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括:还怪我纸上谈兵?怎么就不怪用我的人呢?

赵括:还怪我纸上谈兵?怎么就不怪用我的人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67 更新时间:2024/1/18 16:14:48

赵括自幼学习兵法,也是个天才少年,讲起兵法来天下没几个人说得过他,连他父亲都说不过他。但他身为官二代,没吃啥苦,也没打过什么仗,所以他父亲一直不看好他,认为赵括一旦带兵打仗,一定会坑害军队。

[var1]

赵孝成王四年,上党被秦国攻打,太守冯亭守不住上党,就想把上党交给赵国,自己好免除祸端。赵孝成王没听取赵豹的建议,贪图上党富饶,便接受了上党。并派兵去接收上党。于是秦国就把矛头指向了赵国。当时带兵去上党的是名将廉颇,廉颇便驻扎在长平据守秦军。

[var1]

赵孝成王七年,因之前跟秦将王龁几次交锋都打败了败仗,廉颇就坚壁固守不战。赵王却责怪廉颇胆怯不战,丧辱国威,还损兵折将。得到这个情报的秦国国相应候范雎就行反间计于赵国。说:“秦军上下担心的就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为将。赵括深通兵法,作战勇猛,不像廉颇只会坚守,他不久就会被打败俘获的。”赵孝成王也怪廉颇屡战不利。同为年轻一辈,也听过赵括的名气,又听到这些话,就非常想用赵括。

[var1]

这时病重的蔺相如劝赵王说:赵括讲起兵法来很厉害,但根本没打过仗,不知道变通的,你派他为将,会坑了赵国的。赵王一心想用赵括,就没听进去,还是拜赵括为将。赵括整装待发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赵王阻止赵括为将。说他没打过仗,一当上将军了又只知道为自己着想,根本不爱惜士兵。跟他爱兵如子的父亲相比根本是两类人。但赵王一条道要走到黑,还是没改变主意。

[var1]

秦国听说赵括为主将后,就偷偷派武安君白起为主将。赵括到了前线,就改变了廉颇的部署,他可能坚信他父亲的名言:狭路相逢勇者胜。于是就出兵跟秦国硬碰硬。初次对抗,白起就假装失败,赵括就更坚信自己能赢了,于是长驱直入,追赶秦军。在赵军深入敌阵后,白起坚守阵地,使赵军进不得,又派一部军队截断了赵军的补给线。赵军进退不得,被秦军围困在长平。

[var1]

被围困四十六天后,赵括带领饿疯了的赵军分四军突围,可突围失败,他自己也被乱箭射杀。后来四十万大军除了二百四十个年轻小兵回来报信,其他的全数被白起坑杀。赵国大为震恐,军事力量强大的赵国也从此一蹶不振。

历史评价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坑害了四十万大军,但主要责任并不该让赵括一人承担。欧阳修说:大抵新进之士喜勇锐,老成之人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听勇锐之语则易合,问持重之言则难入也。赵孝成王作为年轻君主自然也想有所作为,所以听不进持重之言,左右也没什么年轻有才的人,就一心要用年轻有才的赵括。也算是赌博心态吧。但他自视过高,看人不准,才让赵国长平大败。

[var1]

其实我们听到了某某如何成功时,也会跃跃欲试,没了解自身条件,没了解清楚环境,没有听取他人意见,就鲁莽激进地去做了,最后也失败了。现在有一种说法是说要想成功先做了再说!但是失败的代价呢?彼得蒂尔曾写道:做一件事,成功的人往往会比别人考虑得更多。告别激进,平稳到达目的才是常态。

如果内容还好看,还望记得点个赞

更多内容在发布,想看就此点关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小时候希望诸葛亮取代扶不起的阿斗,长大后知道这根本不可能发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接受托孤后的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目标,七出祁山北伐中原,无奈此次功亏一篑,除了北方曹魏太过强大外,蜀汉朝廷内部也经常出现拖北伐后腿的情况。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禅事事都听从诸葛亮的安排,支持他的北伐事业,尊称诸葛亮为相父,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等待诸葛亮病亡之后,刘禅开始了总揽朝政,亲信宦官黄皓,朝政开

