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汉朝“第二次党锢之祸”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极为深远

东汉朝“第二次党锢之祸”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极为深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724 更新时间:2024/2/6 5:04:35

公元169年,四月二十一日,金銮宝殿的皇帝御座上,发现一条青蛇。

二十二日,狂风大作,冰雹如雨,雷霆霹雳,一百余棵大树被连根拔起。

接连发生怪异天象,刘宏下诏,命三公、九卿以下官员,都呈上密封奏章,加以解释。

【没爹没妈没娘舅的苦孩子】

大司农张奂上书说:

过去,周公姬旦埋葬时,因违背礼制,上天震怒,降下灾异。大将军窦武、前太傅陈蕃,他们都对国家无比忠诚,但到现在朝廷都没给他们平反,因此发生这些异象。我认为,应该即刻收敛他们的尸体,入土为安。召回他们被放逐到边郡的家属,还有那些连坐受到禁锢的,全部解除。另外,皇太后虽然居住南宫,可是各项恩遇礼敬都不及时周到,朝廷大臣不敢为她说话,请陛下思念大义,回报父母养育的亲恩。

刘宏觉得张奂说的在理,就询问中常侍们的意见,太监们大都反对,刘宏于是迷茫了。

衣赐履说:上一回里,我们讲过,张奂本为边将,回京述职。太监们知道张奂对京城事情不甚了解,就下诏让他协助攻打窦武。张奂知道了前因后果之后,非常后悔,因此上书,希望刘宏能够赦免窦、陈二人,以及他们的家人故旧。但是,张奂的上书,让太监们感觉到了危险,因为,太监们发现,窦、陈的党羽还是很多啊!

另外,我们要注意灵帝刘宏的一个重要性格特点,就是“帝不得自从”,刘宏自己拿不了主意。灵帝朝后来发生的所有的大事,几乎都与刘宏的这一性格特点相联系,也即,刘宏作出什么样的决定,与他自己关系不大,与他作决定时什么人在他身边大有干系。

张奂又与尚书刘猛等人,联名推荐王畅、李膺这些所谓的“党人”,认为他们是有本事的人,应该担任三公。太监曹节等人发现这个张奂很讨厌,就让刘宏下诏严厉责备。张奂等人一看,情况不对,于是自动跑大狱里呆着去了,过了几天,才被释放,罚了三个月的薪水。相当于把刑事处罚变成了行政处理。我理解,毕竟在诛杀窦武时,张奂出了大力,太监们并不想把张奂干掉。

又有一个郎中东郡(河南省濮阳市西南)人谢弼上呈密封奏章说:

出现大蛇,是女子的征兆。我认为,当初是皇太后决定迎立陛下的,《尚书》说“父子兄弟,罪行不相连及”,窦姓家族虽然被诛杀,但怎么能把罪过加到皇太后身上呢?《礼记》规定“继承谁的香火,就是谁的儿子”,而今陛下承认孝桓皇帝(刘志)为父,岂能不承认皇太后为母?我还听说,治国齐家,不能任用小人。而今功臣没有得到封爵,没有增加薪俸,然而,陛下的奶妈却受封高爵。之所以狂风冰雹,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啊!还有,前太傅陈蕃献身皇家,竟被邪恶小人陷害诛杀,全族灭绝,天下为之震骇。他的学生门徒,以及过去的老部下,全都遭到贬谪放逐,禁锢不许做官。陈蕃已死,即令一百条生命也不能使他重生。但至少应该把他的家属召回京城,解除禁令。尚书令和太尉、司徒、司空都是社稷大臣,国家命脉所在。可是现在的四公,只有司空刘宠还能推行善政,其他三位都是无德无能,招贼引寇之辈。应该借天降灾异,把他们全部罢免。征召前司空王畅、长乐少府李膺等参与政事。这样才能消除灾变,国运永昌。

