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中国历史上较早时期的封建帝国,这个封建国家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为大一统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有苛政暴行残害百姓的行径。秦国是如何在多国混战中胜利并完成大一统呢。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四次提到一个预言。
[var1]
众所周知,秦国本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当时社会混乱,没有形成统一局面,各国纷争不断。除了疆域未统一,各国文化也各不相同,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多国文字不同、度量衡不同、语言不同,各国虎视眈眈,都想兼并他国,实现统一,但是各方掣肘,表面稳定。
文化的不同,信仰的不同,加上各国像招揽人才,求贤若渴,社会出现各种学术流派百家争鸣的现象,孔子也在当时自属一派,周游列国,宣传政治思想。
[var1]
秦朝属于春秋后期比较强盛的国家,当时各国都在变法改革,励精图治,秦朝也不例外。秦孝公时期,重用商鞅,变法改革,史称商鞅变法,秦朝逐渐强盛起来,最后成为战国末期最强大的国家。
强大之后,秦朝纵横六合,终于在秦王嬴政时代,兼并六国,成为时代霸主,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彻底摆脱周天子的名号,建立秦国。
[var1]
对外征战六国,逐渐兼并,对内例行改革,国力强盛,这是秦朝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也是秦国历经几代秦王之手,仍方向明确,不忘初心的结果。
改革的成果肉眼可见,但是在《史记》一书中,司马迁除了叙述秦朝历史,再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面貌,总结秦朝建立的经验教训外,还多次在书中提到一则神秘的预言,这则预言真的能如此准确的预知未来吗?秦朝建立究竟是人力还是天意呢?
[var1]
提到《史记》必谈司马迁,提到司马迁必会想到《史记》。这本书是司马迁历经十几年,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承前启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为史官,真实客观的记录历史是他们的责任和使命,司马迁经过多方查找和问询,力图完整还原出秦朝历史真实,但是却在书写秦朝历史时,在书中,四次提到一则预言,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很罕见,也侧面反映出这则预言的神秘力量。
[var1]
预言一共分为三小句“始周与秦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和,和十七岁而霸王出焉”,结合历史,几乎完全契合历史,但这则预言却真真切切先人一步,发生在历史之前。
相传这则预言是周朝时期的一位史官所言,百年后应验了,令人震惊。这也是司马迁多次在《史记》中提到这则预言的原因,而其中所说的十七岁的霸王,就是秦始皇嬴政。
[var1]
中国古代,占卜预言一类行为在一系列皇家成员的活动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小到狩猎前选址,大到军队战事,都需要一一占卜过,问询与神,方可保证顺利进行。
王朝的分崩离析,也往往在占卜预言走向衰败,但是这种预言行为存在很强的人为干预行为,很多统治者或是反对者深谙此道,他们往往可以操纵舆论,人为干涉,把政治目的隐藏在预言中,扰乱人心,为自己获利。
[var1]
这种预言常以歌谣的形式传到民间,借助孩童之口,引导舆论,制造恐慌,但大都发生在当时。可是《史记》中的这则预言直接早了几百年,说中了百年后的面貌,可谓未卜先知,因此司马迁在书中多次提到,试图一探究竟。
预言三小句。其一:始周与秦合而别。对应周朝时期得周天子重用的秦国,因为这个国家擅养马,马车对于战车作战有奇效,当时的秦国先祖被周天子收归麾下,但分封制,分封诸侯,秦朝自成一派,成为单独的诸侯国,映照预言其一。
[var1]
其二:别五百载复和。周朝建立实行分封制,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诸侯国权力逐渐扩大。当时周朝出了个昏庸皇帝,烽火戏诸侯只为看褒姒一笑的周幽王,间接导致周灭国。新上位的周王,改革图治,拉拢秦国,许诺好处,秦朝强大,直接灭了西周,也算“和”了。
其三:和十七岁而霸王出焉。前两则都言中了,秦朝成为春秋霸主,又在战国时期变法图强,成为战国最强国家,几乎没有可以和秦匹敌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秦朝想要结束战国时期的混乱统一六国,便需要因为领导者,十几年后,嬴政统一六国,称为秦始皇。
[var1]
至此预言三小节全部实现,作为千年后看故事的重任来说,不可谓不精彩,不可谓不震撼。这则预言精彩绝伦,也难怪司马迁都破例在史书中四次提到它。历史的进程一步步将怀疑变成笃定。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人,科技的发展和时代进步,让人类越来越能够看清自身和社会构造,迷信也渐行渐远,但是关于秦统一是预言问题,还有历史上形形色色的预言和传说,仍无法给出很好的解释,但却可以站在时代视角上辩证看待。
[var1]
关于秦朝统一的预言,历史上却是有,司马迁《史记》中也多次提到,历史真实发生在过去。回顾历史,这则预言从历史视角来看,的确准的不可思议,但是辩证来看,这则预言究竟是人为臆造还是受命于天,无法考证。
不可否认的是,古代科技欠发达,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以及对皇权的信任,导致很多鬼鬼神神之谈,频繁出现在史书中,且很难考证传说的确切年代和传播传说的确切对象。对于“天命论”的相信和对于皇权的维护是相辅相成的,在当代,应该辩证看待,取其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