  • 广西传奇55:舜帝为什么要南巡?最后来到岭南的梧州?还引来屈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上联:讲东讲西讲古仔下联:写南写北写传奇横批:阿威执笔[var1]舜帝陵迷踪第十三集:舜帝为什么要南巡?前言学历史的人都知道“禅让制”。尧让于舜,舜让于禹。从禹之后就变成了“世袭制”。往大了理解,“禅让制”是“公天下”;“世袭制”是“家天下”。这个“家天下”也从大禹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伴随了我国几

  • 如果没有刘邦,项羽是否能建立像汉朝一样的统一的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邦为什么打败项羽建立汉朝,汉朝和项羽的关系,刘邦比项羽大几岁

    刘邦和项羽,是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人物。刘邦出身底层农民,流氓、混混、痞子一类的人物,最后却能统一天下,开创210年汉朝基业。项羽出身楚国名将世家,英勇神武,军事才能一流,战功赫赫。最后却在垓下之战,被韩信”十面埋伏“,落得个乌江自刎的凄惨下场。刘邦和项羽最终的结局,可谓一个天堂,一个地狱。那我们不妨

  • 张仪:我有一个拙劣的计谋,愿意奉献给大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仪个人简历,宋留根妻子张仪,张仪大婚秦王去闹新房

    张仪在秦惠王下为臣,提出并施展连横战略,为秦国出生入死,两度出任相国。秦惠王去世,秦武王继位。秦武王为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张仪之前与大臣们关系也不融洽。于是近臣诋毁张仪,对秦武王说:“张仪对先王不忠诚。”不忠是做臣子的大忌,大臣们为秦王赶走张仪找到最佳理由。“齐让又至”。话还没说完,齐国的使者来了。

  • 刘邦嫡系刘盈一脉被灭,这其中到底牵扯了什么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先说刘邦统一全国,汉帝国建立后,刘邦有两大威胁,两大烦恼。两大威胁分别是异姓诸侯王和功臣势力,让他烦恼的是自己快顶不住了,而太子刘盈太软弱了。随着项羽自刎乌江,汉帝国的矛盾由外到内,八个异性王虎视眈眈,随时有取刘而代的可能,所以刘邦将手中的剑指向了异姓诸侯王,齐王韩信、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

  • 彩!秦国崛起离不开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一、商鞅[var1]“公如青山,我为松柏”,商鞅与秦孝公的君臣情谊让人心生向往。作为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秦国的强大几乎完全建立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实行军爵制、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等法令逐批推行,君臣共同克服老贵族对变法的阻挠,为后世秦国崛起打下坚实基础。二、张仪[var1]提到纵横

  • 刘恒与窦漪房:天上掉下一个大汉王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代王刘恒窦漪房,美人心计窦漪房和刘恒吻戏,窦漪房和刘恒的历史简介

    窦漪房年幼时,父亲以捕鱼为生,用微薄的收入来养活她和他的两个兄弟。他们一大家子的最大快乐莫过于看见父亲拎着几条大鱼回来,日子虽苦,但一家人能在一起就是幸福。不幸的是父亲在捕鱼时溺水而死,而母亲又早逝,兄弟三人只能靠亲戚乡亲接济下勉强生活。后来窦漪房被吕后选进宫做侍女,因为窦漪房聪明能干,吕后决定培养

  • 屈原的一生,被流放2次长达20多年之久,爱国之心依然不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时间回到公元前278年,秦国攻打楚国,楚国都城郢都被攻破,楚顷襄王和权贵们仓皇逃逸。62岁的他,在得到这个消息后,满怀忧愤,彻底绝望了,五月初五这天,他在汨罗江畔抱石投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以此表达对他的深刻缅怀和崇高敬意。他就是屈原,

  • 历史趣闻|为什么说王莽是穿越回去汉朝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王莽,生于公元前45年,逝于公元23年,字巨君。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篡夺皇位,新朝开国皇帝。王莽作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人虽然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实际上却是沽名钓誉之辈,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趁机窃取

  • 屈原:说真话,办实事,比不上小人几句话,问题到底出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屈原必背古诗10首,屈原是哪里人,端午节和屈原的故事

    从此人间有了端午节,也有了他历久弥新的传说。[var1]这个人就是楚国贵族之后三闾大夫屈原。史书上有记载,屈原小的时候非常聪慧,见多识广,文采斐然。后来进入仕途,内外都是一把好手,对内,他是协助君王制定政策的大臣,是谋略家,对外,他负责接待各国的来访者,是外交官。这样一个有才华并深得君王信任的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