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闯王”李自成被杀后,一直坚定追随他的高皇后去了哪儿?

“闯王”李自成被杀后,一直坚定追随他的高皇后去了哪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90 更新时间:2024/2/3 14:09:42

假若自己的男人获得了成功,那么女人就很有可能会因夫而得富贵、享荣华;假若男人最终一败涂地,那么他的女人很可能会如草芥一般遭人轻贱。

因此说来,古代很多愿意紧紧跟随在乱世英雄身边的女人大体上都是果敢坚定、独具个性的。

一如项羽身旁的姬、吕布挚爱的貂蝉……她们不以成败来权衡丈夫和爱情,惟愿一心追随在爱人左右,义无反顾、不渝不悔。

明末之时,闯王李自成趁着天下惶乱之机毅然挑起了起义的大旗,他率领自己的部队争夺天下,身边幸得有贤良淑德的高氏为伴。

曾几何时,识文断字、武功傍身的贤妻高氏给了闯王李自成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顺”,年号永昌,高氏也就成了大顺王朝的高皇后。

然而可惜的是,因为好大喜功、根基不稳、骄奢淫逸,李自成自打攻入北京城后就没能管束好义军将士,最终遭到清军追杀、殒命在湖北咸宁的九宫山。

李自成死后,原本可以隐遁于世的高皇后因选择继续举兵抵抗而被清军生擒活捉, 面对清军恣意的侮辱欺凌,为保清誉的高皇后最终选择自焚而亡。

从“闯将”到“闯王”再到大顺皇帝,看李自成一生中那短如花火般的些许辉煌

纵览中国历史,无论哪一个朝代到了其统治的末期,民间往往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军。

在王朝衰颓崩败之际,起义军尽管都为了谋求自身利益、推翻沉重压迫而四处征战,然而真真正正能够重塑天下的却少之又少。

然而在明朝末年,陕西米脂人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曾以摧枯拉朽之势,强劲地推翻了明朝的封建统治。

公元1606年,李自成出生在陕西榆林米脂一个叫做李继迁寨的地方,因为家境贫寒困窘,故李自成很小的时候就通过给本邑的地主牧羊来赚点小钱以贴补家计。

在李自成12岁前后,他的双亲因患病不治而相继离世,21岁那年,李自成也曾为了安身立命而应募到银川驿站,做了一名小小的驿卒。

没过几年,大明政府就因为财政开支难以持继而不得不对官吏进行精简裁员,很不幸,无依无靠的李自成就成了首批被裁掉的小吏。

公元1629年,走投无路的李自成加入了农民起义军,起初,他投靠在西川义军首领“不沾泥”的手下,后来又投奔在闯王高迎祥麾下。

高迎祥对李自成的印象不错,给其冠以“八队闯将”这样的名号。受到重用的李自成既胆识过人又足智多谋,很快就在义军中间拥有了一众仰慕他的追随者。

公元1636年,高迎祥兵败受俘而死,义军纷纷拥戴李自成担任新一任闯王,以率领众将士们继续完成未靖的起义事业。

继称闯王之后,李自成率领义军队伍活跃在鄂、陕、川的边境地带,择机反攻明朝大军,所到之处皆开仓赈灾、救济饥民。

扶危济困的李自成得到了民心归顺,很快,大批大批的百姓加入到李自成的起义队伍中去,迅速地壮大了闯王的声威和实力。

眼见着农民的困苦生活,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纲领,顺应了农民对土地的经济要求。

其后,义军每到一处都四处宣传“三年免征”或“五年免征”的制度要求,还将帮助农民夺回被地主强行霸占的土地,反对强豪劣绅对农民及工商业者的压榨和盘剥。

公元1642年年末,严于律己的李自成率领百万兵马、凭借着一股子拼劲儿一路攻向了湖北重镇襄樊,几乎连战连胜,可谓所向披靡。

公元1644年正月,闯王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起了新的政权,改国号为“大顺”,改“西安”为“西京”,年号永昌,于此,李自成建起了大顺王朝,封后封爵、设起了政权机构,颇具开国规模。