【谢弼小伙胆子不小】

衣赐履说:显然,对于窦武、陈蕃被诛杀,士大夫集团是不服的,这才有了张奂、谢弼这样的奏书。然而,皇帝刘宏虚岁十三,这样的奏书,除了能泄泄私愤以外,没有任何好处。而且,这几份儿奏书中都力挺王畅、李膺等人,这不是帮助他们,这是再次提醒太监集团,必须把王畅、李膺这些“党人”干掉。

谢弼的奏书一上,刘宏没什么,但刘宏身边的太监很不爽,于是贬谢弼为广陵郡(江苏省扬州市)太守府的府丞。谢弼见势不妙,就辞职回老家东郡了。曹节的堂侄曹绍,正是东郡太守,于是,找了个罪名把谢弼抓起来,直接在狱中打死。

衣赐履说:太监们本来觉得,把窦武、陈蕃等人干掉之后,士大夫们该消停了吧?结果发现,不行,很多人不服。那么,士大夫们众口一词推崇的王畅、李膺等人,为什么这么受待见呢?

桓帝刘志末年,爆发第一次党锢之祸,李膺等遭到废黜和禁锢,但这帮人名声很大,天下的士族和文人都很尊敬他们,谁要是能跟他们拍个照合个影吃个饭聊个天儿唔的,能跟家吹半年牛。当时这帮人互相赞誉,互相标榜,人人都有金光闪闪的外号,绝对是当时引领文化的精英集团。最牛的几十个人是: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

君,指一代宗师。三君是:窦武、陈蕃、刘淑。

俊,指一代英雄俊杰。八俊是: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为。

顾,指一代德行表率。八顾是:郭太、范滂、尹勋、巴肃、宗慈、夏馥、蔡衍、羊陟。

及,指是一代导师。八及是:张俭、翟超、岑晊、苑康、刘表、陈翔、孔昱、檀敷。

厨,指一代舍财救人的侠士。八厨是:度尚、张邈、王孝、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响、王章。

看,这里面很有几个我们比较熟悉的人,比如,刘表,张邈。

【荆州牧刘表,那也是“八及”中人诶】

他们每人都有一句七字评价,比如:

三君:天下忠诚窦游平(窦武);天下义府陈仲举(陈蕃);三下德弘刘仲承(刘淑)。

八俊: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天下英秀王叔茂(王畅);天下良辅杜周甫(杜密);天下冰凌朱季陵(朱宇);天下忠贞魏少英(魏朗);天下好交荀伯條(荀昱);天下稽古刘伯祖(刘祐);天下才英赵仲经(赵典)。(见袁山松《后汉书》)

八顾、八及、八厨也一样,每人一句七字评价,都是天下如何如何或海内如何如何。其中,第四个字与第七个字押韵。

等到后来,陈蕃、窦武掌握朝廷大权,重新举荐和提拔李膺等人。陈蕃、窦武被诛杀,李膺等人再度被废黜。

太监们本来就痛恨李膺等人,士大夫们却不断上奏书要求重新起用李膺等人,搞得太监们非常恼火。因此,灵帝刘宏每次颁布诏书,太监们都要求重申对党人的禁令。同时,一直等待机会,要好好地修理这些士大夫们。

机会说来就来。八及之一的张俭,我们以前讲过,他在山阳郡任督邮的时候,扒了侯览老娘的坟墓,摧毁侯览家的住宅,没收侯览家的所有财产,侯览对他恨入骨髓(详见拙文《

第一次“党锢之祸”:中国文化中为什么没有“妥协”的精神?

