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唐帝王三杰,除了太宗、玄宗,凭什么还有安史之乱后的他?

大唐帝王三杰,除了太宗、玄宗,凭什么还有安史之乱后的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597 更新时间:2024/2/4 1:05:15

唐宪宗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即位的。这位年轻的皇帝,为改变藩镇割据局面,敢于正视和改变不利因素,积极利用有利条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开始了扫平藩镇割据的战争,揭开了安史之乱以来唐朝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一、内政修明

唐廷要削平藩镇割据,中兴大唐帝国,必须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战争的巨大消耗。在这方面宪宗的祖父德宗皇帝已经做了一些初步工作。德宗在贞元时期,不遗余力地敛聚钱财,无论是朝廷官员献媚的上供,还是名目繁多的藩镇进奉,都一概收纳积贮。这样,德宗20年的贮财所得,为其孙宪宗皇帝实现中兴愿望提供了一定的物力和财力。

对于德宗这方面的贡献,《剑桥中国隋唐史》第八章评论说:

“当恢复中央权力的奠基人宪宗在805年登上皇位时,宪宗的的确确发现,他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所需要的制度手段以及财政、军事资源基本上已经具备,这应归功于德宗不事声张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宪宗继位之初,继承了其祖父遗志,为平定藩镇割据继续积贮财力。

宪宗除继承德宗朝全部积贮财货之外,他还广收诸道进奉,如元和五年(810年)十一月,接收河东节度使王锷进奉30万缗;八年八月,汴州节度使韩弘进绢500匹;九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献马300匹;十四年五月,泾原节度使王潜进奉银3000两,绢帛5000匹;七月,韩弘进绢帛2.5万匹、絁3万匹、银器270件。

在平定叛镇后,他还没收其财物和产业收入入内库,如对四川刘辟、浙西李锜等,都是如此。对于宪宗热衷于聚财,朝臣中不少人颇有异议,如李绛就曾对他提出过劝谏。宪宗听后感慨地说:

“今两河数十州,皆国家政令所不及,河、湟数千里,沦于左衽,朕日夜思雪祖宗之耻,而财力不赡,故不得不蓄聚耳。不然,朕宫中用度极俭薄,多藏何用邪!”

从宪宗这番话中可以看出,他聚积资财的目的,就是为了削平藩镇割据,收复河(治今甘肃临夏东北)、湟(即湟水,今青海东北)失地,恢复大唐的统一和繁荣昌盛的局面。

除了以上聚财办法外,其主要措施还有:

1、加强税收,广开财源

唐朝两税的征收,采取的是一分为三的办法,即上供、送使、留州。诸道往往想方设法多留赋税,减少上供部分。元和六年(811年),宰相裴垍“奏请天下留州、送使物一切令依省估,其所在观察使,仍以其莅之郡租赋自给,若不足,然后许征于支郡。其诸州送使额,悉变为上供”。

这样,就把诸藩镇所管支郡送使钱物变为上供,削减了地方收入,使更多的财力成为国家的削藩之资。原先赋税的征收,全都由地方州郡征收。元和六年(811年)以后,设立了江淮以南两税使、荆衡汉沔东界彭蠡以南两税使、三川两税使、山南西道两税使等机构,统辖于度支,具体负责各地两税的征收,使朝廷牢牢地掌握住了主要税种的征收权。

唐朝自大历末年经刘晏整顿财政后,“通天下之财,而计其所入,总一千二百万贯,而盐利过半”。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实行两税法后,收入增至“一千三百五万六千七十贯,盐利不在此限”。则除盐税外,税收增加在一倍以上。到宪宗统治初期,收入还有所增加,“元和两税、酒、斛斗、盐利、茶利总三千五百一十五万一千二百二十八贯石”。从而使朝廷掌握了大量财富,具备了讨伐叛镇的经济实力。

