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赵国败在哪里?

长平之战赵国败在哪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280 更新时间:2023/12/12 18:38:40

[var1]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盛,逐渐向东发展。而一度和秦国并称东西二帝的齐国,自乐毅伐齐后,虽然最后复国,但国力衰落了下去。而赵国自胡服骑射后,国力开始上升,特别是在齐国衰落后,关东六国能抗衡秦国的只有赵国了。长平之战,实际上就是当时的第一和第二之间发生的战争。

秦国向东发展,三晋(韩、赵、魏)首当其冲成了它攻击的目标。在长平之战前,韩魏两国基本上已经被秦国打残,而赵国则数次击败秦国,成为关东诸国抗秦的主力。公元前270年,秦国越过韩国攻打赵国,被赵将赵奢击败于阏与。这时,秦国接受了魏人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放下赵国,展开了对于魏、韩两国的攻击。至公元前262年,打败韩国,将韩国的上党与韩国本土分割开来。此时韩国向秦国请和,并割让上党。

[var1]

但韩上党郡守不愿意降秦,而是派人把上党献于赵国,企图利用赵国的力量抗秦。因此在使者到达赵国时,其国内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是不能接受上党,这是韩国的嫁祸之计;另一意见是接受上党,认为这是获得土地的良机。最终赵王采纳了第二种意见,派人接受了上党,秦赵战争随之爆发。

有人认为在上党问题上赵国是欠考虑的,贪图土地而不顾及可能爆发的与秦国的战争,最终导致了后来的惨败。实际上赵国并非短视,秦国与赵国之间必将有一场大战,这是不可避免的。赵国虽然军力强大,但相对于秦国,他们还是略处下风的。既然战争不可避免,那么选择战争的时间和地点都很重要。时间,赵国选择不了,但地点还是可以选择的。上党地区属于山地,而自此以东皆为平原地区,占据上党,无疑能够在赵国的核心地区外建立一个坚固的防御区域,因此从战术上来看,赵国接受上党是没有问题的。

[var1]

战争爆发时,名将赵奢已亡,赵军统帅落在了另一个名将廉颇的身上。相对于赵奢,廉颇机敏不足而持重有余。在初期于秦军交手失利后,他选择了坚守不出的作战方式,与秦军打起了消耗战。这种战术,单单从军事角度上来看,无疑是正确的。但从整体来看,赵国的国力是远远不及秦国的。秦国以耕战制度为国家的基本政策,而赵国却是更注重于商业。战争爆发后,双方大规模的征发民众,很快赵国的物资就跟不上了。三年的对峙,赵国几近到了崩溃的边缘。因此最后的换将,不是赵王中了所谓的反间计,而是赵国朝野的共识。他们的争议只是在于,到底派谁替换廉颇而已。最后他们选择了赵奢之子赵括

至于赵括是不是不行,这个现在有争议。如果从战争的结局来看,赵括军败身死,似乎是验证了他只会纸上谈兵。但从战事结束后的局势来看,赵国虽然被打残了,但秦国也是损失惨重,几十年都没有能力东进,可见赵括还是给予了秦国极大的打击。之所以换上赵括,就是希望他能尽快结束战争,在秦强赵弱的局面下,这个难度可想而知,只能说他没有达到大家的期望值而已。

[var1]

综上的分析,从国力到具体的战争能力上来看,似乎是赵国毫无胜算,那么赵国是不是就没有办法避免长平的惨败呢?事实上,赵国肯定有机会避免失败,只是他们没能正确的把握机会。秦赵战争中,赵国最大的失误就在于他们的外交失误,最终导致了长平之战的惨败。

后世的我们看来,好像在秦赵战争中关东诸国都会支持赵国的,其实这是个误区。现在看来应该这样,是因为他们最终统一了六国,而在当时的诸国看来,秦国是个威胁,赵国又何尝不是,因此对于两国的战争,大家都是乐观于他们的互耗。如果赵国硬撑下去,别国基于消耗秦国的考虑,是有可能给予赵国一定的援助让它坚持下去。但赵国不愿意消耗自己而让他国得利,因此选择了向秦国讲和。

[var1]

那时还处于战争的初期,赵国作战不利后,其国内就有了这个想法。当时有两种意见,一是直接派人去讲和;二是与各国联系,以利益诱使各国,让秦国害怕各国合纵,这样方可议和成功。只可惜赵王采纳了第一种意见。结果,秦国殷勤的接待赵国的使者,并大肆宣扬,释放出两国和解的气氛。这使得各国以为两国议和将成,打消了援助赵国的念头。这时,秦国却马上翻脸,拒绝议和。赵国无奈,又回过头去请求各国的相助。但此时的各国,已不再信任赵国,认为它出尔反尔,不足为信。此时的赵国,国内乏粮,外援无望。于是就发生了临阵换将,希望毕其功于一役,以尽早结束战争。

[var1]

但最终的结局我们都知道的,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于长平,秦国摧毁了最后一个能够阻碍它前进步伐的国家,虽然秦国的损失也非常之大,但至此之后,秦的统一天下之势已是不可阻挡。

更多文章

  • “与天下同利”在楚汉争霸中:刘邦为什么轻而易举的就能获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楚汉争霸时汉王刘邦一度陷入困境,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何能最终胜出,楚汉争霸刘邦进咸阳