》。《后汉书·苑康传》中甚至说,张俭杀了侯览的老娘)。

张俭有个同乡叫朱并。史书上说朱并奸佞邪恶,曾被张俭尖刻抨击过。朱并与侯览拉上了关系,按照侯览的旨意,上书检举说,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别立名号,共为朋党,企图危害国家,而张俭是他们的首领。

【挖祖坟之仇,岂能不报!】

这二十四个人的名字咱就不列了,他们也搞了八俊、八顾、八及,还刻了个石碑立在郊外。

刘宏于是下诏,逮捕张俭等人。大长秋曹节示意有关官吏上奏逮捕前党人前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长乐少府李膺、司隶校尉朱宇、颍川太守巴肃、沛相荀翌、河内太守魏朗、山阴太守翟超、任城相刘儒、太尉掾范滂等一百多人,这些人全都死在狱中。其余的有的在被捕之前就死了,有的逃跑了没被捉捕。

此时,灵帝刘宏年仅十四岁,问曹节说,什么叫做互相牵连结党?

曹节说,互相牵连结党,就是党人。

刘宏问,党人有什么罪恶,一定要诛杀?

曹节说,他们互相推举,结成朋党,准备有不轨行动。

刘宏问,不轨行动,想干什么?

曹节说,打算推翻朝廷。

于是,刘宏批准。

因党人案而死的共有一百余人,他们的妻子和儿女都被放逐到边郡。天下英雄豪杰,以及有良好品行和道义的儒家学者,太监们一律把他们指控为党人。有私人怨恨的,也乘机争相陷害,甚至连某年月日被瞪了一眼这样的事,也被用来指控为党人。州郡官府秉承上司的旨意,有的人和党人从来没有牵连和瓜葛,也遭到惩处。因此而被处死、放逐、废黜、禁锢的人,又有六七百人之多。

衣赐履说:这就是东汉朝的第二次党锢之祸。基本上,太监们是刀俎,士大夫们是鱼肉。所谓的“天下什么什么”“海内什么什么”,几被一网打尽。党人们的结局,大致有这么几类:

一是死于狱中的。比如李膺、范滂,自赴监狱,拷打致死。

二是自杀的。比如尚书魏朗。第一次党锢之祸时,被免官回家。窦武等人被杀后,魏朗因党祸被召往朝廷,在路途中自杀。

三是逃亡的。比如第二次党锢之祸的导火索张俭,四处逃亡,凡收留过他的人,全部被朝廷诛杀,包括孔融的哥哥孔褒。党禁解除后,张俭回到家乡,后来又当卫尉,八十四岁去世。

四是被太监保全的。比如陈寔(读如实),中常侍张让的老爹去世,送回颍川郡埋葬。葬礼时,知名士人全都没来,张让感到很没面子。后来终于来了一个,多少给了张让一点慰藉,这个人就是陈寔。因此,到太监们大肆诛杀党人时,张让因陈寔的缘故,出面保全和赦免了不少人。

公元176年,永昌郡(云南省保山市)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伸冤。灵帝刘宏大怒,下诏逮捕曹鸾,后在狱中被打死。又下诏州郡考查党人门生、旧部、父子兄弟,在位的,撤职,禁止做官,牵涉五代。

公元179年,上禄县(甘肃省西和县东南)县长和海上书说:

依照古礼,祖父兄弟的后代,早已分家,恩义已轻。现在党人禁锢到五族,既不合古礼,也违反法律。

刘宏略有醒悟,下令恢复党人祖父兄弟后代的政治权利。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灵帝刘宏甚为忧虑。中常侍吕强对刘宏说,皇上啊,党锢已经快二十年了,至今很多人都不服,如果一直不赦免他们,这些人都是人才,万一他们与黄巾贼人勾结起来,那就不好收场了诶。

听吕强这么一说,刘宏害怕了,于是大赦党人,第二次党锢之祸,终于结束。

【据说,后面那个是吕强,呵呵】

衣赐履说:党锢之祸,因一个被士大夫们痛恨的太监的一句话而结束,让人唏嘘。我最近看了一些学者的评论,尽管已经过了近两千年了,学者们依然不能承认,解救士大夫的是一个太监这个事实,他们找了很多理由来证明,吕强的内心是太监的内心,既然是太监的内心,那一定是邪恶的。

