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代十国时期,中书舍人的政治参与情况

五代十国时期,中书舍人的政治参与情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327 更新时间:2024/1/2 6:56:10

后梁建立以后,中央官职基本沿袭唐制,因此,中书舍人在后梁朝也并没有参议表章以及判事的权力。至后唐,虽然末帝曾颁布《饬中书舍人诏》,强调中书舍人在实际行政中的独立性,但中书舍人的封驳权仍然没有恢复。

后晋、后汉、后周三朝,也未见中书舍人封驳奏议的记载。就总体而言,五代时期,中书舍人没有参议表章权,但是,并不能认为五代时期中书舍人完全独立于五代的政治之外。

这一时期,中书舍人主要通过参议进奏的方式参与政治,表明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以及目前政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当时的职官制度、用人制度、农业、币制、藩镇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十国时期的中书舍人在政治中也没有封驳权,其参与政治的主要方式是进奏和劝谏。此外南唐朝,中书舍人也曾参与党争,南唐时期宋党与孙党的大部分党羽,都曾担任中书舍人一职。

中书舍人参与党争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同一党羽的中书舍人互相提携,对立两党之间的中书舍人互相倾轧,皇帝还以中书舍人为排斥、打压党羽的媒介,通过中书舍人来保证自己的权力不被党争中的权臣侵夺。

一、中书舍人与五代政治

1.后梁

后梁时期,梁太祖朱温受禅之前,军谋大政,都委任给敬翔,受禅之后,对敬翔更为器重。因此,后梁太祖朝,庶务大都由敬翔负责,中书舍人参与疏奏的情况很少。

至末帝时期,始有中书舍人奏疏,参与政治的情况。龙德元年,中书舍人马缟奏请修改基层组织的名称,梁末帝对马缟的奏请持肯定态度,并按照其奏请修改郡县名。由此可以看出,后梁时期中书舍人并非“只知撰制,不知机务”。

2.后唐

后唐时期,中书舍人奏疏较为频繁,在政治活动中较为活跃。其中,以程逊为最。程逊在担任中书舍人期间,上言“民间机织多有假伪,虚费丝缕,不堪为衣,请下禁止,庶归朴素。”

之后,程逊又与学士和凝、张砺等上十三事。凡官员黜陟、内外考课、地方监察、边镇安全、屯田括田、民籍户口以及铸钱等方面均有涉及。卢詹在任中书舍人时,曾于天成三年上言建议在正殿接见外国朝贡的使者,他认为在正殿接见外国朝贡使者,可以彰显本朝的文明风物。

后唐时期中书舍人上言陈事者不胜枚举。此外,后唐时期,末帝曾发布诏敕加强中书舍人行使职权的独立性。《五代会要·杂录》载:后唐清泰二年十一月敕:“中书舍人所撰诰词,当以其人扬历功效,分明训奖,以代王言。”

3.后晋

后晋时期较为上疏活跃的中书舍人有王易简、李详、陶谷以及窦贞固。王易简建议晋高祖在政权初定之后,认为“以严刑峻法,则三军益叛,急征暴敛,则百姓愈逃”,规劝晋高祖应当循序渐进地治理国家,不宜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晋高祖评价王易简“手演王言,心资帝业”,采纳其建议,并将王易简所进的《渐治论》收入史馆。陶谷在任中书舍人时,“尝请教习乐工、停二舞郎,及禁民伐桑枣为薪,并从其请。”

窦贞固为中书舍人,天福三年奏曰:臣伏睹先降御札,……臣今欲请降敕命,指挥文武百寮,每一司之内,共集议商榷一士奏荐;述其人有某能某解,堪为某官某职,便请朝廷据奏荐任用。若能符荐,果为当才,即请量加奖赏;或有乖共举,兼涉徇私,亦请量加殿罚。

窦贞固上言建议通过官员举荐的方式,网罗人才。晋高祖采纳其建议,晋高祖在回复窦贞固的奏疏中提到,窦贞固虽然为中书舍人,职在禁庭,但是仍然心系朝政,从这一点来看,晋高祖对于中书舍人上疏的情况感到欣慰,鼓励中书舍人积极参与朝政。

又有李详为中书舍人时,在奏疏中提及的裁汰冗员、严格章服授赐标准等问题,宰相对其评价道“爰具上章,乃是大纲,且非小善。既叶圣人之教,可嘉君子之言,往赐施行。”时宰相认为李详提出的问题并非无关痛痒,而是在当时可为“大纲”,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按照李详奏疏付诸实施。

由以上计策材料可以看出,后晋时期,无论宰相还是皇帝,对于中书舍人上疏的奏议都非常认可,并且给予其很高的评价,鼓励中书舍人积极上疏言事,鞭策时政。

4.后汉、后周

后汉后周两朝,中书舍人上疏进奏的共两员。后汉刘涛为中书舍人,乾祐二年上言建议,在上贡之时,不应以同一标准要求各个方针。方镇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因此上贡的物品应按照其物产视情况而定。

