将清朝甩在身后。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生产力,让整个欧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等到几十年之后,清朝再次打开国门的时候,发现世界已经截然不同了。

很多人无法想象的是,美国的国父华盛顿,其实乾隆是同一年死的。牛顿去世于1727年,这一年,是雍正五年。雍正正在准备对西北用兵,两年之后,清朝设立了军机处。

至于说康乾盛世的时候,人口迅速增长,国力强盛,其实同样是受益于大航海时代。正是因为番薯等新型农作物的出现,导致清朝人口的上限开始提高。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同时代欧洲国家人口增长的速度,其实要远比清朝快更多。要是和同时代的欧洲国家相比,清朝当时的成就,确实谈不上多么优秀。

但是,如果纵向来看,对比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我们会发现,康乾盛世其实是一个奇迹。

首先,康乾盛世对于中国版图的贡献,是极为巨大的。正是因为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时代,先后对领土的极力争取,才奠定了今天中国的基本版图。和准格尔汗国的几次战斗,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对赌国运,最后清朝彻底控制了xin疆地区。从康熙时代开始,清朝正式开始对xi藏的管理,这也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

如果没有清朝连续三代人的不断进取,今天中国的版图,可能要缩水一大半了。

除此之外,清朝在制度上的创新,同样是前所未有的。雍正时期完成的摊丁入亩改革,更是近乎解决了中国数千年来的税收难题。而且将蒙古彻底纳入版图当中,免除了中国历朝历代所承受的北方游牧政权所带来的压力。在内部统治当中,秘密立储制度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皇位传承当中,最聪明的一个办法。

而且,清朝康乾盛世,百姓可以勉强不饿死这件事,真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壮举。

虽然在现代社会当中,饿死人这件事,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但在古代,这真的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壮举。从秦朝开始,中国历史上所有时代,哪怕是同样作为封建王朝顶点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永乐盛世,国力强则强矣,但老百姓还是会有饿死的现象出现。

在这方面,清朝真的是做的最好的一个。

对于清朝这个朝代,我们真的不能单从一个方面,去判断这个盛世到底是否名副其实。因为清朝所处的时代,实在太过特殊。至于清朝后来的闭关锁国,导致中国彻底落后于列强,清朝的皇帝们确实要负一定责任。但如果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清朝皇帝身上,那确实也是冤枉了人家。毕竟,古代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深,历史惯性太大。再加上当时清朝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确实都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中国历朝历代,以前最多也就是受周围几个邻居的威胁,而从来没有被远在天边的欧洲威胁过。想要让清朝皇帝居安思危,去想欧洲可能带来的隐患,确实也是有点难为人。

标签: 盛世番薯名副其实

更多文章

  • 乾隆和乌拉那拉氏之间发生了什么 这位皇后为何会失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乌拉,乾隆,失宠

    还不知道:乾隆和乌拉那拉氏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随同的还有母亲崇庆皇太后和皇后乌拉那拉氏。一行人到了杭州之后,乾隆突然下旨让福隆安提前护送那拉皇后回京,并在皇宫中将其软禁了起来,给出的理由是皇后发疯了。但根据民间野史流传

  • 在乾隆的皇后当中 她们为什么都没有好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皇后,乾隆,下场

    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皇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在中国的历史上,皇帝的老婆为什么叫“皇后”,这种叫法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根据荀子的观点,天子独大,没有人可与之平起平坐,所以,天子的配偶不可以取“齐”的谐音“妻”,只能叫“后”。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天子为

  • 和珅被嘉庆抄家之后 家中的妻妾又是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抄家,嘉庆,妻妾

    很多人都不了解和珅妻妾下场,接下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欣赏。贪污受贿的事情和珅做的特别多,曾经有记录记载,和珅爱吃珍珠粉,每天都会把珍珠磨成粉当早餐吃。因为他觉得如果每天都吃珍珠粉的话,人会变得豁然开朗,也就是会变聪明,每一次和珅都会选一些品相特别好的珍珠。而且这些珍珠要新鲜的,如果是别人用过的,或

  • 顺治帝在位期间,为何两次意图废黜皇后之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意图,期间,皇后

    爱新觉罗·福临,即清世祖、顺治帝,他是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其在位期间先后立有两位皇后,然而却又先后两次意图废黜皇后之位。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两次废后的过程和结局又是什么呢?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废后博尔济吉特氏:顶着群臣压力强行废后清

  • 豪格取得众多支持,为何最终即位的是年仅六岁的福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支持

    因生前没有立储君,清太宗皇太极崩逝后,引发了皇子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的皇位争夺战此时豪格已经34岁,不仅手握正蓝旗,且取得了正黄、镶黄两旗的支持,就连手握正红、镶红两旗的代善和手握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也一定程度倾向于他,但最终豪格却与皇位擦肩而过,最终坐上皇位的是年仅六岁的福临,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历史

  • 历史上的于成龙是怎样的?他在哪些地方任过职?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哪些地方,于成龙

    于成龙是清朝初年名臣,在影视剧中康熙曾激动的对满朝臣子说:“这是天下第一廉吏。”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于成龙是怎样的呢?于成龙的一生都在哪些地方任职呢?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于成龙是山西永宁人,早在明朝末年的崇祯时期就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取得了副榜贡生的头衔。其实于成龙的能力

  • 多尔衮究竟是如何把豪格扳倒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究竟

    说起多尔衮,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和孝庄太后的情史纠葛,特别是马景涛饰演的多尔衮和宁静饰演的孝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多年后再回想起整部《孝庄秘史》,失去皇位、失去兄弟、失去爱人、失去生命,可以说一生空空如也的多尔衮,最是让人心疼......可现实中的多尔衮,却是一个

  • 明朝一起泰州疑案,许巡按是如何判决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疑案,泰州,判决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泰安州有一富豪王元起,平日里贪财好色、仗势欺人。当时,有邻县佣工李进贤,带着妻子方氏到泰安讨生活

  • 土木堡之变导致哪些恶果?对明朝历史走向产生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恶果,导致,土木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兵分四路南下犯边,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蛊惑下率军亲征,结果于土木堡遭遇惨败,不仅所率官兵几乎全军覆没,就连明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那么,土木堡之变作为明朝中衰的标志,对明朝的历史走向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

  • 在三国演义中,有哪些被作者罗贯中遗忘的猛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演义,三国,作者

    有哪些在《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遗忘的历史猛将?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简单介绍其中五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由于《三国演义》影响力实在太大,而其描写又是“七分真三分假”,因此不免让大家将小说误作历史。《三国演义》毕竟只是小说,为了突出其中的主要人物,难免对历史上的人物进行艺术加工,结果便导致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