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哪个诸侯国崇尚孔孟之道?不是鲁国,不是宋国,而是此国

战国时期哪个诸侯国崇尚孔孟之道?不是鲁国,不是宋国,而是此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488 更新时间:2024/1/20 6:49:29

战国风起云涌,法家学派成为乱世中各诸侯国救亡图存的砝码,而提倡仁义道德、克己复礼的儒家思想在战国时代几乎没有市场,孔孟之道难以在乱世中被诸侯国采纳。

然而,正是在这不讲仁义道德的年代,却有一个国家大力推崇孔孟之道,全国上下充满了安逸和太平。这是哪个诸侯国呢?

[var1]

孔孟之道的兴起——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

每一种伟大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时代的背景,孔孟之道的产生,同样因当时的时代。不同于法家思想符合当时时代的需要,儒家思想是对现实的“批判”,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史记·孔子世家》

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作为周公封地的鲁国是最为“矜持”的诸侯国,鲁国也成为少有的守礼大国。

[var1]

周公是鲁国人的骄傲,也许正是这一点原因,守礼成为鲁国人的操守。鲁国的臣民也深受影响,鲁国成长起来的孔子、孟子,创建和发展了倡导“仁义礼制”的儒家思想。

《史记·鲁周公世家》:“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鲁国人对过去礼制的怀念,和礼崩乐坏背景下通过兼并壮大起来的诸侯国形成鲜明对比,时常被这些“礼崩乐坏”的诸侯国压制,尤其是卧榻之侧的齐国威胁,鲁国人也最想恢复到礼制的时代,回归尊贵的大国身份。

然而新生势力的壮大,旧有势力的衰落,重回周礼的时代已经不可能,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也成为不能实现的幻想。

[var1]

法家治世的时代——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

相比于儒家思想的仁义礼制,经世致用、变法图强的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先后被各诸侯国认同。

如果说春秋时期还有尊王攘夷的大旗,齐桓公楚庄王时期为了仁义和礼制也有过伐而不占、主动归还小国土地的例子;

那么战国时代就不再有这种可能,战国时代的各诸侯国彻底撕下仁义的外衣,大肆鲸吞蚕食小国土地,不再需要理由。

战国时期,就是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各诸侯国上演着残酷的森林法则,法家的变法图强,成为各诸侯国生存和发展的手段。

[var1]

孔子的故乡——重礼的鲁国逐渐消沉

在战国弱肉强食的时代,孔孟之道还有市场吗?哪个国家最推崇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鲁国。

毕竟,儒家思想的两大奠基人———孔子和孟子,都是在鲁国成长起来的,作为周公后裔的鲁国,也的确最拥护周礼。

高士奇: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

时代变了,维护周王朝统治数百年的周礼,已经不再适合当时的时代,礼崩乐坏的诸侯国因不同程度的改革先后强大起来,恪守周礼的鲁国却因不符合时代潮流逐渐落伍。

[var1]

《礼记·明堂位》:“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

曾经的大国地位,在时代潮流面前,步履蹒跚,不断遭到强大起来的诸侯国的攻打,鲁国实力也越来越弱。

在战国生死存亡之际,鲁国也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礼制和各方面制度,废除不再适用的井田制,孔孟儒家思想发源地鲁国,也不能大力推崇孔孟的复礼主张。

[var1]

高举仁义大旗的宋襄公——终成世人的笑柄

除了鲁国,还会是哪个诸侯国会推崇孔孟之道?最著名的莫过于宋襄公了,那位雄心勃勃,却高举仁义大旗,半渡不击结果大败,被后世嘲笑两千多年的君王。

相比于孔孟儒家思想发源地鲁国,宋襄公更加推崇儒家思想,也是仁义礼制的忠实实践者,不惜以一国,来践行仁义的执念。

仁义1:齐桓公死后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取而代之,发起会盟。为了彰显仁义,宋襄公不听目夷意见不带一兵一卒,结果,来回奔走发起会盟的宋襄公,被“不讲仁义”的楚国“执牛耳”,宋襄公自己也沦为楚国俘虏,被各个诸侯国嘲笑;

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於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

[var1]