又窦俨为中书舍人,显德四年曾上疏言事,凡数千言,内容涉及官制、农业、刑法、兵制、礼仪、宗庙、乐舞等诸多方面,周世宗“览而善之”。

二、中书舍人与十国政治

1.中书舍人进奏劝谏

五代,中书舍人通过上述进奏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对于当时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许多合理见解,如王易简的《渐治论》,程逊等人上疏治国十三事等。

而在南方的十国,翰林学士等顾问迅速膨胀。此外,十国还设立了名目诸多的学士,这些学士都是以文臣来充任,以备皇帝随时顾问,是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因此,十国政权中书舍人的权力为其侵夺,中书舍人通过上疏参与政治的情况较少,参政的手段相对五代的上疏言事之外,也有劝谏的例子。

十国时期通过上疏、劝谏参与政治的中书舍人有韩熙载潘佑以及乔匡舜等人。潘佑为南唐后主朝中书舍人,时南唐党争激烈,后主任用奸佞,潘佑屡次劝谏,后主不纳。

潘佑无奈,在《上后主疏》中更是说道“臣终不能与奸臣杂处,事亡国之主,陛下必以臣为罪,则请赐诛戮,以谢中外,”后潘佑自刎,母及妻子徙虔州。

又有同朝韩熙载,在任中书舍人期间,曾上疏整顿币制,《唐故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昌黎韩公墓志铭》载:“俄而拜中书舍人,从时望也。公虽才识优赡,而质性疎散,凡在位者,道复不同,御史深居移病,罕与朝谒。时兵兴之后,国用不充,公援古酌今,请以钱为币,时献计者甚众,玄宗独以公议为长,即拜户部侍郎,充钱币使。”

除进奏上疏之外,十国时期的中书舍人还通过劝谏的方式参与政治。保大十四年,后周将领李谷率兵在上窑大败唐师,不久,周主率师南下,南唐将领刘彦军率军抵抗周师,战败,元宗遂欲亲御周师,“中书舍人乔匡舜极谏,贬匡舜临州。”虽然乔匡舜因为劝谏被贬,但是元宗却听从了乔匡舜的建议,于是“亲行之议亦寝。

2.中书舍人与党争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是党争最为突出的一朝。南唐的党争是以宋齐丘为首的冯延己、查文徽、陈觉等宋党与以孙晟为首的江文蔚、韩熙载、常梦锡等的孙党之间的斗争。

党争中的多数人都曾任中书舍人,在此期间,同一党的中书舍人互相举荐。如陈觉,初为宋齐丘门下客,“齐丘荐为楚王景迁教授,累官兵部侍郎、宣徽使”。潘佑受中书舍人陈乔、户部侍郎韩熙载推荐,释褐校书正字,官至至中书舍人。

对立的宋党与孙党之间的中书舍人则互相倾轧。徐锴在元宗朝已经担任虞部员外郎,后主李煜继位后,迁屯田郎中,知制诰。按照惯例,应当迁为中书舍人。时游简言为相,压制徐锴,久不以徐锴为中书舍人。

又潘佑任中书舍人时,南唐日渐衰落,用事者充位无所为,潘佑“愤切上疏,极论时政,历诋大臣、将相。词甚激讦,”后有在《上后主疏》中词既过切,“张洎从而排之,后主怒,……并使收佑,佑闻命自刎。”

潘佑与张洎在任中书舍人之前“素亲厚”,两人由于党争的关系,在任中书舍人之后逐渐对立,最后张洎以潘佑的奏疏中言辞不当为由,陷害潘佑。

宋人所著作《江南余载》中也评价道:“张洎、潘祐俱为忘形之交,其后俱为中书舍人,乃相持。祐之死也,洎盖有力。”由此可见,南唐朝,由于党争的原因,分属于不同党派的中书舍人之间的倾轧非常严重。此外,皇帝也利用中书舍人压制党人,保证皇权。

三、总结

中书舍人是中书省重要的职官,自魏晋至明清,都在行政中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唐宋时期,随着三省制的确立和演变,中书舍人相关的制度也不断成熟。因此,中书舍人一直以来都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了解到,自晚唐中书舍人的参议表章权被废停之后,五代十国时期,中书舍人的这一职权始终没有恢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五代十国时期的中书舍人完全独立于政治之外。

这一时期的中书舍人通过进奏上疏和劝谏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五代十国时期的中书舍人,并非唐末以来的“只知撰书,不知机务”,而是与政治息息相关,仅是参与政治的方式有所改变。

更多文章

  • 匈奴已灭,突厥兴起,强敌环伺,看大唐如何机智地对抗周围强敌!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匈奴和突厥谁更厉害,金灿荣谈匈奴和突厥,突厥和匈奴以前在哪里

    汉唐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汉朝有文景之治,开创了一代强汉,才有汉武帝时期的北击匈奴并取得彻底的胜利;而唐朝有贞观与开元盛世,奠定了盛唐的千秋美名。大唐之盛,从流传千古的唐诗中就可见一斑,盛唐的诗人,意气风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们不拘泥于世俗,总能超然物外,写出这样的旷世佳句,盛唐