2个多月之后,大顺军队的一支劲旅攻下了居庸关,打开了北京城的门户,崇祯皇帝与群臣吓得坐卧不宁。

到了这个时候,北京城内到了无将可用、人人惶恐的地步,崇祯帝见大事不妙,便颤巍巍地爬上了景山,最后在一棵槐树上自缢而亡。

皇城被攻破、大明皇帝已然自尽,李自成于次日被京城的民众夹道欢迎、拥入城中,自此,大明王朝彻底宣告灭亡。

虽然李自成奋力推翻了大明王朝并成功称霸为王,但他却在仅仅做了42天皇帝之后就被清军挥师剿灭。

这场败仗不但令李自成以及他的大顺王朝在须臾之间就遭致了全线溃败,还没能保住李自成贤妻高皇后的性命,本可以遁世偷安的高皇后亦为保名节不惜自焚而亡。

有人说,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并不能算是正式的封建统治政权,也有人说李自成仅仅在世39年就匆匆谢世,实在是短命不寿。

想来,自20多岁开始,李自成从“闯将”到“闯王”再到大顺皇帝,他那戎马征伐的一生尽管短暂,却也拥有过如同花火般的些许辉煌。

至少贫弱的百姓们不会忘记他的扶助救济,不会忘却他主张公平正义的正义思想。

豪情英雄终得配巾帼女杰,闯王李自成让夫人高氏荣登了皇后之位

早年间,因为李家实在太过贫寒,故几乎没有哪个有女儿的家庭愿意将女儿嫁予李自成。

而在李自成努力当上了驿站的一名驿卒之后,他也算有了一份正经而稳定的收入来源,老大不小的他遂萌生了娶妻成家之意。

不久,他看中了村子里一位长相俊俏、风流多姿的年轻姑娘,姑娘名叫韩金儿,虽说她的样貌和性情娇媚出众,在十里八乡中可谓数一数二,但韩金儿最大的问题在于生性风流、轻佻放荡。

在李自成迷上她之前,韩金儿已经嫁过2次人了,而她每次被夫家休弃的原因都是因为难耐寂寞、勾搭情夫。

也许女人的美貌就是她最好的通行证,总之,年轻气盛的李自成一见到韩金儿就难以自持,日日夜夜都设想着早日将她娶进家门。

他人的好言相劝都没能阻止李自成迎娶韩金儿为妻的决心,不久,李自成拿出了积蓄,用三书六礼将韩金儿娶回了家中,总算是过上了有妻有业的生活。

可惜韩金儿再嫁之后,其骨子里的不安分依旧没能收敛,与李自成成婚后没几个月就勾搭上了一名姓盖的地痞。.

自古奸情出人命,就在李自成一次外出返家的时候,撞上了韩金儿在家中私会那个姓盖的地痞,怒从心起的李自成当时就失去了理智,抽出佩刀当场就将韩金儿和情夫一齐杀死。

命案发生后,李自成难逃其罪,官府要捉拿杀人犯归案问审,于是李自成干脆就收拾了包袱细软,转身就投入了当地的农民起义军。

李自成在义军当中凭借真本事得到了众人的信服和赞赏,不久,在一次掳劫劣绅的庆功宴上,李自成又看中了劣绅的小妾邢巧儿,于是就强行讨取了封赏,将邢巧儿讨来为妻。

可惜的是,这个邢巧儿根本不喜欢李自成,她委身于李自成五六年之后,竟暗中与李自成的一名下属产生了情愫。

最后邢巧儿干脆与情郎一同私奔出逃,让李自成既赔了夫人又失去了一名得力的干将。

女人没了但事业还在,李自成虽说着实难过了几日,可大业当前容不得英雄过分陷入儿女情长,很快,李自成又奉命重返家乡陕西米脂,打算招兵买马、扩充军队。

在米脂县,李自成遇到了发小高立功,在发小的热情盛邀之下,李自成决定驻留米脂期间就暂住在了高立功的家里,他也因此而遇到了命中注定的那个女人、高立功寡居的妹妹高桂英。

