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小孩回答后,孔子行礼拜师

孔子问一7岁小孩: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小孩回答后,孔子行礼拜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716 更新时间:2023/12/21 6:43:00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据史料记载,一次在孔子游学的路上,一个七岁小孩提出了这个疑问。小孩接近完美地回答,不禁让孔子大吃一惊,甘愿行礼拜师。

这件事流传后世,我们既为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感到敬佩,同时也为小孩的聪明机智,由衷地佩服,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的精彩回答,让渊博的一代儒学大师,甘愿拜一七岁小孩为师。

[var1]

敏而好学的儒学大师——孔子

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本是贵族,但到了西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纷争不断。

随着贵族的没落,孔子的家族地位也日渐衰败。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后来,成为中国封建历史的思想主流,被后世继承借鉴,并不断发展,影响至今。

贵族出身的孔子受到时代的影响,创立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顺应时代的发展,孔子大胆提出“有教无类”把只有贵族才能学的诗、书、礼、乐普及民间,让普通人家也能有机会接受教育。孔子不仅在道德上承前后,而且在学上继往开来,是道德和文学上影响最大的圣贤之人。

[var1]

孔子收弟子讲学,设私学之开端,招收弟子,与弟子讲述学问,钻研探讨。三十岁时,便已声名远播,学术声誉不断提高,不少人拿着经书,不远千里,前来请教拜师。

到后来,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的思想主张。在辗转于各国的途中,他与弟子讲学解疑,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结交有志之士。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增加了许多经验、见识,也接触到了一些和自己见解迥然不同的人物,并且虚心请教,使他的眼界更加开阔,理解事物的能力也更加深刻独到。

到了晚年,孔子回到鲁国,便继续钻研学问,普及知识,真正做到了让教育走进民间。

孔子的道德修养极高,无愧于万世师表。孔子在世时,便被尊奉为“天纵之圣”,更是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可见孔子的地位如此之高,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

[var1]

昔仲尼,师相橐

孔子的半生都在游学,在游历的路途中,传授知识,了解列国的风土人情。一次在外出求学的路上,碰见了一群小孩在路边堆砌泥沙,搭建了一个城池。见有人挡住了去路,孔子的弟子子路,对着这群小孩喊道:“你这小孩好生无礼,见马车来了,为不避让?”

有个小孩面色从容,开口道:“自古都是车马躲城池,哪有城池躲车马。”子路被小孩的话语说服,找不到理由反驳,在孔子的示意下,只好绕道而行。

[var1]

这个小孩便是相橐,他从容不迫地回答,让孔子对他产生了兴趣。于是,孔子便和相橐下了一次赌注。孔子对当时年仅7岁的相橐说:“你这小孩聪明伶俐,今你我二人各出一道题,如果答不上来,便拜对方为师,如何?”相橐毫不犹豫地应下:“老先生可要愿赌服输,到时可不要赖皮。”孔子笑着说道:“童叟无欺。”

孔子低下头,想了一下,便开口提问:“人之所以能够存活于世间,是因为天上有日月星辰,地上有五谷杂粮,才能孕育着世间万物,那么我且问你,你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这地上又有多少谷物吗?”这样的问题,提问一个七岁小孩,可能过于深奥,可这个小孩是相橐,思维敏捷的他回答说:“天的高度自是不可丈量,地的广阔也是无法测量,但天际一夜一星辰,地上一茬五谷。”这样绝妙的回答,让孔子心悦诚服。

接着,轮到小孩发问:“眉长在眼睛上面,敢问先生可知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这个问题,问倒了孔子,一时间,孔子答不上来。于是信守承诺的孔子,行拜师礼,拜只有7岁的相橐为师。

聪明伶俐,才智过人的小相橐,名声大震,被尊称为“圣人之师”。相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这个故事也成为一段佳话,流传后世,成为一桩美谈,后人也津津乐道。

[var1]

孔子重信,甘拜下风

相橐七岁,论学识,资历和地位都远不及孔子,可在这次的问答中,相橐的回答出乎孔子的意料,他想到的方面,孔子没有想到,也让孔子输得心服口服。

相橐赢了孔子,按理来说,让一个七岁小孩说得哑口无言,本是一件丢面子的事,可孔子并未因此生气,反而放下身份,行拜师礼,拜七岁的相橐为师。

孔子身为儒学大家,信守承偌,愿赌服输,拜一七岁小孩为师,可见孔子的心胸宽广,担得起大师之称。像孔子这样的伟大的圣贤,尚且放得下身段,拜一七岁小孩为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虚心请教,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var1]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承认自己的不足,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的地方。对学问抱着不耻下问的谦虚,才是孔子知识渊博的重要保证,这种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请教的精神,弥足珍贵。

孔子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因为身份地位,年龄经历等的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也是多样的。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身份,学识,年龄来限制我们的视野,有时候,别人的想法,可能会让我们看到事情不一样的一面。

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每个人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学会看到别人优秀的一面,虚心请教,不耻下问,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厉害。

更多文章

  • 没想到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还有一个狠爸爸——老越王允常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勾践卧薪尝胆完整版,卧薪尝胆勾践老婆被人羞辱,越王勾践后期有多残暴

    吴王阖闾归国后,见楚国实力尚存,且有强秦为后援,又因吴军前番在楚境暴行累累,楚人对吴国深怀仇怨,再三与相国伍子胥商议之下,都认为吴军目前已不宜再对楚用兵,便把矛头对准了南面的越国。[var1]而楚人经吴楚大战,郢都沦陷一役之后,虽未彻底遭受亡国之难,人人却深感亡国之耻,对吴军及吴国国力也感到了深深的

