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做“春秋”?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做“春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86 更新时间:2024/1/21 16:44:42

周代分为东西周,西周早,东周晚,而东周,却是诸侯加剧厮杀,加快撕烂脸皮的一个时代,也是这个时候起,于是东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三家分晋”为分界线,此前是“春秋”时代,此后是“战国”时代。

[var1]

所谓“春秋”,据说是来自于鲁国所著的史书《春秋》。

而当时的人间,没有太多的“日期”划分,跟后来史书的具体到“七月十三日子时”之类的精确时间不同,鲁国的史官们,喜欢拿春夏秋冬来说事。

又或者说,他们只喜欢拿主观觉得该记载的事情写进去。

事不详细,可是却把标志性事件写了下来,某一年春,某一年夏,又或者某一年冬,鲁国人这本书成后,沾沾自喜,总要起个名字吧,既然都以人间的四季来写这两百多年的故事,那么就以“春秋”为名吧。

人世沧桑,江河变换,日月更改,不过春秋。

在三国时期,吴国的文人、史学家韦昭就曾经写过:

“以天时纪人事,谓之春秋”。

[var1]

西晋时的杜预就曾说过:

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则错举以为之名也。

所以“春秋”是纪年,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史观。

不过春秋却不是《春秋》,在孔子之前,春秋只是一些史官散碎的文字,反正什么事情都有,一件事情又有多种说法和看法,为了把这些事情集合成体系,也就是推出一个“权威性”的标准,孔子再进行编著,精益求精,这才成书《春秋》。

《春秋》地位很高,这部史书成型之前,中国是没有“编年体”的史书,甚至还可以说,《春秋》的出现,是一种迪,是对“周史之法”的一种补充,后世的史书,都是《春秋》的一种延伸。

可若是以鲁国的“春秋”盖称全天下的春秋,那未免就是有些托大了,因为鲁国不是镇压天下,震慑周天子那般的存在,既然没有相对应的实力,鲁国《春秋》也还不足以让这个时代,被称为“春秋”。

之所以这个时代被称为“春秋时代”,还是因为各国在这个时期的“史”,都被称为“春秋”。

春秋不是鲁国独有,齐国、楚国、赵国、秦国等国都是人间,都有四季。

[var1]

周代天子大致是有律令的,要求每个国家的史官“修史”,这个史的用途究竟是送到王畿给天子观阅,还是为了留下火种,传播给后人,具体的目的不得而知,但是周代对于各国,有着“史”的要求,也就是前面说的“周史之法”。

在《墨子》里面,就曾多次提到“各国春秋”:

“著在周之春秋”

“著在燕之春秋”

“著在宋之春秋”

“著在齐之春秋”

可能当时他们的“史书”不叫春秋,可是在历史的更迭下,大多数史书被毁掉了,其中还有一些国家都消失了,春秋不复,所以后人就以孔子的《春秋》来代指春秋时代的各国史书,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春秋。

鲁国《春秋》到了汉代,成为唯一的幸存者,其实《春秋》未必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但《春秋》,的确是唯一一个可以追溯的,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或许他之前还有,可是找不到了,也没有证据表明,因此《春秋》乃是第一。

关于“春秋”的说法,更早还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var1]

在一些古人的“甲骨文”中,发现当时的人们把一年称之为“春”,他们认为一年就只是“春”,所以把一年称之为“春”,认为春便是年。

而秋,则是在商朝的“武丁”的祭祀中被追溯到,当时商超统治者认为年便是“秋”,又把年称为秋。

因此到了周代,集合以前时代的看法,综合春秋,便把“纪年”称为春秋,春秋更多是代指逝者如斯的岁月,一种感慨,到了书面上,就成为了史书的代称。

到了汉代,鲁国《春秋》因为是“幸存者”的缘故,地位很高,被看作是古往今来最绚烂的中华篇章,《春秋》被列入“五经”,儒者对这本书奉若神明,而每一个大才,必须也要读《春秋》,不然则对过去未来没有把握。