彼时,高桂英刚刚年满18岁,她曾经嫁过一回人,无奈那体弱多病的丈夫早早就撒手人寰,令高桂英在正值青春的年纪就成了一位小寡妇。

高桂英守寡后返回娘家居住生活,可能是天公有意作美,她和乱世英雄李自成就这样不期而遇,互生好感。

后来,在高立功的撮合之下,2个有情人迅速完婚,一心爱慕着李自成的高桂英从此就跟随在丈夫身边奔走天涯,无怨无悔。

乱世英雄伉俪的悲情结局

因为家境不错之故,高桂英从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她通文墨,会算数,还对骑射武功十分感兴趣。

嫁给李自成数年后,高桂英甚至还在丈夫的指导下学到了一身好武艺,她在人后是丈夫的贤内助,在人前也绝对巾帼不让须眉。

随闯王李自成南征北战的岁月里,高桂英甚至还在义军队伍里组建了一支娘子军,尽显干练潇洒的本色。

公元1644年,李自成先是建立了大顺王朝,后攻破了北京城并推翻了大明的统治,稳坐在皇帝宝座之上的李自成不日就正式册封高桂英为大顺皇后,准备帝后携手共创天下、开新的江山大业。

不成想骁勇的清军挥师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攻入山海关之后直接逼近了北京城,根基未稳、实力有差的李自成虽然率军奋力抵抗却又不得不节节败退。

在南逃的途中,李自成在湖北咸宁的九宫山被清军所杀,巾帼女杰高皇后忍悲含痛,率领余下的部将们继续同清军厮杀抗衡,勇猛无畏、屡建奇功。

数月后,清军又紧急调集了大批的军队,增援其在茅麓山的战场,随着清军人马的增多,挂帅指挥作战的高桂英虽然倍感压力却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迎战。

1个月后,高桂英所占据的茅麓山成了一座被清军团团包围的孤岛。

在弹尽粮绝之际,高桂英不幸被俘,但她宁死不屈,与部下李来亨放火焚山,自己也葬身于火海,堪称一代英杰烈女、巾帼表率。

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最终的兵败尽管惨烈却也在历史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他推翻了明朝、建立了大顺、为百姓造福谋利,种种善举和累累功绩都令他名垂青史,成为了值得被尊敬的历史人物。

而他的贤妻高皇后更是一代军中女杰,随夫四处征战的她不仅助夫立下了很多军功,还在李自成去世后继续奋勇抵抗清军,不但保住了大顺王朝最后的风骨和尊严,还用行动诠释了人生的追求和意义,着实不负夫妻恩义、不负忠毅所托,堪称一代巾帼女杰。

高皇后在奋力拼杀了清军数月后,便追随着丈夫去了另一个世界,曾想过如果闯王李自成泉下有知,会不会写出这样一首令人动容的诗以示这一世的纪念:

当年你坚定地许身于我

甘愿作了一介草莽英雄的女人

为了你我要实现我们共同构想的世界

你却说无论结果如何你都情愿随我奔走在血雨腥风的江湖

落难之际你的眼神一如那宏阔的大海

即便在不得不临别的时刻我依然清楚地记得

当年初遇之时你羞怯如初绽放的花朵

多年后战场上的你勇毅如腾沸之烈火

只这一世便是生生世世

且先就此别过

因为我们终有再度相逢的时刻

那时无关江山和杀戮

天地间只有永恒的你我

参考文献

1、中国知网;能人“闯王”李自成;唐永建;王汇武;兵团工运;2011年08期;

2、中国知网;记忆李自成;乔忠延;散文(海外版);2009年07期;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为何一直忙着平定西北叛乱?明朝的西北似乎安定许多,这差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1:准噶尔汗国与清朝的矛盾。清朝在东北时期,就打败了漠南蒙古的林丹汗,统一了漠南蒙古地区,这让其他蒙古臣服于清朝。当时的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都已经臣服。但这种臣服并没有牢固,随时都会反叛。到1688年,清准战争打响,噶尔丹凭着强大的实力,不断东征,把漠北蒙古各部打得节节败退。漠北蒙古各部不断退到漠南蒙

  • 康熙死后国库剩2716万两,雍正剩3453万,乾隆时剩的数额大得惊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而众所周知,衡量盛世与否的一大指标是国库的多少。据《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数据,康熙去世时,整个国家库存银两还剩2716万(并非之前谣传的800万两),雍正死后剩3453万,不过乾隆去世时候剩下银两的数量却令人大吃一惊。(一)跳水式财政下滑:从8000万两暴跌到2000万两清朝最强盛的时期被公