仁义2:为了报会盟之耻,宋国攻打楚国盟友郑国,楚国出兵救郑,宋国回军迎战楚国,双方在泓水展开大战。宋军先于楚军到达泓水,楚军渡河,公子目夷说:“可以趁着楚军正在渡河,半渡而击。”宋襄公却认为半渡而击非君子所为,执意要等楚军全部过河后再战;楚军刚过河还没有列阵完毕,目夷说:“趁楚军立足未稳,发起进攻。”宋襄公仍然以仁义之师的名义阻止:“等楚军列好阵。”等楚军列阵完毕,宋襄公率军出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落荒而逃。

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

宋军在泓水之战中大败,都埋怨宋襄公不听目夷的,宋襄公却说:“一个有仁义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人和头发花白的人。古人作战,并不依靠关塞险阻取胜,宋国就是灭亡了,我也不忍心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

[var1]

子鱼说:“打仗是以胜利为目的,还讲什么君子之道,真的按照你所说的做,就去当奴隶算了,何必还打仗呢?”

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於阸,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宋襄公这种“仁义”,成为后世笑柄,宋襄公推崇的仁义,没有让他威震诸侯,却是丧师辱国,被后人耻笑,主要是宋襄公时代,早已经礼崩乐坏,宋襄公所倡导的仁义,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潮流,焉有不败之理?

[var1]

中山国推行孔孟之道的背景和原因

如果说鲁国和宋国相对比较注重“仁义”和“礼制”,那么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却是真正的大力推崇儒家思想的孔孟之道。

“中山专行仁义,贵儒学”。

一个外族(白狄)建立的中山国,为什么大力推崇儒家思想?甚至比发源于中原的鲁国、宋国更加尊崇儒家思想?其实,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var1]

其一,当时,中原的华夏文明比周边文明更加先进,中原诸侯国也比较轻视他们,这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北狄,西戎,南蛮,东夷),而且和这些民族接壤的秦和楚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轻视。白狄建立的中山国,更是深入华夏文明腹地,处在华夏文明的包围中。中山国从魏国手中复国后,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和华夏文明的先进性,主动向中原各诸侯国学习,以求得他们的认同。这种心理,让他们比中原各诸侯国更加注重华夏文明,中山国大开学习风气之门。一时间,在中原各诸侯国产生的百家学说,争相拥进中山国,以求宣扬自己学派,寻找展现宏图伟志的机会,中山国也成为列国中思想最活跃的诸侯国之一,其中被中原诸侯不看好的儒家思想,在中山国找到了肥沃的土壤。

《史记》:“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富贵,入后宫,遍诸侯。”

[var1]

其二,中山大军伐燕归来后,中山国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这个太行山麓的千乘之国,让诸侯们刮目相看,中山国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第八雄,和万乘之国并驾齐驱。中山王舋志得意满,开始了纵情声色的享受。相对而言,改革图强的法家思想更加“清苦”,太平盛世的儒家思想更符合中山王舋现在的需要。于是,儒家思想得到中山国的大力推崇,到处找不到市场的孔孟之道,终于在中山国找到了买家。

外来户求认同的心里,加上政治上军事上的成功,国力的迅速上升,中山国积极学习中原的各种文化,儒家思想也得到中山人的崇尚。

[var1]

重文轻武的思想,最终毁灭正在崛起的中山国

中山军队伐燕归来,中山王舋志得意满。借着子之之乱成功大败燕国的中山王舋,欣喜之余,害怕子之之乱在中山国发生,开始有意冷落军功卓著的武将,重用文人,重文轻武的风气,充满中山国的上上下下。

在这种情况下,儒家思想正好符合中山王舋的内心想法,儒家思想在中山国得到推崇。平山出土的铜器铭文中,大谈天命、忠、孝、仁、义、礼、信等,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色彩。

[var1]

“中山专行仁义,贵儒学”,接受了儒家文化,中山国君尊贤重士,在重大政治活动中发挥士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战国时期的大环境,是你追我赶、变法图强的时代,当齐威王纳谏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时,本来有骑射优势的中山国,却在四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摒弃了尚武的风气,武将们也被中山王冷落。

中山王仰仗着伐燕的胜利,自以为国力强盛,不再关心周边的形势,中山国君醉心于儒、道、墨学说,把儒家思想奉为治国之术。

“贵儒学贱壮士”的政策,导致“战士怠于行阵”、“农夫惰于田”,中山国很快出现“兵弱于敌,国贫于内”的局面。

[var1]

