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后期,随着时局的变动,困扰唐皇的三大问题都是什么?

唐代后期,随着时局的变动,困扰唐皇的三大问题都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983 更新时间:2024/2/4 1:03:56

唐皇与地方藩镇展开斗争

在唐廷相继平定了许多地区的叛乱活动之后,一些参与叛乱的节度使选择归降朝廷。此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临近尾声,但这却并不代表唐廷已经拥有了能够绝对压制地方节度使的能力。为了避免再度生乱而动摇帝国根基,唐廷选择继续维持当前局面,即依然赋予地方节度使大权,这就直接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对此,广西师范大学历史化与旅游学院的任维钧硕士在《"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影响》一文中曾经提到:

他们"各拥劲卒数万,治兵完城自属文武将吏,不供贡赋"。或父死子弟继承,或自择将吏,中央不得过问,只能承认。

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定然不是唐皇和官僚集团的本意,这是二者对时势妥协的产物。为了保证已经归降的节度使不会发动二次叛乱,唐廷又增设了许多节度使来制衡前者,这反而加速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唐廷在主动给自己增加巩固统一局面的难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廷所出台的国策更加难以推行至帝国的各个角落;这些割据一方的节度使也愈来愈不愿听从于中央朝廷的号令。此时各地的节度使虽然表面上都奉唐皇为尊,但唐皇的地位已经十分接近东周天子,即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实。

宦官和官僚集团展开激烈斗争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皇在主动和被动并存的情况下扶持了宦官集团的势力。由于唐皇主观地认为外臣皆不可用,因此一直提防着各地的节度使。但实际上唐廷之所以能够平定安史之乱,与那些心中和行为依旧忠于唐皇的节度使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宦官集团的崛起,很快就引发了官僚集团的不满。这里所提到的官僚集团,主要是指以文官为主要代表的官僚集团。二者不断在皇帝面前离间对手与皇帝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发了激烈的斗争。

唐文宗继位后曾尝试摆脱宦官集团的控制,于是便联合了官僚集团准备清除异己。公元835年,唐文宗命宦官集团首脑仇士良及大批宦官前往禁卫军府衙的后院观赏甘露。但由于此事太过蹊跷,因此被宦官集团洞察到了皇帝的真实意图。

为了避免被皇帝和官僚集团消灭,宦官集团率先发难,将许多朝廷重臣尽数诛杀,是为甘露之变。甘露之变过后,皇帝失去了剿灭宦官集团的良机,宦官集团也因这次事变而势力大涨。

甘露之变,是唐皇、官僚集团和宦官集团三者之间激烈矛盾的具体体现。由于唐皇和官僚集团所设计的计划并不周密等多重原因,导致失去了剿灭宦官集团的最佳时机。不仅如此,由于官僚集团因甘露之变而受到重创,因此官僚集团的权力也随同皇权一同被宦官集团所控制。此时的唐皇,则更像一个傀儡。

官僚集团内部展开内斗

唐宪宗一朝开始,官僚集团内部就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则是"牛党争"。所谓牛李党争,是指以牛僧孺的牛党和以郑覃为首的李党之间的斗争。

在选官制度上,牛李两党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牛党认为应当极力推行科举制度,以此来从庶族地主中选拔出大量的政治精英,以此来扭转自安史之乱以来的政治颓势;而李党则坚持按门第招募人才,这是因为李党的大部分成员皆为门第取士之路进入政治舞台之上的。

在对待藩镇割据的问题上,两个党派也各执己见。牛党认为当前唐廷并不具备恢复统一格局的条件,因此在对待地方节度使和藩镇的处理问题上,应当尽量采取保守和退让的政策;而李党则坚持要维护帝国的统一,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也都要消灭藩镇割据的局面。

不难发现,在选官制度的问题上,牛党的主张更加合理一些。虽然科举制度本身存在着一些天生的弊病和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但相比起以门第取士的传统方式,科举制则更加"科学"一些。至于藩镇割据的问题,很明显李党的主张更加正确。如果藩镇割据局面不予以消除,那么唐帝国终有一天会分裂成多个小国。

二者虽然为时政问题争论不休,且也提出了相对正确的建议,但二者之间的斗争却并没有为唐廷敲定一个具体的国策。换句话说,二者只是为了争论而争论,并没有将争论的结果落实到实处。随着时间的推移,牛李两个党派渐渐发展至严重的朋党之争,这就对唐代中后期的政治局面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论述,可以发现自安史之乱事件过后,唐帝国内部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其中唐皇和地方藩镇的矛盾,则为外患;而宦官集团日益做大和官僚集团内部久久不息的斗争,则是影响国家机器正运转的内忧。

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唐廷光是想要解决藩镇割据局面就已经十分困难。而此时的中央朝廷不仅没有团结在一起,反而围绕着权力展开了无休止的斗争。如此这样,唐皇更加难以整合本就不够充足的政治资源来解决外患,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愈发严重了起来。

无休止的内耗,让唐廷和唐皇失去了最后力挽狂澜的机遇。此时的唐皇,已经基本上失去了对帝国的控制力。随着帝国现状的日益恶化,以及唐皇个人治国水平的下降,唐帝国的国运也"寿终正寝"了。

参考文献:

