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代贤相姚崇和宋璟为何成了短命宰相?唐玄宗:“姚崇诡诈,宋璟卖直。”

一代贤相姚崇和宋璟为何成了短命宰相?唐玄宗:“姚崇诡诈,宋璟卖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105 更新时间:2023/12/10 4:34:05

不过,相对于“房杜”的一致美誉,“姚宋”则争议颇多。姚崇留下了为人诡诈、排除异己的诟病,宋璟留下了性情刚猛、卖直求名的把柄。

一个盛世王朝的开创,少则十年八年,多则一两代人,而姚崇和宋璟担任宰相的时间,加起来也才七年(姚崇3年,宋璟4年)。

这么短的时间,就能与 “春蚕吐丝”二十年的房玄龄、“死而后已”的杜如晦齐名,姚崇、宋璟真是牛出了亚洲了。

正常情况下,遇上这样的牛人,皇帝一定“敲骨榨髓”,将他们用到死为止,就像“房杜”。可是他们二人却在有生之年被罢黜了宰相,退休后姚崇又活了五年,宋璟更长,十七年。

难道是唐玄宗有眼不识泰山?当然不是,当年为了请他们出山,唐玄宗低调得像个求婚的小伙,全盘接受了对方开出来的条件,还一咬牙将旧邸的心腹功臣几乎全都赶出了京城。

这就怪了,一桩“美满姻缘”怎么不能“白头偕老”呢?原因很简单,唐玄宗其实并不喜欢他们,一拍两散是早晚的事。

姚崇排除异己,留下“为人诡诈”的诟病

姚崇在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之前,曾经两度拜相,又两度罢相。

他第一次拜相是在武则天时期,后来因为反对张易之私建寺庙而遭到诋毁,被贬为灵州道行军大总管。

他第二次拜相是在唐睿宗时期,因为建议将太平公主贬到东都洛阳,结果遭到太平公主反噬,被贬为申州刺史。

这两次经历很清晰地展现了一个“斗士”的硬汉子形象。

但姚崇绝不是那种“莽撞人”,出镇灵州前他做了一个小动作,让我们看到了姚崇“以柔克刚”的本事。

这件事就是竭力推荐张柬之出任宰相,并在第二年回京后又秘密参与了张柬之发动的“神龙政变”。

姚崇在“神龙政变”中隐藏得很深,张柬之在前台奔波,他则利用相王府长史的身份,在后台穿针引线。这种角色虽然掩盖了功勋,其实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保。

可见姚崇是一个刚柔并济的智者,既有强硬的阳面,又有诡诈的阴面。

在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期间,姚崇将他的阴阳两面发挥到了极致,他一面大刀阔斧根除弊政,一面又大耍阴谋排除异己,两手抓两手硬。

当年唐玄宗依靠旧邸九大心腹爱将,先后干掉了韦后和太平公主,但这些勋臣在姚崇的打压下,大多数都被贬出了京城。

比如刘幽求,姚崇认为他不胜任,唐玄宗迫于当初对姚崇的承诺,罢免了刘幽求的相位。后来姚崇又以刘幽求心怀愤恨为由,将他贬为睦州刺史,以至于刘幽求郁闷死在了途中。

以同样理由被贬黜的还有钟绍京、麻嗣宗和王琚。

王琚时年还不到三十岁,唐玄宗对他极其信任,但凡朝中大政都要与他商量。如果不是因为太年轻,唐玄宗都准备任命王琚为宰相了。

但姚崇以王琚是“谲诡纵横,可与履危,不可与共安”为由,将他赶出了京城。可怜王琚在外流浪四十年,到死都没能回到京城。

姚崇还有一个死对头叫魏知古,此人人如其名,古板得很。当年魏知古得益于姚崇的提拔当上了宰相,但魏知古并不喜欢姚崇的“圆通”,由此二人矛盾重重。

为了排斥魏知古,姚崇奏请唐玄宗改任魏知古为吏部尚书,到东都洛阳负责铨选工作,一脚将他踢出了权利核心。

魏知古气得七窍生烟,正想找机会反击的时候,姚崇的儿子姚弈送枕头来了:“老魏,俺爹过去对你有恩,今儿你反馈一下,提拔一下兄弟?”

魏知古一阵冷笑,扭头给唐玄宗打了一份小报告。

唐玄宗心里很不是滋味:“姚崇你玩得狠啊,一边拿捏魏知古,一边又逼人家给你办事。”但嘴上不能这么说,于是他旁敲侧击:“老姚啊,你儿子在哪儿高就呐?水平咋样啊?”

姚崇多聪明,一下子猜出了唐玄宗的意图,他眼珠一转:“我那两个儿子在洛阳任职,不是好玩意儿,臣以前对魏知古有恩,弄不好这俩败家玩意儿会向魏知古请托。”

此言一出,唐玄宗的态度立刻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老姚多么光明磊落,魏知古你太不厚道,人家对你有恩,你却在背后摆人家一刀,看来还得给你挪挪窝。”

姚崇装好人:“陛下啊,这么做不合适,这事是我儿子的错,结果却处罚魏知古,传出去人家还以为您偏袒臣呢?”

