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币制:浅析大明宝钞最终衰亡的原因

明朝币制:浅析大明宝钞最终衰亡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931 更新时间:2024/1/23 14:17:08

大明宝钞的衰亡之路

明朝初年,由于没有足够的原材料制造铜钱,铜钱的数量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所以国家急需一种新的货币。朱元璋在学习元朝制钞的基础上,开始发行明朝的纸币——大明宝钞。并且洪武七年设立了宝钞提举司,于洪武八年,正式开始发行宝钞。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上以宋有交会法,而元时亦尝造交钞及中统、至正宝钞,其法省便,易于流转,可以去鼓铸之害,遂诏中书省造之”。

大明宝钞的发行与管理由宝钞提举司负责,并且下面设立了行用库,专门用来负责宝钞和金银的兑换。

宝钞的面值,按照大小排列,从一贯到五百、再到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后来在户部的建议下,又发行了从10文到50文一共五等小面值的钞票。所有的钞票都在最上面写上了“大明通行宝钞”的字样,钞票的整体颜色为青色。按照今天的计量尺寸,长大约338毫米,宽大约220毫米。

而为了配合宝钞的推行,朱元璋特立颁布法律条令,禁止金银作为货币在市场进行流通,并且强制老百姓把手里面的金银兑换成宝钞。按照当时的比价,一贯宝钞,能够兑换白银一两;四贯宝钞,则能够兑换一两黄金。

除此以外,为了防止民间制造假钞,影响宝钞的正常流通。明朝政府还特意使用了特殊的防伪措施,比如加盖钞印,并且制定严厉的措施打击制造假钞的行为。

而所有的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障宝钞的顺利发行。

总结一下朱元璋时期大明宝钞发行的特点,可以这么说:国家大力推行,迅速占领主导地位。

朱棣即位以后,继续宝钞的发行,并且还制定了很多新政策,来为宝钞的流通保驾护航。

第一,赋税折钞。对老百姓应该缴纳的赋税,允许他们按照一定的比例用宝钞缴纳。据《明会典》规定,三十贯宝钞抵一石大米,二十五贯宝钞抵一石小麦或者大豆,四十贯宝钞抵一斤生丝。关于这一政策的记载,也可以从《明会典》中找到:

《明会典》记载:“令各处税粮课程赃罚,俱准折收钞”。

第二,以钞中盐。允许军民用宝钞领取勘合,然后换成食盐。要知道食盐可是生存的必需品,可见为了宝钞顺利发行,朱棣也是拼了。

此后的仁宣二帝同样制定了一些新的措施,来保障宝钞的发行。比如用缴纳宝钞的方式来抵除部分罪行。

《明仁宗实录》记载:“以钞法不通,命军民犯笞杖罪者,定等第输钞赎罪”。

但是到了宣德三年,由于宝钞市场存量过多,贬值幅度太大,明宣宗就下令停止宝钞的发行,从此以后明朝再没有发行新的宝钞。

总结一下永乐至宣德年间宝钞发行的特点,可以这么说:提高发行速度,增加发行数量,最终停止发行。

不过也只是停止发行新的宝钞而已,国家并没有禁止宝钞的流通使用。因为市场上还有大量的宝钞,所以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因此从正统皇帝开始,宝钞仍然在政府的支持下,继续在商品领域流通。国家也经常使用宝钞来支付公大臣的俸禄,或者作为赏赐外国使臣的奖品。

这一时期宝钞流通的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流通规模较小,但仍苟延残喘。

万历皇帝即位以后,考虑到钞法带来的弊端已经严重阻碍到了王朝的经济发展,所以这才下令废除了钞法。一直到崇祯皇帝亡国,宝钞再也没有登上明朝的舞台,彻底的成为了一种历史上的货币。

这时宝钞也彻底结束了它的使命,走完了它作为国家货币的生命历程。

衰亡的原因

宝钞从兴盛,一直到最后的衰亡,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下面就来给大家简要的分析一下:

第一,缺乏准备金,币值不坚挺这一点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有所提及。政府发行货币,为了保持币值的坚挺,一般会采取两种方式:第一凭借政府的信用作为担保;第二,与白银或者黄金等贵金属挂钩。很显然大明宝钞属于前一种,明政府并没有为发行的货币准备相应地准备金,完全凭借政府信用作为担保。

但是如果政府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能够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倒还好,倒也能保证币值坚挺。但是很显然明政府不具备这种能力,这点可以从他们采取的很多措施看出来。