赵武灵王打算除掉心腹之患中山国,胡服骑射,亲自到赵国和中山国的边境探查,寻找攻取中山国的最佳途径。

为了更加了解中山国国情,赵武灵王派遣大臣李疵到中山国探查情况。来到中山的李疵,发现现实中的中山并不是原来想象中的彪悍尚武,整个中山国充满着十足的文气,商业繁荣。

在中山国都,李疵还看到有不少的书馆,在别的诸侯国很少见的儒家、道家、墨家学者,在这里却时常可见。

[var1]

李疵回到赵国后,向赵武灵王报告了他在中山国看到的情况,说中山国并没有印象中的尚武好战,中山国君喜欢儒者,经常去穷闾隘巷拜访那些儒家学者,和他们探讨儒家思想,把他们请出来,并给他们高官厚禄。李疵和赵武灵王的这段对话,著名史籍《韩非子》有详细记录。

当赵武灵王听完李疵汇报后,说:“这说明中山国君是个很贤明的君主啊,怎么可以去攻打呢?”

李疵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中山国习武当兵的都没什么出路,国君不喜欢尚武之人,中山老百姓也都不好战了,争相学习儒墨,以求得到国君重用。尊道崇儒,让士兵不再卖力,商业繁荣,农夫无心耕田,中山国富而不强。”

赵武灵王听到李疵的分析后,很是高兴,下定决心攻取中山国。

一边是完成胡服骑射、战力大增,一边是中山国重文轻武、战力衰减,中山国遭到赵国军队的两面夹击。

[var1]

赵军先是从北部攻取中山国的丹丘、华阳(可参考下图),随后,赵武灵王亲率的南路大军一路北进,攻克中山国的鄗、石邑、封龙、东垣四个重镇,中山国国都灵寿暴露在赵武灵王强大的骑兵面前。

面对赵武灵王的一次次强大攻势,中山国只能一步步退让,五割国土于赵,经过先后八年不断打击,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亲率大军,对中山国发起最后的攻击,中山人英勇抵抗,却挡不住赵武灵王的大军。中山国,这个一度与战国七雄并驾齐驱的国家,最终被灭。

中山人吾丘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吕氏春秋》)。

重文轻武,崇儒尚道,让一度强大起来的中山走向灭亡,再也没有机会重新复国,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

[var1]

不合时宜的孔孟之道,不是战国时代的主旋律

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儒墨道思想只是为拯救当时生灵涂炭社会苦难所开的乱世药方,并不能成为富国强兵的方略。

鲁国重礼制,结果渐渐落伍于社会发展的潮流;宋襄公高举仁义大旗,结果被贻笑千年;中山国把儒家思想奉为治国之策,最终导致武备不举,迅速亡国。

儒家思想的孔孟之道,在大一统的年代,不失为一种太平国策,有利于臣民的臣服和国家的统治,但是在战乱纷飞的年代,却是不合时宜的思想。

[var1]

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史记》

战争频繁的战国时代,孔孟之道终究不是主旋律,儒家思想的良好药方,难以医治兼并战争所带来的创伤。

以后两千多年成功延续的封建王朝也是,在建立过程中,都会重视法家思想的赏罚分明,建国之初需要休养生息,道家无为而治占据上风,恢复国力后,儒家的忠君爱国,修得武艺与才华、卖身帝王家,成为主要的统治思想。

大一统王朝中,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主旋律,影响着后世两千多年,直到今天。

[var1]

大家觉得呢?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史上风云,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史记》,

《礼记》,

《吕氏春秋》,

《左传》,

《论语》,

《公羊传》。

本文由史上风云100%原创,部分配图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秦始皇的心腹为何全是“蒙”姓?本不是秦人,三代人铸就秦国忠魂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与王家出身秦国本土不同,蒙家第一代人物蒙骜是齐国人,要说蒙骜一个齐人为何非要跑到秦国为秦王效力,理由很简单,秦国兼容并包,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只要有才能,它就敢重用,这也是秦国之所以强大的根由所在。而蒙家的构成也很简单,主要是蒙骜、蒙武以及蒙毅、蒙恬兄弟三代人,其中只有蒙毅是文臣,别小

  • 长平之战,秦国已经消灭了赵国主力,为何却在40年后才灭掉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那么强,长平之战赵国秦国兵力,长平之战秦国赵国各自兵力多少

    [var1]但有趣的是,当时赵国虽然国力大损,但秦国却并没能一举攻下赵国。在损失了全国的精锐之后,赵国依然坚持了三十多年,才最终被秦国灭掉。面对一个军事力量近乎全部损失殆尽的赵国,秦国为何没能一鼓作气,直接平定赵国呢?实际上,真实的原因在于,长平之战后,秦国内部也出了一些问题。正是秦国内部的矛盾,给