鲁国的春秋,从公元前722年的鲁隐公元年,一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公元前481年,这两百多的人年跨度中,有着很多的鲁国统治者的故事,与其一起的,还有同时代、同时间线其他国家发生的故事。

于是汉人读史,便深读《春秋》,司马迁更是如此,司马迁对《春秋》的褒扬很高,因为春秋时代的末期,左丘明编著了《左传》,这本书也被称为《左氏春秋》,本质是《春秋》的拓展,司马迁著史,受这两本书的影响颇多。

[var1]

随着时代的更迭,儒生越多,大家发现,春秋很重要,而还有一些“春秋”已经失传了,既然在那个时代,每个国家都开始自觉记载历史,不管是成体系还是不成体系,这种集体性的行为,让中华民族进入了“编年体”时代。

便因此称那个时代为“春秋时代”。

所以“春秋时代”,既是《春秋》,也是对那个时代古人对历史观念的一种改变的概称,他们知道了春夏秋冬,但是并不吝啬于感受,局限于眼球感官,他们记载下来,这是一个文明的开端,这也是为什么说,此乃文人的浪漫。

春秋时代,是东周混乱前最后的浪漫,本来按道理来说,周代很早就已经诸侯割据了,中原实则开始分裂,可因为有史,各国之间还能形成牵连,在领土矛盾上,还没有那么大,所以当时的风气尚好。

春秋时代的“结束”,便是以“三家分晋”开始的。

三家分晋,强大无比的晋国最后溃败于内部的争权夺利,若是强大的君王,说不定还能以此进行帝王心术,可惜的是,三家太强,最终不得不让周威烈王将赵、魏、韩三家裂土封为诸侯,这三家人,各自为强。

因为都很强,分家只是权宜之计,其实大家都想互相吞并,而公元前376年,晋国的君主被废,晋国正式灭亡,这一场关于诸侯国世界的霸主死亡,让中原大地的血腥味渲染,大家看到了霸主死亡的可能,战端再起。

[var1]

既然战,那便是“战国”,战国七雄确立,各国开始了和浪漫的春秋时代不一样的蜕变,变法的变法,强军的强军,复苏经济的复苏经济,这是周代因为“竟备”而引动的全社会发展,当然啦,主旋律还是为了战争开路。

春秋已经遥远,周礼已经实亡,这个时候的七国也还是在写着自己的史,可是文字已经“分化”,各国文字派系不同,再也看不懂彼此的春秋,这个时候的战国,已经有点“割裂”的意味了,再不结束,就是民族性的崩坏。

所以有了秦国一统天下后,书同文、车同轨,不过秦始皇在做这些事情之余,却是排斥了很多思想派系,焚了书,坑了儒,而最主要的,是所焚的书里,就有很多春秋时代各国的“春秋”史书。

这种矫枉过正的办法,让春秋时代成为了一个“大迷雾”,很多事情都解不开了,而第二次对于“春秋”史书打击沉重的,乃是项羽后来焚烧关中,烧毁了大量的历史典籍,到了汉代时,春秋成为了孤本的过去。

因此人们怀念那个时代,看《春秋》,念春秋,唤之为春秋。

更多文章

  • 韩复榘给张宗昌让座,张宗昌不客气坐上主位,几天后被韩派人刺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张宗昌韩复榘照片,韩复榘为什么刺杀张宗昌,韩复榘和张宗昌哪个厉害

    原来,这是一场奉系军阀将领万福麟张罗的宴会,这次的宴会上,他不光请来了现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还找来了前任山东省军阀头目张宗昌,韩复榘一进门果然就看到了坐在正位上的张宗昌。于是,他加快脚步向张宗昌靠近,并在他的耳朵边小声嘀咕了几句。谁知张宗昌根本不买账,他不但对着韩复榘嬉皮笑脸,还抓起桌上的一张纸揉成

  • 三国庞统之死,究竟是意外还是阴谋,诸葛亮:我看破不说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庞统不死诸葛亮能守住荆州吗,诸葛亮赵云庞统玩蜀枪行吗,诸葛亮凤雏庞统谁厉害