比如,明初强制老百姓把金银兑换成宝钞,却不提供宝钞对金银的兑换,非常具有掠夺性。长久下去,政府就失去了公信力,也就不能为宝钞币值的坚挺提供保障。

第二,国家随意发行,贬值速度快刚才提到明政府把宝钞当作掠夺财富的工具,为了迅速的积累财富,大量发行宝钞,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滥发货币可能会造成的危害。至于当时滥发货币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从明政府发行宝钞数量的依据来看。

明政府发行宝钞有两个依据,第一个是原料的总量,第二个是工匠的生产能力。宝钞印制需要的主要材料是桑皮纸,然后需要专业的工匠进行长久制作。如果原料充足,工匠生产能力有保证,明政府一般不会停止宝钞的印制。朱元璋时期唯一一次暂停发行宝钞的原因,就是因为体恤工匠,为了让工匠休息。

而在这种高密度的生产下,明朝究竟发行了多少宝钞就可想而知了。

这么大规模的发行,造成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宝钞大幅度地贬值。根据记载,成化年间“每钞千贯止值银四五钱”,对比宝钞发行之初一贯宝钞折合一两白银的比价,百年间贬值幅度竟然高达千倍。

这么一来,最终深受其害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他们觉得自己手里面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为了财产的保值,他们索性放弃了手中的宝钞,寻求更加具有保值功能的替代货币。在这种趋势之下,宝钞被遗弃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白银的冲击白银因为其贵金属的属性,开采量有限,所以价值比较稳定。当老百姓发现,还是白银具有良好的保值功能以后,他们自觉地把目光投向白银,想尽办法把自己手中的宝钞置换成白银。

恰当其时,来自西班牙、日本等地的商人带来了大量的白银向明朝采购货物,使得这一时期市场上的白银开始充实。已经足以满足老百姓的需要,这也就加速了宝钞的淘汰进程。

第四,伪钞的冲击明政府在印制宝钞的时候,虽然采取了比如加盖钞印的方式,来进行防伪识别。但是由于古代的生产技术并不发达,这些防伪措施经过一些人的研究,制成的伪钞竟然和真钞差别不是太大。而且这种行为愈演愈烈,很多人都想通过这种非法的方式来牟利。当然明政府对这种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据《大明律》记载:“凡伪造宝钞,不分首从及窝主,若知情行使者,皆斩,财产并入官。告捕者,官给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

虽然政府的打击很严厉,但是仍然有人冒着风险来制作假钞。比如句容县杨馒头组织人印制假钞,印制的规模很大。最终被官府查处,因为此案被杀的人非常的多。

当这些假钞流向市场以后,相当于增加了宝钞的市场存量,就进一步加剧了宝钞的贬值。所以最后受到冲击的还是宝钞。

总结

在经历了一时的风光以后,宝钞短暂地占据了明朝货币领域的龙头地位。但是由于缺乏准备金作为币值坚挺的保证,政府又无限制地发行宝钞,再加上伪钞的涌入,使得宝钞开始大幅度地贬值。民间开始逐步地放弃宝钞,而白银的大量涌入,就犹如压倒宝钞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宝钞彻底的退出了流通领域。

大明宝钞,就这么成为了历史。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明朝是历代最强?不接受反驳,因为这四点原因无出其右者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最强的三个皇帝,明朝最强工科生,明朝十大最强县令

    第一:明军善战。老祖宗朱元璋时期推翻蒙元,打的元朝喘不过气,元顺帝在徐达、常遇春北伐时期,弃城而去,使北京免遭战火,明朝认为此举“顺应天意”,便给他上了一个“元顺帝”的称号,以示调侃。中原王朝自五代时期以来,丢失了几百年的幽云故土终于在明朝失而复得。此时的石敬瑭如果“泉下有知”,也终于放下包袱松了一

  • 大明王朝1566:严嵩父子的矛盾背后,是日渐式微的严党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大明王朝1566 严嵩结局,大明王朝1566严嵩最后的早餐,大明王朝1566 嘉靖见严嵩最后一面

    今天给大家分享《大明王朝1566》:严嵩父子的矛盾背后,是日渐式微的严党。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夏言倒台以后,严嵩凭借自己写得一手好青词的本领,颇得嘉靖帝的喜欢,他也因此成为了嘉靖一朝在任时间最长的内阁首辅。凭借嘉靖帝的恩宠,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好事做得不少,坏事也没少干。严嵩这个人之所以能够把持朝政这