哈哈哈。

对第二次党锢之祸的检讨

党锢之祸,本质上当然是权力之争。

东汉中后期,朝廷上的政治力量主要有四股:皇帝和皇太后;外戚集团;太监集团;士大夫集团。

其中,士大夫集团大致分为三派:亲外戚派,亲太监派,两派都不亲的。我们文中所言的士大夫集团,特指后者。

桓帝刘志诛灭大将军梁冀之后,外戚式微,权力斗争主要在太监集团和士大夫集团之间进行,但由于刘志的存在,双方的斗争被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某一方无法对另一方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灵帝刘志登基之后,窦太后当政,窦氏外戚崛起,但实力远未达到梁氏外戚的程度,于是,外戚集团与士大夫集团联合起来对付太监集团。

而此时的灵帝刘宏尚未掌握权力,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窦太后,立场游移,权力运用生涩,基本无法掌控局面,形成实质上的对太监集团的支持。

也就是说,权力斗争的两大阵营,一方是窦太后和太监集团;另一方是外戚和士大夫集团。

【跟咱家斗,你够格吗?】

我们先检讨一下,双方的殊死搏斗是否无可避免?

我个人认为,是可以避免的。以曹节、王甫等为代表的太监集团,并没有掌控天下的野心,他们的目的是提拔自己人,攫取更多的财富,对他们而言,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封妻荫子的愿望可能比士大夫还要来得强烈。从史书记录来看,两次党锢之祸,都不是他们主动挑起的,两次打的都是防守反击战,第一次小胜,第二次大胜。

再看以陈蕃为首的士大夫集团,他们是有政治理想的,他们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他们把天下混乱归结于太监乱政,认为只要消灭了太监集团,就可以实现政通人和、天下清平。于是,他们主动出击了。

诛灭太监集团,有两种战略:

一种是徐徐图之,一步一步来。先前,不是已经奏请窦太后批准,干掉中常侍管霸、苏康了吗?那么,先放一放,对曹节、王甫这样的当红太监,慢慢找机会,一个一个收拾。

另一种是毕其功于一役,一举诛杀所有太监。

窦武和陈蕃,选择了后者。

那么,一举诛杀所有太监的成功概率有多少呢?

我们先看看太监的战斗指数如何。

公元92年,十四岁的和帝刘肇,联合了郑众等几个太监,一举诛了如日中天的大将军窦宪的族。

公元121年,在江京等太监的撺掇下,安帝刘祜诛了大将军邓骘的族。

公元125年,以孙程为首的十九个太监发动政变,一举诛了大将军阎显的族,立前太子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这次,太监是主角,皇帝是配角诶。

公元159年,桓帝刘志联合单超等五个太监,一举诛了如日中天的大将军梁冀的族。

这些都是血淋淋的事实,同时也是太监集团的辉煌战例。

也就是说,皇帝加太监的组合,尚无败绩。

面对这个几乎完美的战绩统计表,窦武、陈蕃决定一举诛杀所有太监。我只能说,你俩志气不小,胆子也不小。

然而,志气大不等于有谋略,胆子大不等于能力强。

我们在上一回中讲过,在窦太后数次拒绝诛杀太监的情况下,窦、陈依然坚持诛杀所有太监。当然,这个事儿也不是一定不能成功,但必须采取非常手段,必须一招制敌:要么逼迫皇帝和太后同意之后行动;要么先斩后奏,生米煮成熟饭。但这两种举动,对于“忠”字当头的士大夫来讲,显然是无法实施的(只有董卓这样的家伙可以做得出来)。