  • 春秋第一智者:权重苏秦富比范蠡只言片语化国难于无形的孔门弟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春秋战国十大谋士,春秋军师范蠡的人生智慧,春秋第一智者是谁

    他是谁呢?其人复姓端木,单名一个赐字,字子贡,春秋卫国人,也就是孔子的著名弟子端木赐,子贡是也。其人年轻时为了四处经商,生怕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面礼仪有所欠缺,在得知鲁国儒家的孔丘这方面是天下绝无仅有的权威,便前往求学。孔子收弟子的门槛在当时已不算低了,说是要拿着一打过年才会腌制的腊肉来求教,就不会说不

  • 蜀国和吴国都有机会,为什么统一不了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蜀国灭了吴国了吗,吴国vs蜀国,蜀国五虎上将vs吴国五虎上将

    蜀国和吴国是三国时期割据南方的两个政权,和北方的魏国(曹魏)呈鼎立之势。魏、吴、蜀三国争霸长达数十年之久,最终魏国(后被西晋取代)压倒了蜀国和吴国,统一了中国。那么蜀国和吴国都有机会,为什么统一不了中国?[var1]第一,魏吴蜀三国虽然呈鼎立之势,但其实是二打一,是吴国和蜀国联合对抗曹魏。虽然吴国和

  • 这两个魏国名将追着赵云打,结果一人被火烧了,另一人被吓跑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魏国谁能杀了赵云,赵云能否打过魏国六将,赵云vs吕布

    蜀国五虎将之一的赵云是我国历史上非常勇猛的名将,同时在《三国演义》中似乎也是个比较接近完美的武将。不过赵云在原著中也曾经有过被人追着打的尴尬战绩。但是仔细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后,发现赵云被人追着打是有原因的,而且一点不影响赵云“常胜将军”的完美形象。[var1]魏国名将夏侯惇追着赵云打,结果被火烧。刘

  • 燕国是什么来历,为何对秦赵两大强国不屑,还称其马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燕国到底有什么传承来历,敢对秦赵两大强国如此蔑视?[var1]燕国宗室历史与众不同别看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只有燕国没有在春秋时期称霸。但是燕国的祖上地位要比战国其他六国都更高,不仅它是周朝王室姬姓后代,而且还是召公姬奭的诸侯国。其实根据各国的爵位就可见一斑,秦国一直都是作为周朝的附属国存在着,都不能

  • 从内外因来看,楚国为何要三次迁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楚国四次迁都示意图,楚国的最后一次迁都是哪里,楚国vs秦国

    对于楚国而言,外部势力的武装威胁是其迁都的主要原因。但是外部的威胁并不是迁都的唯一原因,迁都目的地也是楚国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一)纪郢至陈郢1、迁都陈城的内因楚国对陈的经营历史悠久,有较好的统治基础。同时东部强敌较少,东迁作为楚国战略调整的转折点,楚王必须要考虑好今后的发展去向,此时江淮及东

  • 不懂军事的商鞅如何一纸文书尽灭魏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商鞅大战河西魏军,大秦帝国第一部商鞅,商鞅车裂图片

    秦国国君孝公对老搭档卫人公孙鞅十分满意,只是接下来该怎么做,他还是相当虚心地向卫鞅进行了请教,卫鞅意气风发对秦孝公说:“现在秦国内政我替您已经完全整治完毕,秦国的国力也足以傲视天下,如今秦国要向东挺进,首先面对的劲敌就是魏国,秦魏两国互为心腹之患,不是魏吞并秦国,就是秦灭亡魏国,为什么这样说呢?魏国

  • 三国时期有南北两大酒鬼,一人是孔子的后代,另一人却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孔令恂是孔子后代吗,孔子后代排76代,三国中的八大世外高人

    在《三国演义》中曾经有很多喜欢喝酒的名将,像蜀国五虎将之一的张飞,魏国的猛男许褚,袁绍手下大将淳于琼等。不过在原著中的大多数喜欢喝酒的人都是武将,很少有嗜酒的文人。其实在当时就有南北两大酒鬼,一人是孔子的后代,另一人却鲜为人知。不过他们的嗜酒如命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太多的描写,而在其他文献中有记载

  • 魏国有员将,率领三千人挡住了蜀国三十万兵,可惜他后来不幸病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魏国五虎将对比蜀国五虎将,吴国vs蜀国vs魏国,魏国蜀国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似乎是一位智谋超过所有人的大军事家。看完原著可以发现在智谋方面没有人能够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就连周瑜、庞统、郭嘉、司马懿等这样智力顶尖的谋士也不是诸葛亮的敌手。可是在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中却遇到了一位“拦路虎”,这人率领三千人挡住了蜀国的三十万兵,多次阻止了诸葛亮的进攻,不

  • 他是魏国最为儒雅的名将,虽打不过赵云二十回合,却非常受人尊敬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魏国谁能杀得过赵云,赵云能否打过魏国六将,死于赵云枪下的名将

    [var1]李典是曹操手下的名将,不过他的特点不在与冲锋陷阵的勇猛。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刚得到徐庶的辅佐之时,曹操派曹仁进攻新野的刘备,李典为副将;这时候李典有了和赵云一对一决战的机会,不过李典真的不是勇猛型的战将,他和赵云打了十几个回合后,就觉得自己打不过赵云,于是拨马逃走了。这里看来李典具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