  • 出身乞丐的朱元璋,没文化,但是教育皇子却很有一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用鞋底打皇子,朱元璋让宋濂如何教育皇子,李善长请朱元璋封皇子为王

    一、皇帝施教皇帝既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同时作为皇族这个特殊群体最大的宗主,为了确保统治阶层的地位以及皇子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所以非常重视其子弟的教育,考虑到皇子年纪尚轻,于是皇帝经常设法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导。首先,皇帝利用机会对宗室子弟召集起来进行教育与询问,皇帝以物为例,以史为鉴,教育后代保持简朴的家风

  • 从设厂施粥,来看明朝的灾年救济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武德九年十二月施粥,施粥铺靠什么赚钱,古代施粥是白粥吗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灾年施粥的传统,明朝政府在延续这种传统的基础上,从嘉靖年间开始,制定了完备的制度。据《明史》记载:“赈粥之法,自世宗始。”落实到实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需要进行选址进行建厂,对于地址的选择一般遵循几个原则。第一,一定要建在灾民集中的地方,因为这样可以防止他们多跑路。第二,要各

  • 蓝玉究竟干了什么?朱元璋为何要把他生生活剥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蓝玉为什么不反朱元璋,陈宝国版朱元璋杀蓝玉,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会杀蓝玉吗

    (蓝玉画像图)一、蓝玉的成名史明朝建立之前,年轻的蓝玉战功不是太突出,被很多优秀的大臣掩盖了其光芒。随着后期征伐北元、平定西南等战役的接连胜利,让蓝玉在朱元璋面前声名显赫,逐渐成为明朝最耀眼的大将。时值盛年的蓝玉打仗时非常的英勇,领军作战的能力也十分突出,凭借自己的一腔孤勇和过人的作战策略。在战场上

  • 一个明朝青年一天的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朝十六帝顺序列表,明朝败家子,青年生活照片

    不知道大家平常有没有想过古代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平常吃什么,穿什么,平常出行做什么,又有什么习俗。今天笔者这篇文章,就以明朝为例,全文以一个明朝人的视角,来带大家了解一下一个明朝人一天的生活。正文我叫王狗拴,生于嘉靖二年,今年已经二十岁了。我出生于乡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得病

  • “闯王”李自成是如何一步步走上造反之路的?真的是天生反骨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闯王李自成失败原因,甘肃发现闯王李自成墓宝藏,闯王李自成大片免费观看

    当然不是!李自成的造反之路其实是一点一点被逼出来的。毕竟,一般的农民是不会放着安稳日子不过,转而投身战斗的。李自成会造反,正是因为他的日子过得不安稳!李自成是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人,原名鸿基。他小时候家里很穷,而寺庙是穷人们唯一的出路,因为寺庙里的和尚们可以下山化缘。李自成不得不和很多人一样去庙里出家当

  • 秦桧后人考中状元,经过岳飞坟墓时留下两句诗,被后人称赞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桧后人经过岳飞墓时留下两句诗,岳飞的后代和秦桧的后代,岳飞是不是秦桧害死的

    无论是追求贵族还是罪人,在科举的考验面前都是公平的。有些人是罪人的后裔,但他们可以通过考验证明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秦桧的子孙考入状元,路过岳飞墓时,留下了两句诗,受到后人的称赞。一、千古罪人秦桧千百年来,秦桧的罪行得到了中国人的一致认可。现在秦桧是被骂最多的,宋朝的汉奸多,以秦桧为首。因

  • 北宋旱灾频繁,皇上亲自登台祈雨,祈雨之术很独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北宋祈雨文,北宋旱灾记录,北宋皇帝祈雨灵验现象研究

    对于一个新建立的王朝来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是最能稳定民心稳定政局的方法,所以宋太祖在建隆二年、三年亲自登台多次祈雨,展现新的统治者体察民情顺应民心的态度,巩固其统治,真宗时道教的发展到达了一个高峰,北宋统治集团是采用用什么方法祈雨呢?一、景德祈雨法景德三年五月旱,又以《画龙祈雨法》付有司刊行。其

  • 宋代科举新变化,国家治理更加制度化,展现官吏特权下的智慧风范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代科举制度的影响,宋朝科举制度化,行卷是不是宋代科举制度

    即使隋唐出现了科举制度,但是由于这个制度是刚刚诞生的,所以并不是十分完善,另外还有着许多漏洞,也没有做到真正的公平,贵族依旧能够享有很大的特权。所以在宋代的时候,科举制度才真正的得到发展和走向成熟,其成熟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对于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因此有专家和学者将宋代看做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