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暴君”隋炀帝,在位14年民不聊生,却留下三大遗产,至今受用!

“暴君”隋炀帝,在位14年民不聊生,却留下三大遗产,至今受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119 更新时间:2024/1/15 18:27:04

比如说起暴政,历史上出名的残暴的皇帝第一位应该就是秦始皇莫属了,那么顺位第二的一定就是隋炀帝杨广了,日后爆发的农民起义应该就是其暴政的最好证据。

隋炀帝在位之时,对农民是残忍无度的,劳民伤财的事确实干了不少,暴力不堪、沉迷美色,最终落败。

就隋炀帝这个反面教材来说,瓦岗寨头领李密对其评价更为准确:

"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留恶难尽"。

确实不可否认隋炀帝在位时的昏庸无道,但这种只抑不扬的评价之法就现代社会的客观角度来看是并不是科学的,看到事情本就该一分为二。

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无可厚非,但脱离了时代背景去看待此般人物,确实不太真实全面,隋炀帝在位期间,曾做过三件大事为后世留下至宝。

也因此人们开始怀疑隋炀帝究竟是否真为世人所说的不堪呢?真的是昏庸无能的暴君还是仅为后人对其的猜想?看隋炀帝在位时所做的三件大事,一切答案应自在人心中。

说起三大壮举之前,最应该带众位读者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在公元604年,雄才大略的隋文帝去世,炀帝杨广即位。为何说隋文帝时要用雄才大略来形容呢?

我们都知道永嘉之乱后的中国曾历经过五百年的分裂,正是在隋文帝的治理下,中国才又现统一的局面。隋朝虽是短暂的但却是具有开创性的。

说隋文帝伟大不为过,这五百年的分裂不仅仅是简单的区域分裂,世家大族都在等待时机复兴,结党营私毒瘤不少,最重要的是长期的分裂导致了经济、文化、社会的不统一,这都是隋炀帝即位后面临的重大问题。

为抛开这些阻碍,隋炀帝三大壮举从即位后开始施行,历经十四年之久。

首先第一大壮举一定是建都洛阳。

我们知道隋文帝建大兴城,相比大兴,洛阳此地更为宏大,隋炀帝上位,发动百万民工,仅仅历时十四个月便将长达二十七里的巍峨都城建立起来。

用时如此之少,就算把这样的工程挪到今日,具备现代的发达技术与工具,短短十四个月也是极难完成的,可见隋炀帝的统领本领也是极其强悍的。

而且,选此地建东都更有其说法,洛阳比前都城大兴城更为中心,它东可控扼山东与河北,南可压制江南。

换句话说,洛阳城可将关中、山东与江南三大地结合在一起。在政治和军事上奠定基础,对后来发展有很重大的意义。

洛阳城的建设沿袭了之前的中轴线,但为了防御安全还发明出了"外城"的建设方法。到了唐朝洛阳也是举足轻重的城市,直至今日的洛阳依旧重要。

第二大壮举便是开凿京杭大运河,疏通水道。

一直以来对朝廷的供应多数都是北方产生的财富,但是北方地区对朝廷的供应能力日渐不足,在此情况之下,便需要开放南方地区用来补给。

开挖大运河,疏通水路便是通向南方最迫切的一事。从公元605年开始,隋炀帝发动百万百姓耗时长达六年的时间终于开通了京杭大运河。

这条大运河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只能靠陆运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联通了南北方,将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和海河五大水系连接起来,极大的便利了交通运输工作,而且京杭大运河至今是世界上最大的运河。

隋炀帝此次挖河虽为当时乃至今日做出巨大贡献,但是因当时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也失去了民心。可是这也掩盖不了至今人们对开凿大运河的自强不息精神的推崇与学习。

第三大壮举是中国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我们知道自西汉开始,我国古代一直沿袭的是察举制,这就造成了世卿世禄并且以乡党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朝廷特派官员去地方选拔人才时,多数都是存在血缘或是有利益纠葛之人担任,不仅分割中央权力还有失公平。

自此隋炀帝便开拓出了科举制,由世袭转变成了考试制度来选拔官员,更为公平的同时还赋予了更多人机会,即便你是贫困的农夫,只要你有能力学识,通过考试后仍然可以做官、为国办事。

这样的制度一直沿用至今,我们今日较为公平的两次大考,一是高考、二是公务员考试都是沿用当时的方法。

甚至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官制度,都是在科举制的发下诞生的。

如我们所述以上三大壮举便是我们一直认为"昏庸无能"的隋炀帝所开创的,都说隋炀帝昏庸残暴,但是,以上三大壮举却是此人开设,有事实证明,隋炀帝不仅不是个无能的皇帝,反而是个极具事业心的帝王,不仅只为当时、乃至为后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无论是从经济建设还是文化交通上都是值得后代所学的,既然是如此一人,为何会被受诟病呢?