2、重视兴修水利,鼓励植桑种田,发展农业生产

宪宗元和时期,鼓励各地官吏大抓水利兴修,劝课农桑,如常州(今属江苏)刺史孟简奏请挖浚古孟渎,宪宗准奏,结果开渠41里,得沃田4000余顷,百姓富足。魏博节度使田弘正、郑滑观察使薛平奏请开挖古河,结果挖掘古河南北长14里,东西宽60步,深1.7丈,根除了自天宝以来当地的黄河水患,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灵武节度使李听上奏疏通境内古河道,扩大溉田千余顷。宪宗还下诏鼓励植桑,规定各州县没有种植桑树者,每亩地植桑两棵,地方官员必须亲临督促察看,并且禁止砍伐桑林,年终上表奏闻。宪宗重视发展生产,虽然是为了增加财力,以图中兴,然在客观上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却起了较积极的影响。

3、提倡节俭,严惩贪官

宪宗统治前期,非常节俭,宫中用度大大压缩,并退还四方进献的歌舞妓乐。如元和四年(809年),江南饥旱,宪宗命使南下赚济饥民说:

“朕宫中用帛一匹,皆籍其数,惟救百姓,则不计费,卿辈宜识此意,勿效潘孟阳饮酒游山而已。”他还对其他朝臣强调:“俭约之事,是我诚心,……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

同时,他对贪官污吏严加惩处。元和四年十月,讨伐王承宗时,于皋谟、董溪为行营粮料使,两人贪污各数千贯钱,宪宗下令免官流放,后处死,其部下主要僚属也受到惩处。其后,宪宗还多次惩处贪官,维护国家法纪,整肃了官吏作风。

4、重视转运渠道的畅通,牢牢控制东南财源

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安史之乱后,财赋收入主要依赖东南地区供给,因此,如何运输这一带的财赋极为重要。刘晏在代宗时对清运工作进行了不少改革,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以后韩滉杜佑、韩洄等人做了不少工作。

宪宗时曾有多人主管过转运使得工作,其中以李巽的成绩最为突出,他在刘晏的基础上,把转运效率提高了3倍。由于李巽能从东南运输更大量的财赋到关中,加强了朝廷的经济力量,才使宪宗能制订和实施对叛镇的讨伐战略。

宪宗时的宰相李吉甫所编的《元和国计簿》记载说:“每岁赋税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万户。”当时全国有军队83万人,大致两户人家要负担一个兵卒的费用,负担是非常沉重的。

所以,唐朝对东南财源地的控制非常重视,努力将这一地区牢牢地置于朝廷直接领导之下。对这些地区节度使、观察使任命,皆以儒学道德之士充任,很少任命武人,以便保证这一地区长期稳定地听命于朝廷。

正由于宪宗元和前期的努力,长年的日积月累,为后来大规模的平叛战争准备了充足的财货。元和七年(812年),魏博镇回归朝廷,宪宗一次从内库调发财货150万贯赏赐军卒,并说:“朕所以恶衣食,蓄积货财,正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

以后大举讨伐淮西、镇冀诸镇,历次调发库藏财货,总数达5361万贯匹,有力地支援了削藩战争。

二、唐宪宗削藩的谋略

宪宗平定割据藩镇的战略,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采取先近后远的战略,即先稳固邻近藩镇和东南财赋重地,而后进取河朔。

宪宗在元和元年(806年)、二年(807年),连续削平西川刘辟、夏绥杨惠琳、镇海李锜的叛乱。这样,就稳固了后方基地,并把西川、东南财赋重地始终牢牢地掌握在朝廷手中。

宪宗之所以能够顺利地获得削藩的初步胜利,用李绛的话说,是

“西川、浙西皆非反侧之地,其四邻皆国家臂指之臣。刘辟、李锜独生狂谋,其下皆莫之与,辟、锜徒以货财之,大军一临,则涣然离耳”。

宪宗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大胆用兵,获得了成功。

这次削藩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德宗中后期对藩镇采取姑息政策,使许多一直处于一种半独立状态,朝廷不敢轻易用兵,威望空前低落。此次胜利,一方面打击了割据藩镇的气焰,同时也增加了朝廷威望和宪宗讨平叛镇的决心,为进行更大规模的削藩平叛斗争奠定了基础。

