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中举后曾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海瑞的仗义执言非常了得,他曾上书痛骂嘉靖帝朱厚熜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被愤怒的朱厚熜抓紧入狱,但却一直不忍心杀他。嘉靖死后获释,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
海瑞在历史上以清廉著称,似乎是一种赞誉,但实际上,海瑞终其一生都是郁郁不得志的,而在他临终之前,甚至拒绝服药,一心求死,我相信临终一刻的海瑞,内心应该是极度痛苦而绝望的,这种绝望既是对自己人生的绝望,也是对大明王朝的绝望。
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万历皇帝一纸诏书,将71岁海瑞任命为南京督察院右佥都御史。海瑞接到任命书之后,年近古稀的海瑞拿起行头,便立刻前往南京赴任。
海瑞到达南京之后,随即发布了《禁革积弊告示》,准备整饬吏治,颇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抱负。很快,朝廷又发来了第三道诏书,任命海瑞为南京督察院右都御史,一年的时间里,连升三级。但海瑞太过正直,对贪腐痛恨,待人苛刻,得罪了不少同朝为官之人。
海瑞对皇恩感激不尽,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他还是像战士一样继续战斗在了官场的第一线,为了严斥腐败,希望能恢复朱元璋时代贪腐剥皮的做法。遭到群臣纷纷斥责海瑞,因为所有人心里都明白,如果要是按照朱元璋时代的标准来惩治贪腐的话,恐怕朝堂上十之八九的人都得被拖出去砍头了,剥皮实草更是何其残忍!
面对海瑞咄咄气势,万历皇帝下了批复:“虽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之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意思是,让海瑞去做一把手,这并非海瑞的长项,也非皇帝的初衷,真正的目的是想借海瑞德廉洁之名,树立起廉洁的榜样。
在大明王朝看来,海瑞是清官,是好官,但却是无用之官,最大的用处就是用来立牌坊,如果海瑞看清了一切,他的内心一定崩溃的,是极端痛苦而绝望的。
海瑞最后的下场也的确非常凄惨,他不止一次地向皇帝申请辞职,要求告老还乡,但却一次次被驳回,朝廷需要需要他这块招牌,至死都不想放过海瑞。海瑞不仅膝下无子,而且身无余财。在海瑞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不忘嘱咐家丁,退还吏部多给的七钱取暖费。就是这区区的七钱,海瑞也不愿意让它玷污了自己的清白。这就是海瑞的临终遗言,深刻诠释海瑞清白的一生,而他所坚持的清白名誉,却不过是大明王朝的一桩笑话。
万历十五年(1587年),时任南京右都御史的海瑞,病死任上。
海瑞病逝的消息传出后,南京城万人空巷,朝廷派出钦差大臣,护送他的灵柩运回海南老家。南京佥都御史到海瑞家探视,当他看见这位当时副部级领导,房里的帷帐是葛藤皮做的,而且已破旧不堪。他翻遍海瑞遗物,只找到十来两银子,佥都御史当时就掉下眼泪。后来发起同僚凑份子,才给海瑞下葬。
海端一生清廉,深得民众爱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百姓如同失去至亲一般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将他的遗像供在家里。
在张居正执政的十年里海瑞屡遭打压,张居正死后终于在古稀之年终于升了官,但去南京任职右佥都御史,无论在哪,海刚峰,人如其名,一如既往,整饬官风,肃清纲纪。怎奈,凭他一人之力,是救不了大明这个重病之躯的……
明朝海瑞和宋代的包拯一样,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典范,是正义官员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