无法采取非常手段,窦武和陈蕃却频频动作,又是秘密会议,又是调整干部,又是上书太后,偏偏最重要的军事准备工作,基本上啥也没搞。

公元168年,九月七日,太监们得知窦武和陈蕃的计划,此时的太监面临两种后果:要么被窦、陈诛杀,要么诛杀窦、陈,只能背水一战。太监做事,绝不犹豫,绝不拖泥带水,而且空前团结,空前高效,他们软禁窦太后,挟持皇帝,下诏调兵诛杀窦武、陈蕃,一夜之间,朝廷就成了太监的朝廷。

本来相对平衡的政治格局,一下子成了太监独大。

实际上,如果窦、陈不逼宫,太监未必敢造反,这个事儿,毕竟不是过家家,败了可以重来。如果不是被逼入绝境,太监断不会冒此风险,况且,太监内部也分帮派,斗争也很激烈,只不过,在生死关头,他们选择了一致对外。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正是窦、陈二人,把东汉政权,拱手送给了太监。

之后,当太监们发现异己时,打着皇帝的旗号清理即可,此时的朝廷,没有太后,没有外戚,皇帝是太监的傀儡,公卿大多投靠太监,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制衡太监了。

第二次党锢之祸,士大夫集团损失惨重,损失惨重啊!

当然,士大夫们的英雄气概还是值得肯定的。

但如果只有英雄气概,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政治能力,后果是悲惨的。

当太监完全把持朝政之后,他们没有执政能力的先天不足就显示出来了——朝政一泄千里,政治一片混乱,天下一锅沸汤。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与以往的点状、孤立的民变不同,黄巾起义具有全国性、组织性、关联性的特点,虽然最终被平叛,但黄巾起义迫使东汉政府形成新的权力格局,催生出新的权力主体。

新的权力格局,就是州郡合法地拥有了自己的武装,为军阀割据奠定了基础。

新的权力主体,就是由军阀演化出来的权臣。董卓由军阀而权臣,给各路野心家以赏心悦目的示,曹操之于汉献帝,司马兄弟之于曹魏政权,都是这个路数。

【董卓:就快轮到老夫唱主角了】

于是乎,后世的皇帝们,除了防外戚、防太监之外,政治斗争又多了一项重要内容:防权臣。

说真的,当皇帝,真的好累啊,呵呵。

【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赵国败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赵国长平后为啥恢复元气快,长平赵国不出击能赢吗,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败了有多惨

    [var1]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盛,逐渐向东发展。而一度和秦国并称东西二帝的齐国,自乐毅伐齐后,虽然最后复国,但国力衰落了下去。而赵国自胡服骑射后,国力开始上升,特别是在齐国衰落后,关东六国能抗衡秦国的只有赵国了。长平之战,实际上就是当时的第一和第二之间发生的战争。秦国向东发展,三晋(韩、赵、魏

  • “与天下同利”在楚汉争霸中:刘邦为什么轻而易举的就能获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楚汉争霸时汉王刘邦一度陷入困境,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何能最终胜出,楚汉争霸刘邦进咸阳

    在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中有一篇叫做《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文章,此文详细叙述了汉初诸将的出身。读过此文的朋友都知道,出身最贵的是张良,韩相之子,“大父、父五世相韩。”其次是张苍,秦朝御史;叔孙通,秦朝的博士,儒生也。其余的如萧何、曹参等人出身卑微,无外乎狱卒、小吏、平民、屠夫、吹鼓手、车夫。

  • 长平之战:悲剧是定局,纸上谈兵的赵括,难道被错笑了两千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长平之战中真正的赵括,长平之战赵括能守住吗,赵括为什么打不赢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公元前262年左右,战国七雄,实际上已演变成秦国一家独大。秦国要开始统一天下的步伐了,而赵国就是秦国最大的障碍。所以,秦赵双方必须要爆发一场大战,如果不是长平之战,肯定也还会有其他什么之战。但为什么历史选择了长平?话说秦国第一次进攻赵国,没能有大的突破后,开始进行迂回,先打韩国的上党

