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和朱元璋从小就是好朋友。在打仗之前,徐达是个农民,但他自幼习武,有一身好功夫。1353年,25岁的朱元璋奉郭子兴的命令,回家乡招兵买马。这一年,徐达22岁,欣然应召入伍,自此跟着朱元璋开始了戎马一生。他立功无数,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帮助他大败陈友谅、挥师北伐并最终建立大明。1362年,徐达生了人生中第一个女儿。这姑娘天资聪慧,酷爱读书,徐达特地给她请了最好的老师,而她也很争气,有了“女诸生”的美誉。在明朝,“诸生”,是用来形容经学知识特别丰富的男子的,但徐达的女儿能得到“女诸生”的城号,可见她的真才实学。
一家有女百家求,这么优秀的姑娘,朱元璋自然也想要,于是,他对徐达说:“你这女儿,命格主贵,如果当了我的儿媳妇,我一定善待她。”(《明太宗实录》:(朱元璋)“是女必贵,其以为吾儿妇,宜善视之。”)徐达没有表态。他为人谨慎,不爱说话,这种开玩笑的话,他也没当真。1368年,朱元璋攻入大都,灭亡元朝。徐达的功劳最大,朱元璋便封他为中书右丞相,参议国事,后来还封他为魏国公。朱元璋还没有忘记徐达的女儿,尤其是,当他听闻这姑娘才德俱佳时,更是坐不住了。优秀的女子,要是不早点下手,必然会被别人抢走。于是乎,朱元璋再次把徐达召进宫中,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布衣之交,到现在都同心同德,没有嫌隙,自古以来,君臣相投的,都结为了姻亲。我的四儿子朱棣气质不凡,你有个这么好的女儿,可以把她配给我的儿子吗?”朱元璋都这么说了,徐达哪里敢拒绝,当场磕头谢恩。只是,徐达心里是不开心的。在当时,朱棣并不出色,而功劳不如他的常遇春,却将女儿嫁给了太子朱标。
论功劳,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然而他的长女嫁得却不如常遇春的女儿。也不怪徐达不开心,这个时候的朱棣,还是个调皮捣蛋、不学无术的娃。这一年,朱棣9岁,2年前朱元璋才给他取了名字。此时,朱棣也没有被册封为燕王。就当时的情形而言,太子朱标的地位稳固,不出意外,他就是未来的接班人。而朱棣,未来最多是个藩王。不过,让徐达比较宽慰的是,女儿和朱棣的感情还不错,未来应该不会受苦。1370年,10岁的朱棣被册封为燕王,2年后,徐达的女儿应召入宫,给朱棣当伴读。换句话说,12岁的朱棣和10岁的未婚妻,在婚前就见过面,一起读书,感情非常好。2年后,14岁的朱棣迎娶了徐氏为正妻,他对她是真的很好,家中大小事务,均听她的命令,而他的府邸,除了与女真族联姻的金氏,再无其他妃子。
朱棣一生共有9个孩子,前7个都是徐氏生的,一直到徐氏不能生育,才有了2个孩子的出生,而在史书的记载中,这两个孩子的母亲只有3个字“母不详”。要知道,朱元璋有40多个孩子,几十个有详细记载的后妃,而朱棣,还不及他的零头。这样的宠爱,算得上盛宠不衰,专房之宠了吧。1402年,朱棣即位称帝,他将徐氏册封为了皇后,还特意将父亲朱元璋规定的皇后金宝龟纽提升为盘龙纽,并在承天门直接昭告天下。这一举动,直接开启了明清两朝册立皇后,单独颁诏,诏告天下的先河。朱棣称帝后,对这位妻子一直很尊重,甚至会拿朝堂的事情去向她请教,而她的建议,基本上朱棣都采纳了。(“吾在宫中旦夕侍皇上,未尝不以生民为念,每承顾问,多见听纳。”《明太祖实录》)
当然,徐皇后也当得起这样的盛宠。她崇尚节俭,不喜欢奢华;她会提醒朱棣爱护人才,不分新旧、不凭资历,唯才是用;她还编写《内训》《劝善书》,教导女子要好好辅佐丈夫,懂得劝谏。1407年,46岁的徐皇后去世,朱棣伤心欲绝,素服辍朝一年,并表示再也不会立皇后。(《烬宫遗录》:惟永乐五年仁孝皇后崩,上追思甚笃,不再立中宫。)朱棣做到了,在接下来的17年里,他的后宫就真的再也没有册立过皇后。
朱棣对徐皇后,应该是真爱了。徐皇后去世后,他素服、辍朝1年,只在西角门等地听政议事;他要求皇子服丧3年,穿戴白衣素服,不得有任何娱乐活动;他要求群臣服丧27日、穿白衣素服1年……朱棣还给她举办了大斋礼、祭祀礼和长达百日的法事,希望她在黄泉的另一头能过得安详、喜悦。这样的盛宠,这样幸福的结局,父亲徐达若是知道了,在九泉之下也能安心了吧。毕竟,当父母的,最希望的,不是儿女出人头地,而是一生顺遂,平安喜乐。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