唐玄宗更感动了:“老姚你别管,传旨,罢了魏知古吏部尚书……”

本来是魏知古占理的事,却被姚崇借力打力,把自己搞得里外不是人。

如果不是把人性的弱点摸透了的老江湖,谁能有这个功力?

但要说被姚崇玩得最惨的那个人,其实不是魏知古,而是张说,民间留下了“死姚崇算计活张说”的传奇故事。

姚崇和张说是一对宿敌,二人斗了几十年。姚崇拜相后,张说害怕了,于是便向好友李隆范求救。

岐王李隆范是唐玄宗的弟弟,哥俩感情很深。张说琢磨着有岐王替自己说话,姚崇一定不敢太放肆,却没想到姚崇一个小花招就将他踢出了京城。

某天散朝,唐玄宗一眼看见姚崇落在队伍后面,走路一瘸一拐:老姚你的脚咋的了?

姚崇意味深长地说:“足疾,算不了啥,臣真正担心的是心腹之患。”

唐玄宗一听,哟呵,话中有话啊,你啥个意思嘛,有话直说。

姚崇开始下毒:“张说这段时间老是悄悄拜访岐王,朝廷重臣跟藩王勾勾搭搭,臣实在担心会害了您的爱弟啊。”

唐玄宗打了个激灵:“好你个张说,你想干嘛?滚出京城去吧!”就这样,张说也被赶出了权利核心。

风水轮流转,等到姚崇快要病逝时,张说却时来运转当上了宰相。为了防止自己死后,姚家遭到张说的报复,姚崇又使出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诡计。

他叫来儿子:“我死后张说一定会来吊唁,到时候你们把我收藏的珍宝器皿全部陈列在他面前。他最喜欢这些东西,如果他看中什么就送给他。如果他什么都不拿,你们就死定了。如果他拿了,你们赶紧拍马屁,请他帮我写碑文。拿到碑文后,要连夜刻出来。如果不出所料,他一定会反悔,到时候你们就跟他说,碑文皇帝已经同意,并刻好了。如此一来,他就拿你们无可奈何了。”

一切如姚崇所料,张说拿人家的东西手短,在碑文里将姚崇夸成了一朵花,冷静下来就后悔了:都把他定位为大忠臣了,还怎么报复他的儿子?真糊涂,必须要改。

然而晚了,木已成舟,皇帝首肯了,就相当于给姚崇盖棺定论了,谁还敢翻旧账?张说只能哀叹:“死姚崇算计活张说,唉,我不如他呀。”

这就是姚崇的诡诈之处,他总是会在不经意间给人下套,来气的是,即便你明知被他下了套,还不得不就范。

唐玄宗不傻,被人利用的滋味不好受。终于有一次唐玄宗逮住了姚崇包庇党羽的把柄,狠狠敲打了他一下。

姚崇一下子惊醒了,再干下去早晚会惹得皇帝翻脸!于是他快刀斩乱麻,毅然决然地辞职了。

宋璟刚猛固执,留下“卖直求名”的把柄

相对于姚崇,宋璟没那么多花花肠子,此人性情刚猛,说话直来直去,不懂变通,有点“迂直”,逮住死理就不放。

这种人原则性很强,不讲情面,人缘关系不好,但对纠正不良官场习气来说,无异于一针良药。

宋璟主政期间,朝廷托请走后门、送礼跑关系的陋习被一扫而空。但与此同时,宋璟也把人得罪光了。

问题是,你得罪谁都行,得罪皇帝就不好办了。宋璟一根筋,只认条文不看对象,连唐玄宗也照怼不误,搞得唐玄宗一看到头都大。

对比一下姚崇,他虽然也很讲原则,但那都是针对下属,轮到唐玄宗头上,姚崇从来不正面碰撞,而是“曲径通幽”给唐玄宗下套,实在不行就曲意迎合。

因此唐玄宗虽然对姚崇有不满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二人关系还算比较融洽的。姚崇主动辞职后,唐玄宗还对他念念不忘。

可宋璟为相四年,居然被唐玄宗下了这么一句评价:“彼卖直以取名耳。”

意思是,宋璟这家伙表面上正人君子,其实都是装的,他无非是靠“卖直”来博取刚正不阿的美名,动机不纯。

请注意,这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到蜀地后跟身边的人闲聊时说的话。此时的唐玄宗正处于反省自责的阶段,却依然对宋璟如此怀恨,可见当初他对宋璟的态度有多恶劣。

但凡沽名钓誉之辈,必然有前后不一的举动,可是宋璟一辈子如此,怎么能说他是装出来的呢?如果一个人能将刚直不阿装一辈子,那刚正不阿一定是他的本性。

但彼时唐玄宗已经对宋璟深恶痛绝了,借着汹汹的反对声,他下旨罢了宋璟的宰相之职。那一年宋璟才57岁,正是一名政治家的黄金岁月。

后人都说,安史之乱不是偶然的,从唐玄宗重用的几任宰相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心路历程:姚崇,既有能力又有权谋;宋璟,权谋不足但刚正不阿;张说,文武兼治但为人贪财;李林甫,党同伐异阿谀奉承;杨国忠,唉,不说了。

如此对比一看,“诡诈”未尝不是姚崇的金钟罩、铁布衫,您觉得呢?