  • 宋朝党争失败可以全身而退,明朝党争失败却被赶尽杀绝,原因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明朝的党争,确实比宋朝的党争更激烈。而且,虽然打着道德的旗帜,但道德水准却要多低有多低。而表现在手段上,也是要多无耻有多无耻。宋朝党争,前期虽然激烈但非常规矩。党争的两股势力,一个是王安石的改革派新党;一个是司马光的守旧派旧党。斗争的目的也很清晰,就是要不要改革。王安石一派要改革,司马光一派也

  • 清朝乾隆年间大诗人,黄景仁十首诗,伤感情绪浓烈,诗风豪旷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年间,诗坛以黄景仁的名气为大,但他拥有一个与生俱来的个性,不会交际,与众人都合不来,对权贵也是冷眼相看。他的性情又放荡不羁,宁愿与戏子要饭,也不向权贵低头。黄景仁还是一位帅哥,在常人中间,鹤立鸡群,很多人想与其交往,但他却不理会,放在当下社会,黄景仁给人一种“不识抬举”的感觉。据说,黄景仁四岁的

  • 慈禧宣布立载括为“新皇帝”,为何他的亲生父亲却吓得磕头痛哭?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同治皇帝真正死亡原因清朝倒数第三位皇帝同治的历史存在感相当之低,不是看过清朝历史的人甚至是不知道有这个皇帝的,很多人的印象估计都是咸丰皇帝死后直接就是光绪皇帝的,但实际上还是有一个慈禧亲儿子同治夹杂在中间的。同治皇帝仅仅19岁就去世了,如此短的寿命难免不会让人去多想,民间故事传说之中说同治皇帝是死于

  • 当年朱元璋为何非要杀害刘伯温?历史给出真相,朱元璋是对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后来果然被越王勾践逼得自杀,未能平安终老。这样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多疑的君王常常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频频猜忌自己曾经的左膀右臂。轻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彼此留有些许体面。心狠手黑的皇帝则会像勾践一样痛下

  • 康熙,果真称得上“千古一帝”?意大利有本书,揭露他荒唐的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当年,有一位叫马国贤的意大利传教士,他作为“内廷供奉”在康熙身边待了十几年,回国后他写了一本名为《清廷十三年》的书,他所展现的康熙形象,可能要颠覆各位的认知咯!超长执政,最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在了解康熙不为人知的一面之前,不妨先来看看为何他会是很多人心中的“千古一帝”。首先就是在位时间,这足以击败

  • 靖康之耻,对于北宋皇家是怎样的屈辱?皇室公主颜面丧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1127年凛冬,金国大军兵临汴梁城下,此时北宋的皇帝已经传位给了宋钦宗,这也是一位没有骨气的帝王。当时的汴梁城中还有完备的防御工事、充足的粮食储备,各路大军也已经启程勤王,但是宋钦宗竟然直接投降了,他还亲自去金军大营手写投降书。宋钦宗的算盘很明白,他认为金国人并无意侵占宋国的土地,只要能给金国人足够

  • 岳飞到底长啥样?真实画像被国家博物馆珍藏至今,原来他长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而更让大家所熟知的一定是那“精忠报国”这四个字被母亲刺在后背的故事。这位宋朝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爱国将军,最后却丧命于小人之手,这一切都是因为他遇到了个倒霉上司,皇上迂腐,臣子又能如何?都说暗箭难防,那这小人的暗箭更是难上加难。秦桧这个名字可谓是遗臭万年,他的石像在岳飞墓前跪了八百多年,被万人唾弃,见者

  • 吴三桂接受撤藩等于必死?其实康熙帝没大家想得那么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年轻气盛的康熙帝经过一番思考以后决定撤藩,结果是由此引发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这三藩的造反,是为三藩之乱。在之前关于吴三桂的文章之中,宋安之认为康熙帝撤藩并不等于杀藩,就个人而言,吴三桂其实是可以全身而退的,只要他舍得自己在云贵苦心经营多年的事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