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更加衰落,周桓王时期,公元前706年,楚国开始扩张,首先矛头对准了东方的随国。随国说:“我无罪,为什么讨伐我?”
这时候,楚国说出了那句流传了将近三千年的话:“我蛮夷也”。虽然这是楚国第二次说这句话,但出名的就是这一次。楚国继续说当今之世,诸侯互相攻伐,有的还灭了对方的国家。我国的战甲虽然不太牢固,但也想来中原试试水,如果周王室抬高我国的封号,我就撤退了。
并且还派出了薳章去和随国谈条件。随人派出了少师来谈判。楚国大夫斗伯比对国君说:“我国在东方不太能占到便宜的原因是我们的政策出了问题。我方派出三军,浩浩荡荡地开到对方城下,他们那些国家就很害怕,于是就联合起来,很难让他们之间生出嫌隙。东方诸国随国最大,如果让随国开始自大,那么必定会看不起其他小国。小国不和随国结盟,那就对楚国有利。少师比较傲慢自大,我们应该派出一些羸弱的士兵让他看到,他就误以为楚国实力很弱。”
另一个大夫熊率且比说:“有贤臣季梁在,有什么用呢?”
斗伯比说:“要看长远些,少师比较受到随国国君的信任。”
于是,楚国就故意让军队显得很散漫,来接待少师。后来少师回到随军,便对国君说了楚君的情况,劝说随君一定要追击楚国。季梁这时候站了出来,进行了一通分析,让随君意识到了国家的不足。随君听从了季梁的话,没有追击,楚君也没有攻击随国,两国订下了盟约。随国派出使者去周王那里为楚国请封号,周王没有答应,随国只能回报给楚国。
两年后,公元前704年,楚国实力进一步增加,因之前周王没有给自己加封,于是怒而自封为王,国君号为武王。随国少师受到宠爱,斗伯比劝说武王说现在可以攻打随国了。随国内部出现了问题,不可失去难得的机会。
[var1]
楚国青铜器
于是楚王让几个诸侯国在沈鹿集合,黄国、随国没来。于是武王派出薳章去斥责黄国,自己则带军攻打随国。
季梁说应该先请求讲和,如果楚国不允许然后再战,这样我军士气就会大振。少师却说一定要速战速决,不然,楚军就会因为害怕而逃走。随君听从少师的,迎战楚军。
季梁又说“楚国人以左为尊,国君一定在左军,我们应该避其锋芒,攻击右军,右军兵败,我们就可以乘胜追击了。”少师说:“我们随国怎么能这么自降身份,一定要主动打楚君。”
随君又听从了少师的话,结果很快便败了。随君逃跑,斗丹擒获了少师,以及随君的战车。
随国无奈,只能和楚国讲和。武王想拒绝,然后攻打随国,斗伯比说“随国的内患少师已经除掉了,随国不会轻易被打败。”于是结盟而还。
[var1]
春秋初期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