仔细分析便可得知,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那四个字"不得民心",我们都知道,作为皇帝则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他为了丰功伟绩,发动百万百姓劳苦徭役,为了平定匈奴多次发动战争,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整日生活在战火当中,百姓生活并不幸福,自然不得民心。

隋炀帝仅仅统治中国十四年,虽然不能推卸其亡国之责,但是,从他统治时的制度和物质成果来看,确实不能就此一概否定。

从成就来看确实也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明君,但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相信每人心中自有定夺。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地图上的战争:唐灭薛延陀之战,唐王朝威名远传漠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灭薛延陀之战图片,夷男薛延陀,回纥与薛延陀的关系

    薛延陀原是突厥的一个部落,突厥强盛时,它依附于突厥。公元628年,当唐朝准备攻打东突厥时,有一部分突厥人叛逃颉利可汗,归附薛延陀,并且推举夷男为可汗。由于这时候的突厥对唐朝威胁尚大,因此,为了牵制和孤立东突厥,李世民册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同时,为了回报唐朝,夷男从这时开始向唐朝进贡,并且建牙于郁督

  • 被长生药害死,唐太宗为何相信印度僧人?关键是印度长生术太有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印度122岁神僧长生秘诀,唐太宗长生,历史上哪位皇帝炼过长生不死药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本来不相信神仙之说,他曾嘲笑秦皇、汉武的求仙举动。但是令人唏嘘的是,到了晚年,唐太宗就是因为服食印度僧人的长生不死丹药而亡。为何唐太宗要服食丹药,而且是印度的不死丹药,到底印度的不死丹药有何不同?下面我们就此问题展开讨论:1、唐太宗为何要服丹药?贞观元年(627年)十二月壬午,他对

  • 李白生平首次因诗文而受挫,被告知美中不足、尚有残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白之天火燎原,天门山李白,李白生平重要经历

    李白,才华横溢,文章千古流传。无论是在现代,还是远在能人辈出的唐代,提起李白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按理来说,因诗仙著称的李白,在诗文方面应该是无可匹敌,众口称赞的,但是在他的生平中却有一次感到深深的挫败。他踌躇满志,准备了几篇自认为很好的作品去请别人指教,没想到他人给予的评价却是美中不足,尚有

  • 三十四岁四处征战,一夜之间称帝,为五代十国的结束揭开了序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五代十国的悲惨命运,十国千娇郭绍多少章称帝,五代十国群雄割据地图

    而在陈桥兵变后不久,赵匡胤回师开封,开始称帝建国,称自己为宋太祖,国号为宋。中华大地上已经存在了五十四年时间的五代十国的乱世自此将走向一统,一个重新大一统的国家即将诞生,中国历史即将进入一个崭新、和平稳定的时期。一国之主,频繁更换周世宗柴荣是后周的开国皇帝,他的父亲与祖父是邢台的富豪,从小生活优渥,

  • 隋炀帝玩火自焚——隋朝三次远征高句丽失败,导致了国家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隋朝是我国秦朝以后最后一个二世而亡的朝代,在隋文帝治下的隋朝国富民强,人口超过五千万,同时军队也有着很强的战斗力,连强大的突厥都向隋朝俯首称臣。可是这样的隋朝却倏忽而亡,也让人倍感意外,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解决,都是因为隋炀帝的玩火自焚。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全国之后,隋朝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发展得十分迅速,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否是迫不得已?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世民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和太子妃完整版,红拂女李世民兵变玄武门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在这场事变中,李世民杀死了长兄和他的三弟,并且成为了唐王朝的太子,未来的皇帝。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秦王李世民被逼无奈,不得不自卫反抗。但是这真的吗?秦王李世民是真的被逼无奈的吗?时间回到

  • 宋朝为何会让外国人,挤破脑袋来华做生意?5大待遇比唐朝还优厚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真实的生活方式,宋朝经商突破了什么的限制,宋朝的商人有多厉害

    宋朝不仅由于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成为各国商人向往的地方、而且宋政府鼓励外商来华贸易,保护他们在华的商业利益和财产权利,给予外商学习、入仕等机会,因而宋代来华的外商人数众多,贸易规模巨大,是宋代海外贸易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一、来宋朝外国商人概况据《诸蕃志》等书记载,与宋朝有贸易关系的

  • 六押、五花判事,凭啥被称为唐代民主集中制?到底是啥样的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评价,五花判事名词解释,古代五花图片大全

    一、从中书省的设置说起中书省始置于三国魏。曹丕篡汉,废秘书令设中书省,置中书监、令,独立为署,典掌机密,撰拟诏敕。晋代因中书省执掌机要,人们已经把它看作是“凤凰池”。南北朝时期中书均掌机要之任,但兼有修国史、掌礼乐、析疑狱等职任,其官署仍设于内廷,中书省诸官作为宫廷侍从的色彩仍十分明显。隋初改称内史

  • 女宰相上官婉儿,才情出众却为何被唐玄宗冤杀?原因是政治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薛刚反唐 上官 婉儿,真实的上官婉儿墓志铭,上官 婉儿

    一、从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说起武则天入宫之初尚能够“屈身忍辱,奉顺上意”,高宗对其非常满意,于是才力排众议立其为皇后。当皇后之初,虽然也频频干预朝政,但尚不敢公然违背高宗的意志。等到她铲除政敌,拥有了自己的政治势力后,便开始作威作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念”(《资治通鉴》卷201)。当

  • 刘娥--二婚女人凭什么执掌大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刘娥力挽狂澜,在主少国疑之际,扳倒权臣丁谓,又将权势滔天的曹利用赶出朝廷。大殿上,仁宗居左,而身穿龙袍的刘娥居右,宛如武媚娘再世。大臣方仲弓为了讨好刘娥,上书请刘娥“行武后之故事”,而宰相程琳也献上《武后临朝图》,暗示刘娥改朝换代。刘娥的心里也的确产生过当女皇的想法,曾多次在朝堂上问计于众人。有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