更多文章

  • 揭秘为何唐朝会有众多外国人聚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要讲的是为何唐朝会有众多外国人聚集?唐朝时期,中国境内聚集了很多外国人。不但有阿拉伯人、波斯人、栗特人,还有日本人、新罗人等等,唐代的长安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扬州、广州等地也都聚集了大量外国人。唐朝末年,居住在扬州的外国商人已经达到了数千人。为什么当时的唐朝会聚集着这么多的外国人?综合各

  • 资粮改道、陈郑遭殃-辕涛涂和申侯所导致的齐桓公撤军风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申侯与齐桓公,魏齐争霸的历史故事,齐桓公进攻楚国的两条理由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夏秋之交,齐国和楚国经过一系列军事对峙、外交谈判后,终于以‘召陵之盟’的形式,各自表述了己方的意愿,然后名义上达成了一致,将一场即将发生的危机暂时消弭于无形中。楚军停止了继续向召陵开进的军事行动,齐桓公也率齐军及诸侯联军从召陵撤军回国;齐、楚两国之间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

  • 日本遣唐使团,推动唐朝文化辐射四方,更是中日文化沟通的桥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官职品级一览表,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最杰出的使者,唐朝历史完整版

    引言: 唐朝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制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都空前繁荣。此阶段不仅延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优秀文化,还巧妙融合了南北方各族的文化精华。其发展态势,颇有些“海纳百川”之势。而持续了两百多年的日本遣唐使团访华交流,也使得此阶段成为中

  • 赶赴一场春天的约会!阿来“杜甫成都诗”系列第10讲将于2月04日开启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成都的自然山水的调子是谁定的?杜甫。他怎么定的?用一首一首诗歌定的。”一千多年前,杜甫从远方长途跋涉来到蜀地,在成都安顿之后,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安稳的时期。备尝世事动荡、旅途辛苦的杜甫,强烈想要在成都营造一个家园,让肉身和灵魂都能找到“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所在。一千多年后,在一个早春,杜甫的异代

  • 死后殊荣陪葬皇陵,生前却无比凄惨,这都怪他的母亲是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武则天肉麻的诗,武则天为何杀薛仁贵,武则天美图100张

    李贤,字明允,是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此人十分有才,曾为《后汉书》做过注解,除开他的皇子身份,他也是当时十分有名的一位学者。李贤死后陪葬皇陵,的确是莫大的殊荣,可是他生前的经历,却无比的坎坷。 据史书记载,武则天在长子李弘死后,便将李贤立为太子,并且授予他监国的权利,他本就十分有才华,又十分能干,一

  • 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外交是怎样进行的?谈谈韩非的外交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末年,天下大乱,韩非在韩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出生。战国时期社会环境复杂纷乱,末年之时韩国的国力也不可同日而语,已呈衰微之势。韩非作为贵族后裔,相比他人更深切地体会到国家面临的内忧外患,在《韩非子》中,他从政治、法律、改革、外交、任人等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对于韩非的思想,我

  • 此地自唐朝时纳入大唐版图,在康熙皇帝手里失去,现在是旅游胜地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地方就是贝加尔湖,是世界上容量最大、最深的淡水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曾是中国北方部族主要活动地区,中国古代史书中最早明确记载贝加尔湖地区的是《汉书·苏武传》。 贝加尔湖,中国古代人称之为“北海”,在西汉时期“贝加尔湖”在匈奴人的控制内,汉朝时期汉武帝派苏武出使西域各国,路经匈奴时,被匈

  • 中国历史上第一阴谋家,唐朝衰落罪魁祸首,还常戏弄安禄山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盛世的代名词了,但是很多人想不通这么强大的一个朝代为何一夜之间就突然衰落了呢?其实任何事情都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唐朝这个大厦倾倒之前,肯定出了很多蛀虫,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位大蛀虫——李林甫。李林甫其实还是唐朝宗师贵族,原是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画家李思训之侄。李林甫担

  • 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代,唐朝时期开放的风气,是由什么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国家实力是非常的强大的。所以世界上个各个国家的人员都喜欢到中国来拜访。在唐太宗时期就有异国人员将不同品种的果树栽在皇家的花园之中,到了唐玄宗时期又给唐玄宗送来了舞女,为唐玄宗展示异国舞蹈。当时中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也都送来很多的物品。这些异国使者都按照他们当地的风俗并没有对唐朝时期的皇

  • 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是个什么样的人,真的跟吕不韦有一腿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就在这个时候,赵姬遇到了自己一生的贵人,吕不韦,那个号称奇货可居的男人,吕不韦自身长得有点小帅,再加上有钱,很快就跟赵姬打的火热,赵姬也就成为了吕不韦的宠妾。开头的那几年,赵姬的生活过得还是很美满的。后来,吕不韦打起了嬴异人的主意,想要帮嬴异人登上王位,秦昭襄王嬴稷年纪越来越大,而作为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