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外交示弱战场发威,浅谈李渊平定关中地区时采取的策略

外交示弱战场发威,浅谈李渊平定关中地区时采取的策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42 更新时间:2023/12/9 17:46:45

因此在隋朝末年乱世之时,关中地区的归属也成了争夺的焦点。在杨玄感发难的时候,李密就曾经劝杨玄感先行占据关中地区,从而获得地理优势。虽然杨玄感没有听从他的意见,但是从这件事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关中地区在当时群雄心中的分量。

而在隋末时期,关中地区主要存在四股势力,分别是李渊的唐军,在陇西虎视眈眈的薛举势力,被突厥拥立的刘武周以及在东面随时可能进军关中的李密。李渊在列强环伺的环境下,很快就得到了关中地区的实际控制权,这里面的战略选择不可谓不高明。

北联突厥削弱刘武周

在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前,隋朝武吏刘武周在突厥人的支持下已经占据了其北方的恒朔地区,对太原的李唐势力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刘武周本是隋朝官员中的无名之辈,但是其却在和突厥首领的往来中赢得了突厥首领的信任。其不但将其封为定样可汗,还赐予了刘武周相应的利器,并且在刘武周的军事行动中给予了他不小的支持,这也是刘武周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兴起的根本原因。

而当时的李渊在西北方向面对着薛举等人的威胁,其虽然希望和薛举决一死战,但是北方巨大的防守压力让他不得不在太原北方囤积重兵。在应对刘武周的威胁时,李渊敏锐地发现了刘武周力量的根本来源,其其实就是一个狐假虎威的假天子,真正的威胁其实来源于其背后的突厥势力。

于是李渊便主动修书,与突厥可汗取得联系,在往来的书信中,李渊的用词态度都十分谦卑并且每次派遣使节去往突厥的时候,李渊都会让这些使团随身携带价值不菲的礼物。李渊的举动让突厥可汗十分高兴,并与李唐政权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此之后,刘武周即使想对李渊发动攻击,也会受到突厥方面的反对,如此一来太原以北的局势就被稳定了下来。

在李渊与突厥可汗往来的过程中,李渊麾下的将领们也曾经表示过不能用如此谦卑的姿态,但是李渊却说:

何不达之深也。自顷离乱,亡命甚多,走胡奔越,书生不少,中国之礼,并在诸夷。我若敬之,彼仍未信,如有轻慢,猜虑愈深。古人云:‘屈于一人之下,伸于万人之上。’此非卿等所及。

由此可见和与突厥保持良好关系的收益相比,李渊对于自身尊严并不是十分看重,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呢。

至于为什么突厥会放弃刘武周,转而与李渊建立合作关系,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因为刘武周和李渊在起兵之前的地位相差悬殊,突厥如果能够得到李渊的支持,其在中原地区的声望将大大提升,而且从长远来看,李渊集团的实力也是刘武周所不能比拟的。

示好李密稳定东方

在和突厥保持好外交关系之后,太原北部地区的威胁基本得到了解除。而当时李渊最为忌惮的是在洛阳附近活动的李密集团,李密当时刚刚杀死翟让,得到了瓦岗寨的控制权,而且还在之前的战斗中斩杀了隋朝大将军张须陀,风头一时无两。如果此时李密按照其为杨玄感制定的计划来行动,先进军关中的话,李唐将很难抵挡他们的进攻。

因此李渊认为此时的当务之急,是稳住李密,让他留在中原地区继续进攻洛阳。而要做到这点是并不容易的。于是和对付突厥人一样,李渊屡次派出使者向李密示好,并且表示愿意成为李密的盟友,帮助李密完成争夺天下的霸业。与此同时在这些书信中,李渊还对李密的能力进行了吹捧。这让李密一方面放松了对于李渊的警惕心,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自负的情绪,其便打算先行攻取洛阳,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不采用进入关中这一相对保守的策略。

在李渊与属下的交谈中,我们更能看出李渊的深谋远虑:

