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王朝:大家都贪,你凭什么清廉!王亶望将贪腐玩到了最高境界

乾隆王朝:大家都贪,你凭什么清廉!王亶望将贪腐玩到了最高境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498 更新时间:2024/2/5 10:57:14

亶望,历史上确有其人,乃系乾隆朝极具代表性的贪官。虽然只是“举人”出身,但王亶望深谙封建官场的为官之道,惯用“用钱开路、行贿送礼、巴结上司”的升官办法。短短数年,王亶望从买来的“知县”起步,身历“知府”、“布政使”并最终由“甘肃巡抚”调任“浙江巡抚”。

乾隆四十二年,乾隆朝真正的朝廷大佬——阿桂亲自出手,王亶望落得斩首下场!

和历史上的王亶望一样,剧中的王亶望也绝非善类,他之所以在这个敏感时刻召集这场茶话会,是有着深层目的的,既必要又必须!

“茶话会”开始,王大人需要铺设一下谈话环境,掩盖一下自己的真正目的:

在座的各位大人,我们同朝为官就是兄弟,也是缘分。各位跟着我王某人在西北当差也好多年了,这常言说“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这说的不是咱们甘肃!我们这些人哪,跟富庶之乡的官员都是没法比,天地之别。我们甘肃穷啊,除了要养活千万百姓之外,还要不遗余力地为地方办好事办实事。各位大人的清贫,我王某心中有数!

身为“甘肃巡抚”,王亶望不光要为一省百姓谋福利,通省官员的福祉也需要其特别关注。如今,这帮跟着王亶望任职西北数年的官员,非但没有落得“十万雪花银”,反而个个清贫,王亶望心有惭愧也在情理之中。

一句话,王亶望良心发现了,认为官员们受苦了。这就是这场“茶话会”的谈话基础,就是王亶望今天要完成的目的——官员清贫如此,我身为一省抚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需要补偿一下大家了!

只是,像王亶望这类贪官真就会良心发现?

当然不会!

良心,对于一个贪官而言,尤其是一个高级别贪官而言,太奢侈!

那么,王亶望为何会想到弥补一下大家呢?

铺设好谈话环境以后,王亶望开始寻找在座官员的“清贫典型”,用以表现自己对手下官员的时刻注意和真挚关怀,更用以戳中在座官员的软肋:

闵鹤元闵大人、孟衍泗孟大人,他们二位雇不起轿夫,改骑骡子了,辛苦你们了!张掖县的陶士麟陶大人,陶大人的老父过世,也只能薄棺浅葬、草草掩埋,想来都让人心寒哪!

好了,王亶望的目的出现了!

两位雇不起轿夫的官员,一位薄棺浅葬老父的官员,有着较为明显的共同点——清贫;而导致清贫出现的原因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清廉。

再根据后面剧情的介绍,这些官员均为“知州”、“同知”和“知县”等基层州县官员。

结合两方面的信息,我们就能理解这些官员被集中起来开会的原因了!

这些官员之所以不贪,有着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身清廉,不想贪;二是级别太低,没资格贪;更重要的是,王亶望冒赈敛财以后,这些基层官员也没资格分赃。可不管什么原因,这些清贫的官员都可能成为和珅来到甘肃查案的突破口。

人家不贪不占没分赃,凭什么替你隐瞒罪过!为了掩盖自己冒赈贪腐的事实,王亶望才会将这些“异类”官员召集起来,一次性喂饱,以达到封口的目的!

明白了王亶望的目的,我们再来看其随后的谈话,就能体会出不一样的味道:

列位大人都很清贫,各家有各家的苦啊,王某人都知道!是我对不起大家,今天借这清酒一杯,就算我王某给诸位赔罪了!

先找三位具有代表性的清贫官员,引起在场官员的共鸣;再将这种清贫出现的原因揽到自己身上,就能迅速赢得官员们的拥护和支持。这叫“见你渴,递上水;见你穷,递上钱”,此时的王亶望最需要的就是一个能够将银子送出去的理由。

现在,理由有了,你们穷,而且这个穷还是我这个巡抚的责任。如此,我再给你们点钱,还有病吗?

既然没毛病了,王亶望开始分钱:

民以食为天,这是终古不变的道理。当官的也是人,也要吃饭,马上就要到端阳了,为了让大家能够过一个稍稍宽裕一点的端午节,本抚决定将藩库提留的九十万两银子作为冰炭之资,发给大家!

