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明弘光政权联合清朝抵抗李自成纯粹是臆想,只是误了自己而已

南明弘光政权联合清朝抵抗李自成纯粹是臆想,只是误了自己而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880 更新时间:2024/1/22 2:45:17

当时马士英经过与史可法的角逐逐渐掌握了弘光政权的大权。十六日,他推举陈洪范北行款虏。十九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徽州诸府左懋第因母亲死于北方,想要顺带办理下丧事,请求与陈洪范一起。就这样,弘光政权派往与清朝议和的外交团就形成了。

在商议议和的条件上,马士英与弘光帝决定将山海关以北全部的土地都割给清朝,每年明朝给清朝送岁币十万。这与宋朝与辽金的和议有些相像。

十月一日,左懋第率领使团到达张家湾。清朝并没有正眼看待南明的这次出使,将他们安排在四夷馆居住。左懋第认为清朝这样做是将他们当作属国来对待,争辨再三,终于转到了鸿胪寺。后来清朝出面商谈的是内院的刚林。他一味指责弘光帝即位不合法,双方为此讨论了二十多天,而联合抗顺之事却一直没有涉及。之后,清朝直接暴力驱逐了左懋第跟陈洪范。当使团到达沧州境内时,清朝又派军将其追回,将左懋第强制拘押。

至此,这场弘光政权所谓的谈判就这样无疾而终了。

联合清朝之事其实早在崇祯时就已经商议过,还曾经秘密执行过。只不过当时是为了明朝好集中全力平定李自成张献忠的国内叛乱,然后再与清朝决战,避免两线作战。崇祯对此提议是很热衷的,朝中也有个别大臣赞成。但是这样做在当时的背景下,无疑是挑战士人的底线。明末文人议政风气盛行,而且往往意气用事者居多。与清朝议和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卖国的屈辱行为,与当年的秦桧是一个性质。崇祯皇帝不敢承担这个骂名,只能偷偷进行。等事情败露之后,他又将责任推给了兵部的大臣。就这样,议和失败了。其实在当时这种议和是对明朝最为有利的一种方式。当时明清交战中明朝虽然处于下风,但是清朝的势力也没有大到可以彻底推翻明朝的地步。山海关、长城及辽东的一些防御措施还是起到了很大的抵挡作用的。暂时歇战,然后全心全意剿灭李自成等,这是明朝翻盘的契机。可惜崇祯朝不是以实际需要处理朝政,而是以死板的儒家观念左右朝政的时代,错过了这一良机。

到了南明时,弘光君臣又想起了这一方案,可是时代背景不一样了。一者清朝已经入关,占领了北京;一者清军在与李自成军的作战中多数情况下处于上风,非常顺利;一者弘光政权内乱不止,也没有足够强大的军力与清朝相抗击。在这种处处都对清朝有利,而对南明不利的背景下,清朝怎么可能会同意?

弘光政权的这次出使其实也很随意。左懋第还想着顺带处理下母亲的丧事,将这件事当作了是件很平常的事。在谈判过程中,近一个月的时间竟然始终没有将自己的目的说清楚,一直在纠结些其他的事。当然这中间也有清朝故意拖延时间的意图在。他们也是想进一步看看自己对李自成军的胜败情况,也想进一步麻痹下弘光政权。

弘光政权之所以能作出这样的决定与清朝的麻痹政策也有很大关系。清朝进入北京之后,一直是打着为明帝报仇的名义,一直称是为了明朝。这么明显的幌子,原明朝的很多人还真就相信了。弘光政权其实就是这样,很傻很天真。他们还幻想着清朝有一天灭了李自成后会退回辽东,而将山海关之外的土地赏赐给他们当作是一种很大的恩典。其实有时候一直搞不明白,这些人在平常争权夺力和处理事情时都非常精明,但是一上升到王朝层面,智商就会下降一个大层次。

弘光政权这么做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对于李自成的执念。在他们看来,李自成始终是最大的敌人,明朝是被李自成灭亡的。合纵之策的原则是弱弱相合抵抗强敌。他们认为清朝相对于李自成是弱势的一方,这是他们最大的一个误解。后来的南明政权终于明白了,开始与李自成、张献忠的残余势力结合抵制清朝。

其实这种和议成功与否都没有多大的意义,并不会带来什么改变。成功了无非就是当年南宋联蒙抗金的局面,最后南宋被灭亡。不成功南明也没有后续的行动,仍然是在内斗,结局还是被灭亡。

(顾诚:《南明史》;南炳文,汤纲:《明史》)

更多文章

  • 明朝币制:浅析大明宝钞最终衰亡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推行的大明宝钞,大明宝钞上的字,大明通行宝钞市价

    大明宝钞的衰亡之路明朝初年,由于没有足够的原材料制造铜钱,铜钱的数量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所以国家急需一种新的货币。朱元璋在学习元朝制钞的基础上,开始发行明朝的纸币——大明宝钞。并且洪武七年设立了宝钞提举司,于洪武八年,正式开始发行宝钞。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上以宋有交会法,而元时亦尝造交钞及中统、

  • 为什么说明朝是历代最强?不接受反驳,因为这四点原因无出其右者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最强的三个皇帝,明朝最强工科生,明朝十大最强县令