密夸诞不达天命,适所以为吾拒东都之兵,守成皋之厄,更觅韩彭,莫如用密。宜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其不虞于我,得入关,据蒲津而屯永丰,阻崤函而临伊洛,东看群贼鹬蚌之势,吾然后为秦人之渔父矣。

而李密放弃西进对李唐政权来说有两个重要的意义。首先是李密按兵不动给了李渊收拾关中地区的时间,为自己减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在隋朝末年的时候隋炀帝临幸江都,随身带着许多隋军的精锐部队。这些士兵大多数是关中人士,一直有归家的想法,这些人加入进入了关中,对于李渊来说会是一个不小的威胁。而李密的存在则为关中地区建立了一道屏障,为李渊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集合重兵解决薛举

在稳定了北方和东南方向之后。李渊面对的敌人就只剩下陇西地区的薛举了。和其他两个势力不同,薛举已经和李唐王朝发生过正面冲突,想要弥合关系几乎是痴人说梦。因此李渊决定集中主要力量和薛举决一死战。

在战争初期李渊就集合了八位总管的兵马,将他们交由秦王李世民统领。但是在战争开始之前,李世民患上了疟疾,其部下的将领没有服从其坚守不出的将领,在和薛举的战斗中折损了半数人马,让李唐方面处于了被动。

不过在李世民病愈之后,其利用薛举之子薛仁杲和底下将帅不和的条件,先是通过消耗战击溃了宗罗睺的部队,之后又一鼓作气擒获了薛仁杲,平定了陇西地区。这场战斗显示出了李渊集团强大的韧性以及出色的军事作战能力,这也是他们在占据关中地区的过程中所不能缺少的元素。

结语

李唐之所以能够取代隋朝成为中华第二帝国的统治者,与其早期拥有的出色地理条件是分不开的。李渊在起兵之后迅速平定了关中地区,稳定了自己的形势,为其之后荡平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在其征服关中的过程中,其对于战略的运用可谓完美。其通过交好突厥可汗的方式稳住了北边的刘武周。之后又依靠吹捧李密的途径将其锁在了中原地区,并成为关中地区的屏障,这都让他能够腾出手来解决陇西的薛举等势力。

在真正需要战斗的时候,唐军也绝对不含糊,虽然在开始的时候他们由于战略失误损兵折将,但是其在李世民等人的带领下迅速形成了反扑并一举解决了薛仁杲的军团,平定了西北方向。在良好的大局观和强大的军事实力的加持下,李渊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平定关中,并未之后的帝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旧唐书·李密传》

【2】《旧唐书·刘武周传》

【3】《资治通鉴》

文章内容来自百家号:钧儒说史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靖国神社”那几个字谁写的?怎么看着像颜真卿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颜真卿故事简短50字,颜真卿楷书50个字,日本人为什么崇拜颜真卿

    提起靖国神社,大家都不会陌生,这里是一个让人说不明白的地方。但凡“靖国神社”这几个字眼出现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日本的文字脱胎于我国的汉字,而“靖国神社”这几个字,则是实打实的汉字。既然是汉字,从书法的角度来说,怎么看着像颜真卿写的?其实,懂书法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标准的“颜体”。那么,

  • 杜甫七绝的压卷之作,为大唐乐圣而写,一场久别重逢造就世事无常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杜甫最为有名的七绝,写久别重逢唐宋七绝,杜甫七绝赠李白诗拼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蜀相》公元770年,也是杜甫生命的最后一年,那年春日的长沙,一场久别重逢的相遇发生了。晚年飘零的杜甫无依无靠,正值风烛残年,就想起当时年少成名,自己在长安经常出入大户人家。那时候富贵人家都会请“大唐乐圣”李龟年来家中助兴,年少的杜

  • 古代的梨不可以生吃?唐朝冷知识,你知道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梨生吃通便熟吃通便吗,梨生吃能治咳嗽吗,陈允斌讲梨不能生吃

    一.唐朝人爱喝茶那是出了名的,但是对茶的热爱到了什么程度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在唐朝,所有女眷都是有一手泡茶的绝活的,家里来了客人,咱们现在主要是做一桌子的菜招待,但是在唐朝,家里女子则要好好地做一杯茶给客人喝,为什么说是做茶而不是泡茶呢?因为如果简单说是泡茶那就太低估唐朝人喝茶的实力了,喝茶有四种,煎

