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圣贤,比较知名的有“至圣”孔子、“兵圣”孙武、“书圣”王羲之、“诗圣”杜甫等等。
而“武圣”则一直被大家认为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大将关羽。
真的如此吗?
其实华夏历史有三位武圣,只是随着朝代的更替发生了变化。
何为“武圣”?
武圣的标准并不是无敌于天下的猛将,不然的话,项羽、白起也可以入选。
古代的武圣,需要忠、孝、义、兵、武、德、仁、智等各方面都要杰出。
而且不仅要得到朝代的认同,也要得到民间百姓的崇敬。
1、姜子牙
明朝以前,“武圣”一直都是姜子牙。
这起源于唐朝时期玄宗皇帝设置“武成王庙”,用于祭祀历代名将。
“武成王庙”又简称“武庙”,它以周朝开国太师、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两侧另列名将十人从之(武庙十哲)。
唐肃宗时,朝廷尊姜子牙为武成王,并且决定祭祀武庙的祭典与祭孔子的文宣王庙礼仪等级相同。
宋真宗(宋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时,又加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以姜太公为武圣,主祀武庙。
但明朝以后,武圣就不再是姜子牙了。
姜子牙这个人,有点玄幻,相信大家了解姜子牙,都是通过《封神演义》。
古时候,姜太公被尊为百家之师。
道家、法家、墨家、兵家、儒家、纵横家(鬼谷门)皆尊姜子牙为本家之师。
他们为什么要尊“姜太公”是本家之师?
姜太公做《六韬》做《阴符》。
如今所传的《本经阴符》,相传是鬼谷子所做。
那么鬼谷子所做的《本经阴符》和太公所做的《阴符》到底有没有传承关系?
毕竟纵横家也尊姜太公为本家之师。
究竟是元始天尊的徒弟,还是另有传承?
如今我们已无法找到,为什么百家要尊姜太公为本家之师的证据和起因。
但这至少说明了姜太公是个多才多艺或者“集大成道”的人。
或者他的部族掌握着大量的天文、地理、战争、教育、工程知识的族群。
2、岳飞与关羽
武成王庙位列历代名将,是崇武的象征。
明朝洪武二十年,礼部请修武成王庙,却遭到了朱元璋的拒绝。
今又欲循旧用武举,立庙学,甚无谓也。太公之祀,止宜从祀帝王庙。遂命去王号,罢其旧庙。———《明太祖实录》
自此,武成王庙撤去,朝廷认可的武圣不复存在,但民间对武圣的敬仰与崇敬无没有停止。
一直到明朝万历四十二年,也就是1613年。
明神宗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岳飞为“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岳圣帝君”,和岳飞同时建庙合祀,相当于二人并列“武圣”。
但朝廷对关羽、岳飞二人加封的名号里却带有“伏魔大帝、靖魔大帝、天尊”等字眼。
这些字眼颇有民间意味,神话色彩浓厚,缺少了些庄重。
其实在明朝时,朝廷对关羽的推崇就要高于岳飞。
明神宗还封关公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关平为竭忠王,关兴为显忠王,周仓为威灵惠勇公。而岳飞可没有此等待遇。
到了清朝以后,关羽的地位进一步得到了朝廷的推崇。
努尔哈赤要求其子孙人人都要熟读《三国演义》,并把这本书当做他们的军事启蒙教材。
受该书影响,满清把关羽当做他们的守护神来崇拜,并称关羽为“关玛法”。
而岳飞则渐渐让出了“武圣”的位置。
由此又经过三四百年的时间,随着继续的加封和民间的崇拜,关二爷便坐稳了“武圣”的位置。
时至今日,关羽的形象在民间发生了更深层次的演变,深得民间崇拜。
《三国演义》不管是古典四大名著还是五大奇书都少不了的排面,老少皆知,中外闻名。
而《三国演义》这本书人物丰富,性格突出。
不管是作为少儿睡前故事还是学术案例研究,都是响当当的头牌货。
你再看看《说岳全传》。
说实话,整本《说岳全传》里,算突出了岳飞性格的章节,只有为师父周桐取水泡茶得沥泉枪和风波亭冤死这两节算是人物塑造丰富。
可仔细探究下就知道,这两节还是照搬的缝合怪。
剩下的大半本书里,岳飞的性格就是"元帅大喜""元帅大怒""元帅大惊""元帅大哭"。
毫无可读性,还不如元霸手撕宇文成都看的有意思。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更喜欢岳飞岳王爷。
吴玠、刘锜等人的胜仗,几乎都是依托山地城池等有利地形的防御反击战。
岳家军的郾城、颖昌之战,根本就不屑守城,直接出城门迎敌。
岳飞敢在平原跟占优势数量的骑兵硬碰硬,还能以少胜多击败金国精锐主力。
难度之大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可以说岳飞之死,就注定了南宋只能偏安一隅,接受被动挨打的局面。
小商桥之战,岳家军三百骑兵前哨在杨再兴的带领下遭遇金兵主力。
岳家军三百骑兵居然悍不畏死,跟对手死磕到底。
虽是全军覆没,却同时力斩对手两千多人,其中有多位金军猛将。
可想而知这对金兵上下的心理冲击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