  • 武则天,立“无字碑”,到底是为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就是这么一个女人,她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奇迹,在这些奇迹中,她最大的成就就是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县(现成山西文水县东),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按理说这样一位有巨大成就的女皇帝,能够标榜自己

  • 此人文比李白苏轼,武不下项羽和关羽,爱国情怀历史第一;他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关羽项羽的资料,苏轼和李白巅峰对决,苏轼写项羽的词

    如果放在今天,军旅作家都算是文武兼备的人才,当在古代,军中的将士大多只是识字而已,真正吟诗作赋,就寥寥无几了,甚至是没有。就连唐朝大诗人李白也只不过是备着一把剑,常常在诗中幻想;去国还乡,仗剑天涯。但始终未能入行伍,战边关、马革裹尸还。宋代大词人苏轼苏东坡,最多的时候也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身上

  • 朱棣与李世民篡位称帝,为何朱棣在朱元璋死后,是怕朱元璋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棣大哥死了朱棣痛哭,朱棣篡位的时候朱元璋还在不在,朱棣为什么要等朱元璋死后再起兵

    相信大家最近都在关注最新历史大剧《江山纪》的动态,并且为其炫酷的画面以及逼真的服饰道具所震撼。明成祖朱棣与唐太宗李世民都是篡位称帝的,但是为何李世民在李渊生前就行篡位之举,而朱棣要等到朱元璋死后才行动?他们的篡位之举显然不是当机立断的,而是蓄谋已久的军事行动。朱棣在朱元璋死后篡位,是朱棣怕朱元璋还是

  • 地图上的硝烟:唐王朝平定高丽之战,一统东北地区,意义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高丽,江平高丽结局,高丽光宗王昭历史原型

    很快,三年之后,也就是高宗乾封元年,机会来了,唐王朝遂开始了对高丽的第五次战争。乾封元年(666年),这时候的高丽王朝再次发生了内乱。首先是高丽的实际掌权者盖苏文病逝,紧接着,盖苏文的病逝引发了朝中积累已久的矛盾,在他生前,他的几个儿子就相互不和;他死后,由于缺乏掣肘,终于,矛盾爆发了!盖苏文死后,

  • 你知道武则天为何会禁止皇宫中养猫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武则天为什么不允许宫中养猫,唐武则天时的皇宫是怎样的,武则天的皇宫要门票吗

    武则天在当皇后期间,曾经她下过这样一个命令,禁止后宫中任何人养猫。那么为什么她会下这样一个命令呢?原来在武则天权利日益强大的时候,意味着与她争宠的后妃的命运就可以想象了,在王皇后和萧妃被废以后,武则天将她们囚禁在后宫的一所密室之中。密室四面高墙,没有门窗,只有一扇用来传递食物的小门上开了一个小孔,门

  • 唐中宗李显一生两当太子两当皇帝,被3个女人玩死的最窝囊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睿宗李显简介,历史上的悲惨皇帝李显,唐中宗李显死因之谜

    一、被母亲废黜唐中宗李显生于显庆元年(656)十一月,次年封为周王,授洛州牧。这种官职对幼小的皇子来说,均为遥领,并不莅职。仪凤二年(677)改封英王,改名李哲。章怀太子李贤被废,遂立其为太子。高宗死后,即皇帝位于洛阳,史称唐中宗。嗣圣元年(684)正月,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同时将韦后父亲韦玄贞自普

  • 李白少年游侠,救一人从而挽救了大唐,这件事是否可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白游侠,大唐第一游侠,李白的事迹分析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以侠士著称,“十五好剑术”也是对他自己的描写。试想这样一位少年英侠,散尽千金,只为一时意气,他的胸怀是何等坦荡。李白少年之时,以行侠仗义著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据史书记载,他曾经救过一人,而这个人后来在安史之乱中挺身而出,拨乱反正,挽救大唐于危难之中,他就是汾阳王郭

  • 唐太宗自谦:以一当十,无他,唯甲坚兵利耳,唐朝军备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兵精将勇,数次西征,尊称“天可汗”自贞观三年唐朝统一全国开始,李世民的大唐军队就开始了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征服。首先是在贞观四年,李世民命后来云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名将李靖出师塞北,挑战东突厥在东亚地区的霸主地位。在李靖的英明指挥下,加上刚经过国内战争洗礼的士兵。大唐军队不费吹灰之力便荡平东突厥。李

  • 杨广一意孤行“东征高句丽”,成为压垮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杨广为何东征高句丽,为何杨广三次东征都失败了,隋唐演义杨广东征

    “今日不取,后世必为子孙患”于是在公元599年,隋文帝派兵30万攻伐高句丽。但是部队在行军途中爆发瘟疫,又加上海上大军又遭遇风暴,受到一些损失。而高句丽方面看到大隋气势汹汹,不禁有些惶恐,高句丽还是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足与中原王朝抗衡,便派使者罢兵言和。杨广即位后,他对外进行一系列军事征服活动都以胜利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