2、采取先易后难、缓急相宜的用兵方略。

宪宗时期河北诸镇是最大割据者,危害国家。元和四年(809年),成德镇王承宗在其父王士真死后自为留后,宪宗欲革除河北诸镇世袭之弊,不从王承宗的请求,兴兵征讨。但是,成德镇“南有魏博以为之障北有幽、燕以为之援,东有淄青以为率然之首尾”,所以,“若当时之最宜缓而不可急攻者,莫恒、冀(即成德镇)若矣”。

宪宗听不进正确意见,遣兵讨伐成德,劳民费财,没有功效。后来,听取李绛等人意见,改变战略方针,确定了先攻取淮西、淄青,后攻取河北的方略,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因为“淮西事体与河北不同,四旁皆国家州县,不与贼邻,无党援相助”。淄青镇的情况是“南接淮、海,而西与燕、魏相悬千里,势不足以相救”。

果然在唐军扫平吴元济后,诸镇震恐,成德镇王承宗派人带二子至魏博镇,通过魏博田弘正向朝廷说情,“求入侍,且请归德、棣二州,入租赋,待天子署吏”。淄青李师道也请求遣子入侍,“并献沂、密、海三州”,李师道后来反复无常,朝廷派军征讨,终于平定了割据54年之久的淄青镇。

在这两镇平定不久,成德王承宗忧惧而死,卢龙镇刘总怕朝廷讨伐,削发为僧,魏博镇此前已经归顺。至此,跋扈60余年的河北诸镇,皆告平定。

3、实行以藩灭藩,以群藩伐一藩的策略。

安史之乱后,唐廷在中原大量设置藩镇,实行以藩御藩的策略。到唐宪宗元和年间,有所变化,即利用藩镇割据局势的变化,采取了以藩灭藩,各个击破的新方针。宪宗削藩主要利用的是各个藩镇的力量,如讨伐四川刘辟,令神策军将高崇文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共同出兵;讨镇海李锜,令淮南节度使王锷为招讨使,征宣武、义宁、宣歙、武昌、淮南等镇兵共同征伐;伐淮西吴元济时,出动了宣武、大宁、淮南、宣歙、山西东道、魏博、荆南、江西、剑南东川、武昌、东都、义成等十几镇兵马,同期进讨;伐淄青李师道,出动了义成横海、宣武、魏博、武宁等镇兵马。

宪宗实施以藩灭藩策略,坚持令出朝廷、利用矛盾、周密策划的原则。当时的藩镇,尤其是河朔诸镇,虽然其势已衰,然仍拥有相当的实力,他们自相擅袭已久,互为依托,以求自固,一方面既奉朝旨,一方面又联合邻藩,各图两全之策。

唐廷的削藩之策,一旦策划不周,则可能弄巧成拙,反被叛镇利用。所以,唐廷在吸取以往教训后,精心研究策划,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和对朝廷的畏惧心理,加以引导、利诱、威胁,促使他们互相监督,相互争功奋战。

同时,朝廷严控指挥大权,行止之命必出朝廷,不使诸镇兵迁延观望,相互自保。比如元和十三年(818年),伐淄青李师道,魏博镇请求从黎阳(今河南滑县东北)渡黄河。朝廷怕诸军进退不一,互相观望,命其军从(今山东东阿北杨柳村)渡河,待诸军到达指定位置后共同进兵,因而击败了淄青兵。

4、实行重资收买、笼络分化的策略。

跋扈藩镇之所以能拥兵自重,是因其拥有强大的武装,这些军士大都是世代为伍的职业兵,以军资为养家之费,故节帅们多采取倾财散施的办法,来争取军队的拥戴。唐廷在削藩过程中针对这个特点,不惜重资,优赏诸镇兵,换取他们的支持,使之听从朝廷的调遺,从而瓦解藩镇势力,加快削藩步伐。

如为使魏博镇归顺,动用150万缗巨资赏赐,6州百姓免除赋税一年。“军士受赐,欢声雷动”成德、淄青等镇人听说后,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对其他藩镇之人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为犒赏诸镇兵出征,朝廷也每每花费巨额财货,这类事例在记载中,屡见不鲜。