  • 唐代后期,随着时局的变动,困扰唐皇的三大问题都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辉煌唐皇,唐皇李治的四个儿子,大唐情史唐皇与玳姬

    唐皇与地方藩镇展开斗争在唐廷相继平定了许多地区的叛乱活动之后,一些参与叛乱的节度使选择归降朝廷。此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临近尾声,但这却并不代表唐廷已经拥有了能够绝对压制地方节度使的能力。为了避免再度生乱而动摇帝国根基,唐廷选择继续维持当前局面,即依然赋予地方节度使大权,这就直接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 唐朝长安叫“胡姆丹”?你没听错,古代外国人都这么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长安,一个人类文明史上极其诱人的历史名字。长久平安,长世泰安,长乐永安,长生养安,长年心安,等等,无论用汉语怎样诠释,怎样形容,它都是一个寓意美好、吉祥如意的词汇,也是一个代代流传、誉满天下的地名。在唐代文明的进程中,长安作为国家的首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汇聚了多如繁星的文坛泰斗、英雄将帅,而且是当时

  • 你知道唐朝的宫女为什么被称为“花鸟使”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宫女服饰,唐朝花鸟画家,画出来的唐朝宫女图片

    言归正传,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一个唐朝开元年间的事件。宫女为什么被称为“花鸟使”?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请继续看下去吧!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皇帝唐玄宗统治天下。唐玄宗早年,勤奋节俭,勤于政务,将国家治理的,天下承平,百姓生活财丰粮富,社会平静,国家国力强盛,达到了唐朝鼎盛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唐高宗与武则天

  • 大唐帝王三杰,除了太宗、玄宗,凭什么还有安史之乱后的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太宗和玄宗,玄宗和杨贵妃安史之乱,玄宗是不是太宗的儿子

    唐宪宗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即位的。这位年轻的皇帝,为改变藩镇割据局面,敢于正视和改变不利因素,积极利用有利条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开始了扫平藩镇割据的战争,揭开了安史之乱以来唐朝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一、内政修明唐廷要削平藩镇割据,中兴大唐帝国,必须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只有这

  • “暴君”隋炀帝,在位14年民不聊生,却留下三大遗产,至今受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比如说起暴政,历史上出名的残暴的皇帝第一位应该就是秦始皇莫属了,那么顺位第二的一定就是隋炀帝杨广了,日后爆发的农民起义应该就是其暴政的最好证据。隋炀帝在位之时,对农民是残忍无度的,劳民伤财的事确实干了不少,暴力不堪、沉迷美色,最终落败。就隋炀帝这个反面教材来说,瓦岗寨头领李密对其评价更为准确:"罄南

  • 地图上的战争:唐灭薛延陀之战,唐王朝威名远传漠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灭薛延陀之战图片,夷男薛延陀,回纥与薛延陀的关系

    薛延陀原是突厥的一个部落,突厥强盛时,它依附于突厥。公元628年,当唐朝准备攻打东突厥时,有一部分突厥人叛逃颉利可汗,归附薛延陀,并且推举夷男为可汗。由于这时候的突厥对唐朝威胁尚大,因此,为了牵制和孤立东突厥,李世民册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同时,为了回报唐朝,夷男从这时开始向唐朝进贡,并且建牙于郁督

  • 被长生药害死,唐太宗为何相信印度僧人?关键是印度长生术太有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印度122岁神僧长生秘诀,唐太宗长生,历史上哪位皇帝炼过长生不死药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本来不相信神仙之说,他曾嘲笑秦皇、汉武的求仙举动。但是令人唏嘘的是,到了晚年,唐太宗就是因为服食印度僧人的长生不死丹药而亡。为何唐太宗要服食丹药,而且是印度的不死丹药,到底印度的不死丹药有何不同?下面我们就此问题展开讨论:1、唐太宗为何要服丹药?贞观元年(627年)十二月壬午,他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