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最不讲武德的战将是谁?他无视曹操禁令,将武圣关羽一族灭门!

三国最不讲武德的战将是谁?他无视曹操禁令,将武圣关羽一族灭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123 更新时间:2024/1/18 20:44:09

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中关羽传最末时曾引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裴松之这一引用,在史学界石破惊天,引起轩然大波,千百年来争议不断,未有定论。

历朝历代史家都有质疑过《蜀记》的真实性,对其来源产生许多疑问。正如近代法学家沈家本以“殆是非参半矣”来评价《蜀记》。因此,《蜀记》中对庞会在蜀汉投降后,成都遭受兵乱时,“尽灭关氏家”,绝非是空穴来风。具体如下:

其一,礼的允许。

礼,是个人的行为规范,是社会的思想观念。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社会内,对血亲复仇普遍加以承认。儒家对于复仇这种“义举”是首肯甚至鼓励的。《礼记·檀弓上》记录:寢苫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鬭。这句话是孔子回答子夏问题: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孔子一贯强调“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理念,却在为父母报仇的问题上表现得出奇强硬。《春秋·公羊传·隐公十一年》写道:子不复仇,非子也。《春秋·公羊传·庄公四年》写道: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这里“仇”,是杀父(母)之仇,是“血亲复仇”。在先秦时代,替父母报仇,天经地义;不去报仇,不配做人儿子。所以,为了报血亲大仇而杀了仇人,在礼上是无罪。

其二,情的倡导。

情,是社会的风情,是宗法的伦理。以亲情为纽带的关系社会中,对血亲复仇广泛加以认可。社会风气对复仇特宽容,甚至可光明正大的复仇。特别是为血亲复仇,不但基本能被宽赦,反而会得到世人的赞许。有史记载的复仇事件仅在汉代就有59例,诸如东汉初李充(怒杀偷砍母亲坟上树木的人而得孝名)、东汉末阳球(杀辱母的郡吏,并灭全家而被举孝廉)、东汉末妇女赵娥(挥刀杀死杀父仇人李寿而被表烈义)等等;而未被史家获悉并记录在册,更是不计其数。而“时人壮之”这种词汇,常见诸史籍。“壮”,在古汉语里解释就是一个形意动词,认为……有气魄。为此,血亲复仇在秦汉三国两晋时期里是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

其三,法的禁止。

法,是统治者的个人意志,是被统治者的强制执行。以法律为基础的制度社会里,对血亲复仇一般给予限制。国家对复仇的限制越来越严。魏晋之前,朝延法令明文规定严禁复私仇。东汉三国时,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地区,曹操曹丕两父子就曾“复私仇”颁布过严厉法令。如《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记载:令民不得复私雠,禁厚葬,皆一之于法。曹操严令“民不得复私仇”的时间是建安十年(205)正月,违法者一概依法惩处。《三国志•魏书二•文帝纪》记载:丧乱以来,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残杀。今海内初定,敢有私复雠者皆族之。曹丕下诏严禁“私下复仇”的时间是黄初四年(223年)正月,违法者都要灭九族。魏明帝曹睿时期,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制定《新律》时对不准复私仇的法令加了一条补充条款: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条补充规定,为复仇开了口子,改禁止复仇为限制复仇。

虽然魏国有法律明令禁止报私仇,私人不再有擅自杀人的权利,杀人便成为犯罪的行为,必须接受国法的制裁;但是在宗族家法、人际关系、法律制度融合为一体的社会里,复仇观念深入人心,复仇习惯习以为常,置法令于不顾,私下复仇屡禁不止。为此,庞会趁钟会作乱成都之际,带兵杀尽关羽后代满门,还不被魏国法律制裁,甚至被时人的“壮之”的原因,莫过于在封建社会里,礼和情大于法。

笔者按:睚眦必报,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一个人的心胸极其狭窄。庞会,一个不讲“武德”的战将,在钟会作乱成都之际,趁机带兵杀光关羽在成都的后代,以报44年前父亲庞德在襄樊战役阵前被关羽杀害的仇。正所谓: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更多文章

  • 《三国演义》十大经典台词,曹操占了四句,网友:丞相憋住,别笑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演义曹操经典话语,三国演义曹操经典语录完整版,三国演义名人名言曹操

    94版《三国演义》是最经典的版本,也是众多80后90后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在这个版本的三国中,一众老艺术家们把一个个角色都演活了,他们的一些台词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一下三国中的十大经典台词,每一句都是满满的回忆。第十,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这句话出自张飞之口,张三爷说

  • 司马家取代曹魏,实际上是这个阶级的胜利,曾被曹操取代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司马家族是怎么夺取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如何夺取曹魏政权,司马家和曹魏的关系

    从夏朝的建立到春秋末期属于奴隶社会阶段,从战国末期开始中国逐渐步入封建社会阶段,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就正式进入了封建社会。从春秋时期开始统治人民的势力就是以各地的望族为主,如晋国六卿。那个时候比较看重门风和门第,因为穷苦人家的日子和富人过的生活真是天壤之别。穷人为生存担忧,读书识字之人甚少,而富人从不会

