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宰相李林甫:唐朝由盛转衰的始作俑者,为何能深受皇帝喜爱?

宰相李林甫:唐朝由盛转衰的始作俑者,为何能深受皇帝喜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761 更新时间:2024/1/24 11:37:10

在一定程度上,李林甫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始作俑者,对唐朝的衰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他还是一位奸邪小人,嫉贤妒能十分严重,那么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为什么会深受皇帝喜爱?又为什么会引发安史之乱呢?

宗室宰相

李林甫的姓氏不简单,唐朝的国姓就是李,而李林甫的李就和唐朝宗室有关系。李林甫的曾祖是唐高祖李渊的族弟,在隋末乱世中也获得了一些功劳,因此唐朝开国之后被封为长平王,李林甫的祖父和父亲也都入仕,担任过官职。从辈分上来看,李林甫算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族叔,不过两家的血缘关系已经很远了,所以李林甫这个宗室子弟也就不是那么显眼了。

李林甫小的时候接受了一些经学教育,可是没有走正统进士的道路,而是依靠家族荫蔽获得了千牛直长的职位。这个官职的起点不高,不过李林甫随后逐渐积累资历,不断升迁,最终还是熬到了御史中丞和吏部侍郎的位置,成为了中高级官员。李林甫一路走来有许多贵人的提携,可是到了他现在的位置,话需要一些其他的帮助,所以李林甫就发挥自身优势,结交宫中的宦官和宫嫔,与他们结成了政治盟友,获得了消息来源,同时也有了不断上升的空间,最终在开元二十三年担任宰相。

李林甫当上宰相之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唐玄宗废储,皇帝想把三个儿子统统贬黜,由此询问几位宰相的意见。其他几位宰相纷纷劝阻唐玄宗,李林甫实现通过皇宫内的消息得知了玄宗的喜好,所以没有对此发表意见,只是私下对宦官道:“此乃天子家事,何必与外人商议。”

李林甫的识时务得到了皇帝的喜爱,在与其他宰相的竞争中取得了一些优势。随后李林甫为了争抢权利,对其他宰相动手,不断挑拨陷害,诬陷同僚,提拔自己人,逐渐在朝堂上凝聚势力,变得说一不二起来,威风赫赫。仗着唐玄宗的喜爱和信赖,李林甫屡屡做出出格举动,不断打击政敌,排除异己,最终在天宝六载,李林甫成功干掉了其他不听话的对手,安排了一个唯命是从的老实人上台,朝廷的相权独揽到了李林甫一人身上。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

李林甫善于阿谀奉承,从不说玄宗不喜欢听的话,把玄宗哄得发昏,因此李林甫越发受到唐玄宗的信任。玄宗不喜欢之前的太子,李林甫就建议皇帝换一个太子,玄宗朝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由此展开。

李林甫之前投资的是武惠妃的儿子寿王,可是随着武惠妃去世,寿王在玄宗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更加看重忠王李玙也就是后来的李亨。李林甫说到底只是丞相,无法动摇皇帝的心意,所以最终还是李亨坐上了皇太子之位。

这次易储风波对李林甫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不仅他的权威受到了打击,而且之前的政治盟友也背叛了他,李林甫必须展现得更加强势,并且狠命打击太子李亨的势力来保全自身的荣华富贵以及显赫的地位。之后李林甫就对李亨以及政治集团展开了攻讦,不断削弱太子的势力,挑起了数次政治诬陷,打击了太子的手下,甚至直接威胁到了太子的地位。不过太子这里也有帮手,高力士等人出手回护,太子李亨也就顺利过关,李林甫没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在执政末期,李林甫为了自己的权势地位着想,建议玄宗关闭文臣出将入相的口子,打击那些远在边疆的文臣,稳固自己屁股底下的位置。同时李林甫还请玄宗重用少数民族将领,用这些没有根基的人来减小叛乱的可能,玄宗采纳了李林甫的建议,于是高仙芝哥舒翰等蕃将脱颖而出,成为了当时的一股潮流。

可是李林甫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蕃人之中也有野心勃勃之辈,安禄山就是其中的代表。李林甫没有发现安禄山的狼子野心,满朝文武也在一声声大唐盛世中迷失,最终安禄山反叛,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帝国的转折点到来。

人死灯灭

李林甫为相十多年,干掉了许多对手,识破了很多诡计,在玄宗皇帝的支持下屹立不倒,可是他却看错了一个人,把杨国忠这个杨贵妃的族兄当作了一个平庸小人,为自己之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导致了最后的惨淡下场。

李林甫和杨国忠本来是盟友兼上司下属的关系,后来因为利益分配不当,杨国忠怀恨在心,仗着妹妹的枕头风削弱李林甫的权势,和他打起了擂台。在玄宗的拉偏架之下,李林甫很快败北,身体也渐渐支撑不住,最终于天宝十一年病逝。李林甫死后,杨国忠马上展开清算,李氏子孙大多遭到贬斥,全家流放,结局很是悲惨,而李林甫本人也被挖出棺材,剥夺一切身后名,凄惨下葬,李林甫这一支算是彻底落败,没有了翻身的余地,渐渐衰落下去。

李林甫本身没有什么才干,甚至经常因为学问问题遭到耻笑,他之所以能够受到重用,和抓到了玄宗的心思有关。李林甫善于揣摩上意,通过宦官和宫嫔了解皇帝喜好,在遇到问题时选择皇帝最喜欢的方式和语言应答,这种方法给他赢得了荣华富贵。可是当皇帝不再支持他,李林甫失去了圣宠,那么他的结局注定悲惨。