  • 东汉末年刘备这样到处游走的集团,其军费从何而来?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时期刘备的军费从何而来,刘备鼎盛时期的部将,刘备如何在打仗前运筹帷幄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江东孙坚,河北袁绍,淮南袁术,荆州刘表,西凉马腾,徐州陶谦,幽州公孙瓒,这些人,不是出身贵族,就是地方官员,身份背景雄厚,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有了割据一方的实力和名气。像刘备这种身份、地位低下的小人物,要钱没钱,要名没名,也想学人家聚众起义,简直是痴人说梦。第一桶金刘备的第一桶金

  • 长平枯骨下的暗流涌动,赵括兵败的真相远非纸上谈兵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括怎么打赢长平战役,赵括兵败长平的主要内容,赵括最巅峰的一战

    上一篇,我们说到秦昭襄王对待六国的策略就是一次次剪除当世的最强势力。在毁掉楚国郢都,占领江汉盆地后,楚国已经被解除威胁《亡秦必楚,为什么楚人独恨秦人,深度解读楚国的悲歌》,秦人最大的敌人瞬间变为赵国,在关东诸国都在被秦人不同程度的削弱后,赵人依旧保持着强大,赵武灵王的改革成果依然在持久的影响着这个国

  • 汉献帝四次反抗诛曹操;曹操嫁三女,是为保护自己与汉献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对待汉献帝,三国演义曹操汉献帝,铜雀台曹操和汉献帝

    从而汉献帝在曹操手下,做了25年的傀儡皇帝。不甘心为傀儡的汉献帝刘协,25年之内,一共做了四次反抗。第一次:国内有故1.曹操南征张绣197年(建安二年),曹操第一次南征,因曹操贪色,娶张绣婶母,以及拉拢张绣爱将胡车儿,导致张绣夜半突然反叛,而惨败。198年,曹操第二次南征张绣时,双方都全神贯注、精神

  • 项梁死后,项羽先被楚怀王打压,后又被宋义打压,终于要怒起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项梁之死对项羽意味着什么,楚怀王简介,项梁为什么要背叛项羽

    [var1]项梁死后,本来属于项氏家族的军权,最先并没有落在项羽手里,也没有落在刘邦那里,而是落在一个徒有虚名的人身上,他就是被项梁扶起来的傀儡——楚怀王。自古以来,傀儡之所以为傀儡,是因为他身边有强势人物控制,傀儡有继承权,强势人物也有继承权,所以有些人当了一辈子的傀儡,想翻身都翻不了。然而在这些

  • 汉皇后裔刘备假如有一统天下的机会,能否归政汉献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备为什么不接汉献帝,刘备怎么样能成为汉献帝,汉献帝密诏刘备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超过百年的大一统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时期也是我国科技文化一个大发展时期,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西汉的杰作。两汉也是继大秦帝国以来,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军力强盛的帝国,西汉的李广,卫青,霍去病,东汉的马援都打败过匈奴,为汉朝边疆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

  • 汉王朝似把锤子,把匈奴这颗钉子一锤一锤钉在西罗马帝国的心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饱受匈奴人掠扰之苦的汉朝,开始由于楚汉之争,国力虚弱,骑兵短缺,无法与有草原之狼之称的精锐骑兵相抗衡,只能以屈辱的和亲进贡的战略取得安生。到了汉武帝之期,汉朝己兵强马壮,又碰上好战的汉武帝刘彻和卫青,霍去病,李广,公孙敖等一干精兵强将,经过几次激烈的生死熬战,消灭了匈奴的有生为量,把匈奴人赶出河套地

  • 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简直就是阳谋!诸侯王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诸侯国的情况,推恩令的起因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的儿子只有一个可以继承王位。而其他的儿子则不能做王,只能叫做公子,其它公子要是比较受他爹喜欢,或者有功劳的有可能会封以君位。君是王以下的最高爵位。对应的是汉爵,相当于列侯。君是可以有自己的封地和属官。这种形式相当于另类的推恩令。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这样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