    在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中有一篇叫做《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文章,此文详细叙述了汉初诸将的出身。读过此文的朋友都知道,出身最贵的是张良,韩相之子,“大父、父五世相韩。”其次是张苍,秦朝御史;叔孙通,秦朝的博士,儒生也。其余的如萧何、曹参等人出身卑微,无外乎狱卒、小吏、平民、屠夫、吹鼓手、车夫。

  • 长平之战:悲剧是定局,纸上谈兵的赵括,难道被错笑了两千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长平之战中真正的赵括,长平之战赵括能守住吗,赵括为什么打不赢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公元前262年左右,战国七雄,实际上已演变成秦国一家独大。秦国要开始统一天下的步伐了,而赵国就是秦国最大的障碍。所以,秦赵双方必须要爆发一场大战,如果不是长平之战,肯定也还会有其他什么之战。但为什么历史选择了长平?话说秦国第一次进攻赵国,没能有大的突破后,开始进行迂回,先打韩国的上党

  • 东汉末年刘备这样到处游走的集团,其军费从何而来?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时期刘备的军费从何而来,刘备鼎盛时期的部将,刘备如何在打仗前运筹帷幄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江东孙坚,河北袁绍,淮南袁术,荆州刘表,西凉马腾,徐州陶谦,幽州公孙瓒,这些人,不是出身贵族,就是地方官员,身份背景雄厚,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有了割据一方的实力和名气。像刘备这种身份、地位低下的小人物,要钱没钱,要名没名,也想学人家聚众起义,简直是痴人说梦。第一桶金刘备的第一桶金

  • 长平枯骨下的暗流涌动,赵括兵败的真相远非纸上谈兵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括怎么打赢长平战役,赵括兵败长平的主要内容,赵括最巅峰的一战

    上一篇,我们说到秦昭襄王对待六国的策略就是一次次剪除当世的最强势力。在毁掉楚国郢都,占领江汉盆地后,楚国已经被解除威胁《亡秦必楚,为什么楚人独恨秦人,深度解读楚国的悲歌》,秦人最大的敌人瞬间变为赵国,在关东诸国都在被秦人不同程度的削弱后,赵人依旧保持着强大,赵武灵王的改革成果依然在持久的影响着这个国

  • 汉献帝四次反抗诛曹操;曹操嫁三女,是为保护自己与汉献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对待汉献帝,三国演义曹操汉献帝,铜雀台曹操和汉献帝

    从而汉献帝在曹操手下,做了25年的傀儡皇帝。不甘心为傀儡的汉献帝刘协,25年之内,一共做了四次反抗。第一次:国内有故1.曹操南征张绣197年(建安二年),曹操第一次南征,因曹操贪色,娶张绣婶母,以及拉拢张绣爱将胡车儿,导致张绣夜半突然反叛,而惨败。198年,曹操第二次南征张绣时,双方都全神贯注、精神

  • 项梁死后,项羽先被楚怀王打压,后又被宋义打压,终于要怒起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项梁之死对项羽意味着什么,楚怀王简介,项梁为什么要背叛项羽

    [var1]项梁死后,本来属于项氏家族的军权,最先并没有落在项羽手里,也没有落在刘邦那里,而是落在一个徒有虚名的人身上,他就是被项梁扶起来的傀儡——楚怀王。自古以来,傀儡之所以为傀儡,是因为他身边有强势人物控制,傀儡有继承权,强势人物也有继承权,所以有些人当了一辈子的傀儡,想翻身都翻不了。然而在这些

  • 汉皇后裔刘备假如有一统天下的机会,能否归政汉献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备为什么不接汉献帝,刘备怎么样能成为汉献帝,汉献帝密诏刘备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超过百年的大一统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时期也是我国科技文化一个大发展时期,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西汉的杰作。两汉也是继大秦帝国以来,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军力强盛的帝国,西汉的李广,卫青,霍去病,东汉的马援都打败过匈奴,为汉朝边疆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

  • 汉王朝似把锤子,把匈奴这颗钉子一锤一锤钉在西罗马帝国的心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饱受匈奴人掠扰之苦的汉朝,开始由于楚汉之争,国力虚弱,骑兵短缺,无法与有草原之狼之称的精锐骑兵相抗衡,只能以屈辱的和亲进贡的战略取得安生。到了汉武帝之期,汉朝己兵强马壮,又碰上好战的汉武帝刘彻和卫青,霍去病,李广,公孙敖等一干精兵强将,经过几次激烈的生死熬战,消灭了匈奴的有生为量,把匈奴人赶出河套地

  • 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简直就是阳谋!诸侯王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诸侯国的情况,推恩令的起因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的儿子只有一个可以继承王位。而其他的儿子则不能做王,只能叫做公子,其它公子要是比较受他爹喜欢,或者有功劳的有可能会封以君位。君是王以下的最高爵位。对应的是汉爵,相当于列侯。君是可以有自己的封地和属官。这种形式相当于另类的推恩令。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这样爵

  • 齐国欺负鲁、卫两国,大哥晋国不能袖手旁观,出兵伐齐,齐大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鲁国和卫国都是晋国的盟国,也参与了这次战争,但是最主要的交战双方还是晋国与齐国。战到最后,晋国大获全胜,齐国惨败。齐国侵占卫国和鲁国的土地,都归还给了他们。这次战争,被称为“鞌之战”。战争大大削弱了齐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从而巩固和增强了晋国的霸主地位。公元前592年春天,晋景公派使者郤克出使到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