结语:李林甫遭到这样的对待,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他作为宰相一不能治理国家,二不能劝解君王,三不能提拔贤才,反而追求荣华富贵,想尽办法讨得皇帝欢心,说一些皇帝喜欢听的,嫉贤妒能,打压异己,阴结党羽,这才酿成了最后的惨剧,以他最擅长的诬陷罪名而死去,李林甫自己亲手把家族送上了断头台。

更多文章

  • 明朝打屁股杖刑有三个不成文暗语,官员听到这三个字后,全身颤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有个十分恐怖的机构,也是有明一代的特色,叫做锦衣卫,禁宫中若是有官员触犯了龙颜,则会当廷让锦衣卫行刑,有明一代称之为廷杖。廷杖也是明朝一个极具特色的刑法,其过程就是当着朝廷百官的面,对犯人脱裤子打屁股,看似十分简单,电视上也演绎过许多,回去涂抹点药膏就无碍了,实则不然。一旦朝官犯了龙颜,皇帝会根

  • 大热天古人如何避暑?唐朝女子发明的神器,吓得皇帝连下禁令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没有空调冷气,但夏天该热还是热,烈日炎炎似火烧,一点都不考虑古代科技水平不发达。为了驱赶炎热,古人想过很多办法,有钱人就直接建避暑别墅了,把房子建在松涛竹风的名山之上,夏天要多惬意就有多惬意。但这种避暑方式王公贵族才享受得到。次一点的,便找块有湖泊江河的空地,建一栋清凉的房屋,再利用风车将水引至

  • 成吉思汗是在跟西夏王妃睡觉时被咬去世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成吉思汗是世界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出生在大草原上,年少时期命运坎坷,青年开始征战,用兵如神,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才能跟无敌勇猛,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对外发动战争,统领亚欧大陆,蒙古铁骑远达中亚、东欧黑海海滨,威名让欧洲人闻之胆寒。1225年秋,历经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蒙古大草原

  • 武家祖先进宗庙:武则天的野心暴露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光宅元年(684)二月初七,朝廷下诏:立雍州牧、豫王李旦为皇帝,史称唐睿宗,立李旦的长子、永平郡王李成器为皇太子。 这道诏书,确定了李旦是皇帝候选人,可如果要正式生效,还需要拿出专用的皇帝册封诏书。册封诏书的缺失,让某些大臣深感不安。 镇守长安的刘仁轨发来奏折:“我们老了,不适合再镇守长安,希望朝廷

  • 两个发小找朱元璋来讨官,为什么一个被处死,另一个却升官发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明朝朱元璋,自从他当上皇帝之后,少不了儿时好友、家乡父老来找他,朱元璋通常都会顾及旧情义,给来访者钱财或适合其工作的岗位,很少让其空手而归的。朱元璋的两个发小也先后来找过他谋官职,然而一个被处以死刑,一个却升官发财,为何同时朱元璋发小,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下场?先找朱元璋的发

  • 唐代功臣号品阶独立趋向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功臣,便是指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做出贡献之人;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都有着诸多功臣,而这些功臣之中,尤其以开国功臣的地位最高,因为他们这批功臣是创造一个王朝的从无到有!但是“功臣”只是一个笼统的词语,并不是皇帝的封赐,古代皇帝对功臣的封赐是爵位或官职,但是历史在发展,所以在唐朝中后期之后,开始对功

  • 电影《满江红》“五大硬伤”,岳飞之死另有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人大多有历史癖,岳飞精(尽)忠报国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今年春节我跟很多人一样,奔着张艺谋及沈腾、张译、岳云鹏等一帮当红明星的名头走进了电影院。但看完《满江红》令人大跌眼镜,我认为主要有“五大硬伤”:一是英雄的历史不应被戏说。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早经深入人心,请沈腾、岳云鹏等一帮笑星来演绎历史不够严

  • 宋朝为什么军事战斗力这么弱?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俊杰说青史2023-01-26 11:41山东已关注游牧民族胜多败少的必然性来源于三方面物质因素:地理环境的战略优势,粗糙的社会结构,训练有素的骑兵。首先,游牧生活在军事上有利。畜牧业的生产生活居无定所,在物资生产上不受战乱影响、不局限于具体地理方位。而农耕社会则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需长期定居精耕

  • 司马炎与司马攸的夺嫡之争(一)-司马昭心软留下的祸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司马炎除掉司马攸,司马昭真的是被司马炎毒死的吗,司马昭和司马炎谁更厉害

    夺嫡之争,是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出现消除不了的皇家子弟之间的政治斗争。翻开二十四史,随便找一个朝代,大一统时期的也好,分裂时期的也好,只要这个皇帝有二个以上的儿子,包括养子,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发生夺嫡之争。只有一种情况没有,就是这个皇帝只有一个活着的儿子,如清咸丰皇帝死时就只有载淳这一个儿子,没人和他争,

  • 宋高宗下达一道诏令解除“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羁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崇宁二年(1103),也就是宋徽宗与蔡京立起元祐党禁碑的那一年,已经三十六、七岁的姚氏在今天河南安阳汤阴生下第五个儿子岳飞,不过因黄河决口姚氏抱着尚未满月的岳飞在巨瓮中漂流的故事也是子虚乌有。据说岳飞的家中本来也有瘠田数百亩,有过比较殷实的生活,但不知天灾人祸,岳飞年龄稍大便不得不背井离乡出外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