在武力征伐、金钱收买的同时,宪宗对某些节帅也利用姻亲、加官晋爵或赐以姓氏等办法,进行分化拉拢。如以普宁公主下嫁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颇之子,赐魏博田兴之名为田弘正,授宣武节度使韩弘为司徒、平章事等,都收到很好效果。

使田弘正忠心奉国,在平定淮西、淄青之乱中建立功勋;韩弘为使相后,没有协助吴元济叛乱,反而出兵协助朝廷扫平叛镇。

三、唐宪宗削藩成功的历史作用

宪宗元和时期的削藩战争,历时14年之久,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唐廷的威望有所提高,出现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前所未有的统一局面。清代学者翟蔼评论说:

“宪宗立,平夏、平蜀、平吴、平淮西、平淄青,宏正入朝,承宗削地,刘总归命,恢然中兴之美也。”

现代史学家岑仲勉说:“宪宗英武,视肃、代、德三宗稍胜,故元和之治,凌驾中唐。”他们对宪宗朝削藩战争的胜利,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宪宗元和时期一系列削藩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朝廷的威望和地位,使朝廷政令一时通达全国,人们梦寐以求的荡平藩乱、恢复一统的愿望初步实现。元和十四年(819年)三月,横海节度使乌重胤上奏说:

“河朔藩镇所以能旅拒朝命六十余年者,由诸州县各置镇将领事,收刺史、县令之权,自作威福。向使刺史各得行其职,则虽有奸雄如安、史,必不能以一州独反也。臣所领德、棣景三州,已举牒各还刺史职事,应在州兵并令刺史领之。”

此议得宪宗的赞同。

次月,下诏令诸道节度使、观察使、都团练、都防御、经略等使,所统支郡兵马,并归本州刺史统领。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州刺史的地位和权力,减少叛乱割据的因素。这个措施也只有在扫平藩镇叛乱后才有可能推行。

在胜利的形势下,各地藩镇纷纷遣使进贡,有所谓“助军”、“贺礼”、“助赏”等名目。不少强镇的节帅要求留居京师,如宣武节度使韩弘、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等。卢龙节度使刘总,“亦见河南、北皆从化”,心中恐惧,上表乞求允许弃官为僧。在宪宗末至穆宗初年,国家政令基本畅通,即使在河北地区也是如此。朝廷上下,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但是,也要看到“元和中兴”的局限性。宪宗在削弱藩镇割据的基础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仅限于提高刺史的地位和权力。而节帅们专擅财赋的情况并无改变,仍然掌握有本道的财政、军大权,这样他们仍具有募养职业兵的可能,节帅的兵、财政三权不去,藩镇割据叛乱的基础就仍然存在。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更多文章

  • “暴君”隋炀帝,在位14年民不聊生,却留下三大遗产,至今受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比如说起暴政,历史上出名的残暴的皇帝第一位应该就是秦始皇莫属了,那么顺位第二的一定就是隋炀帝杨广了,日后爆发的农民起义应该就是其暴政的最好证据。隋炀帝在位之时,对农民是残忍无度的,劳民伤财的事确实干了不少,暴力不堪、沉迷美色,最终落败。就隋炀帝这个反面教材来说,瓦岗寨头领李密对其评价更为准确:"罄南

  • 地图上的战争:唐灭薛延陀之战,唐王朝威名远传漠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灭薛延陀之战图片,夷男薛延陀,回纥与薛延陀的关系

    薛延陀原是突厥的一个部落,突厥强盛时,它依附于突厥。公元628年,当唐朝准备攻打东突厥时,有一部分突厥人叛逃颉利可汗,归附薛延陀,并且推举夷男为可汗。由于这时候的突厥对唐朝威胁尚大,因此,为了牵制和孤立东突厥,李世民册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同时,为了回报唐朝,夷男从这时开始向唐朝进贡,并且建牙于郁督