    第一:明军善战。老祖宗朱元璋时期推翻蒙元,打的元朝喘不过气,元顺帝在徐达、常遇春北伐时期,弃城而去,使北京免遭战火,明朝认为此举“顺应天意”,便给他上了一个“元顺帝”的称号,以示调侃。中原王朝自五代时期以来,丢失了几百年的幽云故土终于在明朝失而复得。此时的石敬瑭如果“泉下有知”,也终于放下包袱松了一

  • 大明王朝1566:严嵩父子的矛盾背后,是日渐式微的严党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大明王朝1566 严嵩结局,大明王朝1566严嵩最后的早餐,大明王朝1566 嘉靖见严嵩最后一面

    今天给大家分享《大明王朝1566》:严嵩父子的矛盾背后,是日渐式微的严党。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夏言倒台以后,严嵩凭借自己写得一手好青词的本领,颇得嘉靖帝的喜欢,他也因此成为了嘉靖一朝在任时间最长的内阁首辅。凭借嘉靖帝的恩宠,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好事做得不少,坏事也没少干。严嵩这个人之所以能够把持朝政这

  • 出身乞丐的朱元璋,没文化,但是教育皇子却很有一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用鞋底打皇子,朱元璋让宋濂如何教育皇子,李善长请朱元璋封皇子为王

    一、皇帝施教皇帝既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同时作为皇族这个特殊群体最大的宗主,为了确保统治阶层的地位以及皇子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所以非常重视其子弟的教育,考虑到皇子年纪尚轻,于是皇帝经常设法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导。首先,皇帝利用机会对宗室子弟召集起来进行教育与询问,皇帝以物为例,以史为鉴,教育后代保持简朴的家风

  • 从设厂施粥,来看明朝的灾年救济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武德九年十二月施粥,施粥铺靠什么赚钱,古代施粥是白粥吗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灾年施粥的传统,明朝政府在延续这种传统的基础上,从嘉靖年间开始,制定了完备的制度。据《明史》记载:“赈粥之法,自世宗始。”落实到实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需要进行选址进行建厂,对于地址的选择一般遵循几个原则。第一,一定要建在灾民集中的地方,因为这样可以防止他们多跑路。第二,要各

  • 蓝玉究竟干了什么?朱元璋为何要把他生生活剥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蓝玉为什么不反朱元璋,陈宝国版朱元璋杀蓝玉,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会杀蓝玉吗

    (蓝玉画像图)一、蓝玉的成名史明朝建立之前,年轻的蓝玉战功不是太突出,被很多优秀的大臣掩盖了其光芒。随着后期征伐北元、平定西南等战役的接连胜利,让蓝玉在朱元璋面前声名显赫,逐渐成为明朝最耀眼的大将。时值盛年的蓝玉打仗时非常的英勇,领军作战的能力也十分突出,凭借自己的一腔孤勇和过人的作战策略。在战场上

  • 一个明朝青年一天的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朝十六帝顺序列表,明朝败家子,青年生活照片

    不知道大家平常有没有想过古代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平常吃什么,穿什么,平常出行做什么,又有什么习俗。今天笔者这篇文章,就以明朝为例,全文以一个明朝人的视角,来带大家了解一下一个明朝人一天的生活。正文我叫王狗拴,生于嘉靖二年,今年已经二十岁了。我出生于乡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得病

  • “闯王”李自成是如何一步步走上造反之路的?真的是天生反骨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闯王李自成失败原因,甘肃发现闯王李自成墓宝藏,闯王李自成大片免费观看

    当然不是!李自成的造反之路其实是一点一点被逼出来的。毕竟,一般的农民是不会放着安稳日子不过,转而投身战斗的。李自成会造反,正是因为他的日子过得不安稳!李自成是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人,原名鸿基。他小时候家里很穷,而寺庙是穷人们唯一的出路,因为寺庙里的和尚们可以下山化缘。李自成不得不和很多人一样去庙里出家当

  • 秦桧后人考中状元,经过岳飞坟墓时留下两句诗,被后人称赞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桧后人经过岳飞墓时留下两句诗,岳飞的后代和秦桧的后代,岳飞是不是秦桧害死的

    无论是追求贵族还是罪人,在科举的考验面前都是公平的。有些人是罪人的后裔,但他们可以通过考验证明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秦桧的子孙考入状元,路过岳飞墓时,留下了两句诗,受到后人的称赞。一、千古罪人秦桧千百年来,秦桧的罪行得到了中国人的一致认可。现在秦桧是被骂最多的,宋朝的汉奸多,以秦桧为首。因

  • 北宋旱灾频繁,皇上亲自登台祈雨,祈雨之术很独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北宋祈雨文,北宋旱灾记录,北宋皇帝祈雨灵验现象研究

    对于一个新建立的王朝来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是最能稳定民心稳定政局的方法,所以宋太祖在建隆二年、三年亲自登台多次祈雨,展现新的统治者体察民情顺应民心的态度,巩固其统治,真宗时道教的发展到达了一个高峰,北宋统治集团是采用用什么方法祈雨呢?一、景德祈雨法景德三年五月旱,又以《画龙祈雨法》付有司刊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