这里,我们需要解释一下两个名词:提留和冰炭银。

“提留”——地方官府能够自主支配的赋税收入;“冰炭银”——夏天需要冰块降温、冬天需要炭火取暖,“冰炭银”就是用来购买冰块和炭火的银两。当然,这只是明清时期官员用以掩盖“收贿受贿”事实的“美其名曰”。

给的钱是地方官府能够自由支配的“提留款”,给钱的名目是无伤大雅的“冰炭银”;再加上王亶望之前的铺垫,面对这些白花花的银子,谁还会拒绝,谁还舍得拒绝!

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就到了激动人心的分钱时刻。之前我们曾说过,等级制度乃系封建皇权社会的基本制度,巡抚衙门给基层官员分钱更需要“等级制度”保驾护航。

按照级别高低,巡抚衙门的书办开始宣布分钱明细,可这位书办的开场白却值得我们格外注意:

各位大人,我是代上宪宣读官册,就不避名讳了!

细节啊,同志们!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遇到各方面都不突出但却能平步青云的佼佼者,其实,这类人最大的本事就是对细节的恐怖处理能力。

这位书办即使不说,在场官员也都知道他是“代上宪宣读官册”;就算官员们没想到这一层,这种分钱的官册宣布也肯定不会得罪人;但人家强调了这一句就能给自己大大加分,就能给在场官员留下深刻印象,等到他到下面办差或者有事求到基层官员,自然会事半功倍。

为什么有些人能左右逢源、上下通吃,总能在领域内混得风生水起?

注意人家的细节处理,注意人家的说话方式,注意人家的谨慎小心!有些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事,做起来容易但坚持下来难;你坚持坚持试试,会有惊喜的!

只是,等到书办宣布“知县陶士麟,冰炭银六千两百两”的时候,陶大人却站了出来:

中丞大人,卑职不能领受啊!列位大人,古人云:天地万物中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万难领受啊大人!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出自苏轼的《赤壁赋》,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这句话为何没能流传下来;或者,流传下来为何没能让上位者牢记于心呢!

范围太大、话题太深,不便深入,我们直接来看王亶望的回应:

好,陶大人有骨气,穷也穷个硬朗!既然不愿领受,我也就不强求了!

像王亶望这种贪官怎能理解陶大人的坚持,但他为何就如此轻易地同意了陶大人的坚持呢?

直接发火,当面争吵,那都是小孩子的基本操作;上位者,尤其是高级别的上位者,永远都是“当面哈哈笑,背后捅刀子”。所以,只要得罪了领导最好别相信他会宽宏大量,如果不能及时挽回就要做好一切冲击准备!

陶士麟的清廉坚持被王亶望看成了“一人向隅,举座不欢”,换句话说就是“大家都贪,你凭什么清廉”!于是,根据王亶望的指示,“甘肃布政使”吴大人专门为陶父修缮了坟茔,并详细交代了修缮款项明细:

汉白玉石料,连同脚夫搬运是三千两;建造凉亭是两千两;刻石刊碑、木工土石是一千二百两;共同是六千二百两,刚好是陶大人应得的冰炭银。陶大人,这银子可是花在你老爹的坟上了,你不会不认账了吧!

众人皆醉的时候,你就算清醒也只是你自己认为的清醒,毫无意义!

星星之火真能燎原?烛光之火真能照亮黑暗?

注意,这是理想,和现实相差很远很远的理想!

(本剧仅对电视剧《乾隆王朝》的剧情解析,并不牵扯真实历史,烦请看官辨识!)

更多文章

  • “母凭子贵”还是“子凭母贵”?清朝皇室母子之间到底谁影响了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代母凭子贵的代表人物,男生对女生说母凭子贵,母凭子贵43集电视剧

    “母凭子贵”还是“子凭母贵”这个问题,是身在其中的皇子和其生母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一心维护皇权统治,保证大清江山万世传承的帝王需要权衡和周旋的。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开始,清朝的历代帝王都对皇子的嫡出身份特别在乎,能够让嫡出的皇子继承皇位到了乾隆朝发展到了顶点,可是这个让清朝皇帝们期待、希望