【1】《"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影响》,任维钧著

【2】《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张帆著

更多文章

  • 唐朝长安叫“胡姆丹”?你没听错,古代外国人都这么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长安,一个人类文明史上极其诱人的历史名字。长久平安,长世泰安,长乐永安,长生养安,长年心安,等等,无论用汉语怎样诠释,怎样形容,它都是一个寓意美好、吉祥如意的词汇,也是一个代代流传、誉满天下的地名。在唐代文明的进程中,长安作为国家的首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汇聚了多如繁星的文坛泰斗、英雄将帅,而且是当时

  • 你知道唐朝的宫女为什么被称为“花鸟使”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宫女服饰,唐朝花鸟画家,画出来的唐朝宫女图片

    言归正传,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一个唐朝开元年间的事件。宫女为什么被称为“花鸟使”?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请继续看下去吧!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皇帝唐玄宗统治天下。唐玄宗早年,勤奋节俭,勤于政务,将国家治理的,天下承平,百姓生活财丰粮富,社会平静,国家国力强盛,达到了唐朝鼎盛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唐高宗与武则天

  • 大唐帝王三杰,除了太宗、玄宗,凭什么还有安史之乱后的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太宗和玄宗,玄宗和杨贵妃安史之乱,玄宗是不是太宗的儿子

    唐宪宗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即位的。这位年轻的皇帝,为改变藩镇割据局面,敢于正视和改变不利因素,积极利用有利条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开始了扫平藩镇割据的战争,揭开了安史之乱以来唐朝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一、内政修明唐廷要削平藩镇割据,中兴大唐帝国,必须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只有这

  • “暴君”隋炀帝,在位14年民不聊生,却留下三大遗产,至今受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比如说起暴政,历史上出名的残暴的皇帝第一位应该就是秦始皇莫属了,那么顺位第二的一定就是隋炀帝杨广了,日后爆发的农民起义应该就是其暴政的最好证据。隋炀帝在位之时,对农民是残忍无度的,劳民伤财的事确实干了不少,暴力不堪、沉迷美色,最终落败。就隋炀帝这个反面教材来说,瓦岗寨头领李密对其评价更为准确:"罄南

  • 地图上的战争:唐灭薛延陀之战,唐王朝威名远传漠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灭薛延陀之战图片,夷男薛延陀,回纥与薛延陀的关系

    薛延陀原是突厥的一个部落,突厥强盛时,它依附于突厥。公元628年,当唐朝准备攻打东突厥时,有一部分突厥人叛逃颉利可汗,归附薛延陀,并且推举夷男为可汗。由于这时候的突厥对唐朝威胁尚大,因此,为了牵制和孤立东突厥,李世民册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同时,为了回报唐朝,夷男从这时开始向唐朝进贡,并且建牙于郁督

  • 被长生药害死,唐太宗为何相信印度僧人?关键是印度长生术太有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印度122岁神僧长生秘诀,唐太宗长生,历史上哪位皇帝炼过长生不死药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本来不相信神仙之说,他曾嘲笑秦皇、汉武的求仙举动。但是令人唏嘘的是,到了晚年,唐太宗就是因为服食印度僧人的长生不死丹药而亡。为何唐太宗要服食丹药,而且是印度的不死丹药,到底印度的不死丹药有何不同?下面我们就此问题展开讨论:1、唐太宗为何要服丹药?贞观元年(627年)十二月壬午,他对

  • 李白生平首次因诗文而受挫,被告知美中不足、尚有残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白之天火燎原,天门山李白,李白生平重要经历

    李白,才华横溢,文章千古流传。无论是在现代,还是远在能人辈出的唐代,提起李白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按理来说,因诗仙著称的李白,在诗文方面应该是无可匹敌,众口称赞的,但是在他的生平中却有一次感到深深的挫败。他踌躇满志,准备了几篇自认为很好的作品去请别人指教,没想到他人给予的评价却是美中不足,尚有

  • 三十四岁四处征战,一夜之间称帝,为五代十国的结束揭开了序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五代十国的悲惨命运,十国千娇郭绍多少章称帝,五代十国群雄割据地图

    而在陈桥兵变后不久,赵匡胤回师开封,开始称帝建国,称自己为宋太祖,国号为宋。中华大地上已经存在了五十四年时间的五代十国的乱世自此将走向一统,一个重新大一统的国家即将诞生,中国历史即将进入一个崭新、和平稳定的时期。一国之主,频繁更换周世宗柴荣是后周的开国皇帝,他的父亲与祖父是邢台的富豪,从小生活优渥,

  • 隋炀帝玩火自焚——隋朝三次远征高句丽失败,导致了国家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隋朝是我国秦朝以后最后一个二世而亡的朝代,在隋文帝治下的隋朝国富民强,人口超过五千万,同时军队也有着很强的战斗力,连强大的突厥都向隋朝俯首称臣。可是这样的隋朝却倏忽而亡,也让人倍感意外,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解决,都是因为隋炀帝的玩火自焚。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全国之后,隋朝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发展得十分迅速,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否是迫不得已?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世民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和太子妃完整版,红拂女李世民兵变玄武门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在这场事变中,李世民杀死了长兄和他的三弟,并且成为了唐王朝的太子,未来的皇帝。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秦王李世民被逼无奈,不得不自卫反抗。但是这真的吗?秦王李世民是真的被逼无奈的吗?时间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