  • 曹操南下荆州,在长坂坡大败刘备,刘备诸葛亮谁该为这场惨败负责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曹操长坂坡,张飞长坂坡吓退曹操百万大军视频,谁在长坂坡唬退曹操十万雄兵

    一、刘备的长坂坡之败。建安十二年七月,曹操在平定北方后,接受荀彧的建议,南下袭击荆州。当时,正值荆州的主人刘表病死,接任的刘琮在恐慌之下,投降了曹操。而这时,率领军队在北面准备阻击曹操的刘备还一无所知。在得知消息后,刘备被迫仓促南撤。他在撤退的时候,还带走了属地的百姓。在和刘琮会面未果后,刘备继续南

  • 空城计解码:诸葛亮曾吓退司马懿二十万雄兵?赵子龙或是历史原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司马懿空城计真实事件,赵子龙空城计,空城计司马懿唱词大全

    诸葛亮的形象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小说中,总给人以谨慎持重的印象,但小说中也有表现其用险的情节,空城计就是一例。熟悉三国故事的朋友都了解空城计的故事,小说《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在诸葛亮首出祁山的后半程,由于马谡丢失了战略要地街亭,导致蜀军不得不被迫撤退。诸葛亮也急忙前往西县搬运粮草。此时司马懿率领十五

  • 汉灵帝缘何废史立牧?智圣诸葛亮曾给他差评,或暗藏东汉一个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智圣诸葛亮,东汉末年汉灵帝简介,灵帝吕蒙诸葛亮

    蜀汉忠武侯诸葛亮正因《(前)出师表》而名垂千古,而汉灵帝刘宏恰因《(前)出师表》而遗臭万年。一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将“后汉倾颓”的原因归责于汉灵帝。特别是实施“废史立牧”,成为压垮汉王朝的第一根稻草。刘焉提出“废史立牧”建议,在公在于压制刺史、太守等地方高官的权力,以稳固皇帝的权力;在私

  • 曹操最聪明的儿子曹冲,为何在13岁时突然病逝?或许和此人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曹操最小的儿子曹冲死亡真相,曹操的儿子曹冲是咋死的,历史上曹操的儿子曹冲怎么死的

    然而或许是天妒英才,公元196年出生的曹冲,却在公元208年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年仅十三岁,如果曹冲不早夭,或许三国的历史也会发生改变。《三国志》曾记载曹冲幼年的故事,他不但聪明,而且善良,当时曹操的马鞍在仓库被老鼠咬坏,按照道理管理仓库的官员是要被判以重刑的,吓得兢兢战战的他只能去自首,希望能够博得

  • 古代沿用千年的特色制度,被诸葛亮批没用,冯梦龙道出其中本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制度的本质,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封君封臣制度本质特征

    明代学者冯梦龙,著有一本处世奇书《智囊》,用一个个真实小故事,来启发读者的心智,历来被作为谋士的必备读物。在《智囊》“上智篇”中记载有一段话,说在三国时期有一些蜀国人,批评诸葛亮在赦令上非常吝啬,法令又很严厉。诸葛亮对此回应说,治理天下应该本着至德至公的原则,而不该随意施舍小恩小惠,汉朝的匡衡与吴汉

  • 枭雄曹操,竟也有愧疚终身的人,她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高希希版《新三国》曹操(陈建斌饰演)可就是这么一位雄主,对自己的结发之妻丁夫人却是束手无策。丁夫人可以说是唯一让曹操低声下气的女人,曹操在临终之前,都觉得自己对不起丁夫人,对丁夫人当年的离开表示惋惜。丁夫人曹操的嫡配丁夫人,出身良家,作风正派。婚后几年一直未育,为了保持曹家的香火,曹操就纳刘夫人为妾

  • 历史上汉朝与唐朝如此强大,为何还要用和亲这种手段来巩固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朝和唐朝谁最厉害,唐朝崇拜汉朝,汉朝和唐朝相距多少年

    在汉唐时期,西北的匈奴或者突厥人势力比较庞大,汉人政权并不是永远都能压制得住北边,所以不论是李世民还是汉武帝,都曾经有派公主下嫁给他们,用和亲来换取和平。因此很多人也无法接受,认为这可能是比较屈辱的一件事情,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和亲的另一个说法就是政治联姻。11与20位和亲是一种外交手段,由于关

  • 如何正确评价曹操,他的身上有哪些功劳,和令人不齿的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历史书籍的记载,他在20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入朝廷当官,一步一步的让手里的权力增大,他也知道想要赢得周围人的认可必须要赏罚分明,甚至他还提出了很多不错的方针,那就是只要有才华,不看对方的出身,在他的这种倡导下,出现了不少的人才。不光如此,他在文学方面也有着自己的成就,还进行了写作风格的改革,自己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