    三国时期,刘备看好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略,在占领荆州有了落脚之地后,便寻思向益州发展,到族人刘璋那里去“借”地盘,达到三分天下的局面。在稳定大局,眼看就胜利在望的时候,刘备的军师庞统,却在一处小县城死于乱箭,令刘备伤心不已。随着庞统一死,诸葛亮的作用直线上升,进而代替了庞统的位置,成了刘备的左膀右臂

  • 长平之战,战神白起下令全军禁止吃羊肉,获胜后士兵才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白起长平战争演示资料,大秦帝国白起出征长平,白起请命赴长平

    千年历史长河中,数百个朝代的更替,古人逝去,而杰出者则名留青史,为后人所铭记。古人尚武,又因国家中的战争,战将名将数不胜数。名将最多的时期当属战国,而战国一众名将中,称得上战神之名的莫过于白起。白起为秦国将领,乃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在其三十多年的作战生涯中,他率军攻城70余座,歼灭敌军近百万,且毫无

  •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谁的智力更强?结局你猜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诸葛亮三分天下刘伯温一统天下,刘伯温预测,朱元璋与刘伯温

    诸葛亮 字孔明 号卧龙刘基(1311年5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2人是中国历史著名的谋士,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蜀国,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二人在谋士圈是数一数二。但是到底是谁的智力更高,谋略更胜一筹呢?我们从几个维

  • 赵括另一面:断粮40日士气不衰,5次突围死战不降,绝非庸才孺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赵括惨死赵兵惨败的原因,赵括经历的战争,历史趣谈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var1]这位长平之战的指挥者,秦军最高的军事统帅,一举揭开了长平之战后、外强中干的秦国与秦军: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如今秦军虽然歼灭了赵括的45万长平赵军,但秦军同样死伤过半,国内府库、钱粮

  • 此人曾七擒孟获,搭救姜维,他若不死,刘禅定能一统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刘禅曾经有一次流泪的记录,这唯一一次的流泪是因为将领张嶷。张嶷作为益州寒门出身,自幼父母亡故,但“素有通壮之节”。20岁时就叩开了仕途之门。成为记录考勤以及奖惩事务的县功曹。而张嶷真正为众人所知晓则是刘备平定西川占领益州之时,当时的局势十分混乱,常有流民劫掠郡县以求果腹。张嶷所任职的县也不能幸免。在

  • 秦国统一天下之谜:《史记》中,司马迁曾四次提到一个“预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司马迁从哪里知道秦国,太史儋预言秦国统一,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古词道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自古以来成王败寇,战乱时期的枭雄们都想一统江山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但真正能笑到最后的只有一人,那就是皇帝。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从他那里缔造了封建社会的开端,他不仅统一天下,还统一

  • 三国疑云:到底是司马昭误会了邓艾,还是他本来就不忠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熟悉三国时期历史的人或者看过《三国演义》的人肯定知道,形容曹操的一个词语,经常会用多疑。其实另一个多疑之人,是司马昭。他生性狡诈,有很高的野心和欲望,所以有句俗话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中有一件事可以明显表现出他的多疑,那就是功臣邓艾被杀害一事。邓艾是是魏国击败蜀国的最大功臣之一。但是在攻破蜀国

  • 小兵的4条妙计,让汉朝延续了400多年,其中两条被后世王朝所沿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刘邦: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很多历史学家也称赞刘邦“豁达大度,从谏如流”,认为他是封建时代的英雄人物。刘邦的“英雄”之处不只是在于他从一介布衣变成一代君王,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更是在于他善于用人,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在刘邦

  • 秦始皇统一天下,灭齐的时候,齐国为何不战而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始皇是怎样灭齐国的,五国伐齐前齐国有多强,秦始皇夫人齐国公主

    [var1]至于说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在齐国灭亡数十年之前,齐国曾经遭遇过‘五国伐齐’的惨剧,被其他诸侯国围殴过一次。在那一战当中,齐国最后虽然成功复国,但自此之后就再也没有对外扩张的欲望了。而且,对于其他诸侯国,齐国也严重缺乏好感,所以才会在秦国进攻其他国家的时候,见死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