  • 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并无秦国,那秦国从何而来,又是怎样壮大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国分封的侯君,秦国武王,武王分封陈国的原因

    自周天子势弱以来的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局面,彻底被秦国结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就此出现。不过在此之前的,恐怕谁都不会想到,结束这样一个乱世的竟是被中原各国看不起的“蛮夷之国”。[var1]为何这样说?因为秦国的先祖并不“高贵”,当初周武王分封各诸侯国时,并不包括秦国。那么问题来了,秦国是从何时出

  • 魏武卒到底有多牛?为什么到了战国后期,魏国反倒无法组建魏武卒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魏武卒,齐之技击不如魏之武卒,秦灭魏的时候魏国有多少兵力

    [var1]巅峰时期的魏武卒,就是这么猛。至于说后来魏国为什么不能重建魏武卒,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到了战国中期的时候,魏国不管是从人力还是物力方面,都不足以再培养魏武卒这种精锐军队了。有关魏武卒的事情,我们还得从当年三家分晋之后开始说起。公元前403年,随着韩赵魏三家被封为诸侯,昔日强大的晋国,彻

  • 曾经在春秋时代称霸一时的越国,进入战国时期后为何销声匿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国时期越国去哪了,穿越到战国越国的小说,战国时期的吴国和越国在哪

    [var1]越国在整个春秋时代,其实一直都比较强大。就连齐桓公在位的时候,都需要对越国小心防备,生怕越国哪天会打过来。到了春秋晚期的时候,晋国为了对付楚国,于是扶持楚国身后的吴国。而楚国为了牵制吴国,则开始支持吴国背后的越国。就这样,吴越两国经过迅速发展之后,开始进入了吴越争霸的阶段。第一回合,吴国

  • 一口气看懂楚国历史!战国七雄中楚国面积最大,为何最终败给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楚国太子打死秦国大夫,秦国和楚国谁厉害,楚国伐秦陈轸谈楚国粮食

    [var1]相反历史上真实的楚国,其实是一个有着八百年历史的超长政权。他的历史,几乎比周朝还要长。楚国的历史,最早得从商朝的时候说起。话说在商朝的时候,在今天的长江流域,生活着很多原始部族。这些部落崇拜火,以凤凰作为图腾。按照史书记载,这些先民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颛顼的后人。因为当初中原文明的核心,

  • 战国中期秦国要称帝,为何非得拉着齐国一起?齐国有资格称帝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var1]而且,按照当时秦国的政策,秦国其实是想拉拢齐国,一起瓜分整个中原,彻底平分天下。只不过后来齐国仔细一盘算,觉得称帝能够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并不大,所以很快就取消了所谓的‘帝号’,不再称帝了。想要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简单来回顾一下,齐秦两国称帝之前的战国历史。看过这段历史之后,我们就能明

  • 历史上最厉害的不是秦国军队,而是名不见传的狼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国最厉害的军队,秦国军队超清壁纸,广西狼军有多厉害

    [var1][var1]狼兵是起源于明朝中期,是当时壮族土司组建的地方武装。又叫"俍兵"。但其通常与湘西土家族的土兵合谓狼土兵。狼兵制度肇始于明代,是明代军制的重要组成环节。狼兵,专指广西出身之战斗人员,此类人不隶军籍,彪悍武勇,于明代"剿贼"、"御倭"多有使用,且战绩不俗。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束手段

  • 孔子责备学生课堂上睡觉说出“朽木不可雕也”的朽木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朽木粪土是孔子讲给谁的,孔子说的朽木,孔子责备弟子白天睡觉原文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被后世人称之谓孔圣人。孔子这一辈子共收3000弟子,其中大部分都名留青史。孔子过世后,弟子们把孔子的教学精华整理成《论语》一书。细读《论语》一书,我们会发现孔老夫子是一个知识渊博、平易近人的长者,又是一个谦虚谨慎、有远大抱负的智者,也是一个有血有肉、风

  • 秦国为何会攻灭六国?贤君强臣是保障,且看这3对君臣的强秦之举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国从哪一年开始碾压六国的,秦国灭六国为什么合纵攻秦,秦国能统一六国谁的功劳最大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柳宗元《封建论》秦国,地处华夏西北边陲,起初只是一个极其不入流小诸侯。但就是这么一个被山东诸侯称之为“蛮夷”的诸侯,最后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