  • 被长生药害死,唐太宗为何相信印度僧人?关键是印度长生术太有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印度122岁神僧长生秘诀,唐太宗长生,历史上哪位皇帝炼过长生不死药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本来不相信神仙之说,他曾嘲笑秦皇、汉武的求仙举动。但是令人唏嘘的是,到了晚年,唐太宗就是因为服食印度僧人的长生不死丹药而亡。为何唐太宗要服食丹药,而且是印度的不死丹药,到底印度的不死丹药有何不同?下面我们就此问题展开讨论:1、唐太宗为何要服丹药?贞观元年(627年)十二月壬午,他对

  • 李白生平首次因诗文而受挫,被告知美中不足、尚有残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白之天火燎原,天门山李白,李白生平重要经历

    李白,才华横溢,文章千古流传。无论是在现代,还是远在能人辈出的唐代,提起李白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按理来说,因诗仙著称的李白,在诗文方面应该是无可匹敌,众口称赞的,但是在他的生平中却有一次感到深深的挫败。他踌躇满志,准备了几篇自认为很好的作品去请别人指教,没想到他人给予的评价却是美中不足,尚有

  • 三十四岁四处征战,一夜之间称帝,为五代十国的结束揭开了序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五代十国的悲惨命运,十国千娇郭绍多少章称帝,五代十国群雄割据地图

    而在陈桥兵变后不久,赵匡胤回师开封,开始称帝建国,称自己为宋太祖,国号为宋。中华大地上已经存在了五十四年时间的五代十国的乱世自此将走向一统,一个重新大一统的国家即将诞生,中国历史即将进入一个崭新、和平稳定的时期。一国之主,频繁更换周世宗柴荣是后周的开国皇帝,他的父亲与祖父是邢台的富豪,从小生活优渥,

  • 隋炀帝玩火自焚——隋朝三次远征高句丽失败,导致了国家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隋朝是我国秦朝以后最后一个二世而亡的朝代,在隋文帝治下的隋朝国富民强,人口超过五千万,同时军队也有着很强的战斗力,连强大的突厥都向隋朝俯首称臣。可是这样的隋朝却倏忽而亡,也让人倍感意外,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解决,都是因为隋炀帝的玩火自焚。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全国之后,隋朝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发展得十分迅速,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否是迫不得已?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世民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和太子妃完整版,红拂女李世民兵变玄武门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在这场事变中,李世民杀死了长兄和他的三弟,并且成为了唐王朝的太子,未来的皇帝。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秦王李世民被逼无奈,不得不自卫反抗。但是这真的吗?秦王李世民是真的被逼无奈的吗?时间回到

  • 宋朝为何会让外国人,挤破脑袋来华做生意?5大待遇比唐朝还优厚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真实的生活方式,宋朝经商突破了什么的限制,宋朝的商人有多厉害

    宋朝不仅由于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成为各国商人向往的地方、而且宋政府鼓励外商来华贸易,保护他们在华的商业利益和财产权利,给予外商学习、入仕等机会,因而宋代来华的外商人数众多,贸易规模巨大,是宋代海外贸易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一、来宋朝外国商人概况据《诸蕃志》等书记载,与宋朝有贸易关系的

  • 六押、五花判事,凭啥被称为唐代民主集中制?到底是啥样的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评价,五花判事名词解释,古代五花图片大全

    一、从中书省的设置说起中书省始置于三国魏。曹丕篡汉,废秘书令设中书省,置中书监、令,独立为署,典掌机密,撰拟诏敕。晋代因中书省执掌机要,人们已经把它看作是“凤凰池”。南北朝时期中书均掌机要之任,但兼有修国史、掌礼乐、析疑狱等职任,其官署仍设于内廷,中书省诸官作为宫廷侍从的色彩仍十分明显。隋初改称内史

  • 女宰相上官婉儿,才情出众却为何被唐玄宗冤杀?原因是政治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薛刚反唐 上官 婉儿,真实的上官婉儿墓志铭,上官 婉儿

    一、从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说起武则天入宫之初尚能够“屈身忍辱,奉顺上意”,高宗对其非常满意,于是才力排众议立其为皇后。当皇后之初,虽然也频频干预朝政,但尚不敢公然违背高宗的意志。等到她铲除政敌,拥有了自己的政治势力后,便开始作威作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念”(《资治通鉴》卷201)。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