  • 雍正王朝:关于孙嘉诚,雍正为何没听张廷玉的建议?帝王心术了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孙嘉诚虽然为“清流派”领袖,但却和其他的清流官员大不相同,不做作、无私心,上一个心里装着朝廷、装着百姓的读书人,甚属难得。对于孙嘉诚的“闪亮登场”,雍正皇帝对其予以了极为清晰的评价:“你个六品小吏,你懂什么?先是和本部堂官厮打,现在居然敢顶撞总理王大臣,非礼犯上、放肆已极。念在你年轻,孟浪无知,为的

  • 8亿两白银?和珅被杀的真正原因,并不在此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和珅是被谁杀,和珅最后是被谁杀死的,历史上的和珅为什么被杀

    从一个没落的满洲贵族家庭走出的和珅,在乾隆皇帝的赏识和自己的努力下,仕途顺畅,官至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权势滔天、一人之下;乾隆皇帝禅位以后,和珅借助乾隆皇帝不放大权的机会,权势更盛,甚至被称为“二皇帝”。正史中的和珅机敏灵巧、才智过人、善于溜须逢迎,他之所以能在仕途步步高升,得益于乾隆皇帝的

  • 清朝人口呈“爆炸式”增长,从7000万激增到4亿,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人口从7千万到4亿,清朝人口是怎么增长到四亿的,清朝人口发展快的原因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在进入农耕时代之后,人口数量成为一个国家在寻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通过一些史书资料不难发现,在商朝时期,当时就已经实施了人口户籍登记。最早记录人口数量的书籍是《汉书》,在这部作品中非常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人口数量信息,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历代出现的正史《地理篇》都会有大量关于人

  • 乾隆殿试出一奇题,一进士脱口而出,皇帝:状元你没戏,探花吧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在古代进士比探花大吗,乾隆进士一览表,淳熙八年探花进士名单

    然而,世界对帝国主义考试制度的主张不同。从小规模编纂的角度看,帝国主义考试制度仍然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最终,贫穷家庭的孩子有办法做官,以防止贵族垄断。古代选举的时候,先不说天赋,外貌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所以说是看脸的时代。所以很多秀才被忽视了,三国时代有一个智谋家,才能不失去诸葛亮,但因为长时间的丑恶

  • “四大贝勒”,皇太极真是笑到最后的人吗?并不见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驾崩,皇太极在“三大贝勒”的拥护下,继位为汗。皇太极继位以后,继续沿用努尔哈赤时期“四大贝勒”共同执政的执政方针,与“三大贝勒”共同面南而坐,共同接受诸王贝勒、朝中大臣的跪拜。当时,皇太极只是名义上的后金政权大汗,朝政大权并未完全掌握。而后,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为了集

  • 嘉庆扳倒和珅,果真是为了8亿两白银?那你可小瞧嘉庆皇帝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嘉庆晚年对和珅的评价,乾隆死后嘉庆为什么要扳倒和珅,嘉庆帝扳倒和珅的原因

    在乾隆太上皇驾崩仅10天以后,嘉庆皇帝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乾隆皇帝禅位以后,权势一度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权臣和珅,牢牢掌握了朝政大权,成为大清王朝名副其实的最高统治者。嘉庆皇帝扳倒和珅的做法,在后世看来,多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予以解释。大清王朝在乾隆皇帝执政期间,达到鼎盛状态不假;但乾

  • 80年代考古队打开光绪棺椁,看到光绪双手的秘密,顿时都兴奋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慈禧太后去世前一天,光绪皇帝离奇驾崩,后世对这个谜有很多说法,但大部分人认为慈禧太后用药毒死光绪皇帝的主张是偏向的,希望光绪皇帝死在自己面前。此后考古发现也证明了光绪皇帝的签名实际上是死于毒药,但不知道是不是慈禧。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基本上在同一天举行了葬礼。这位元帅的帽子到了阴间,还在同行。很别扭。

  • 清宫四大疑案之顺治出家,真相到底如何?3大证据,推翻出家之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在其日记——《翁同龢日记》中,曾经记载了他在北京西山见到的一首题板诗: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十八年来不自由,江山坐到我时休。我今撒手归山去,管他千秋与万秋。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作者很明显地指向了顺治皇帝,而且似乎明确了顺治皇帝出家为僧的历史真相。《满清外史》更是直接给予

  • 乾隆的学识有多么丰富,专家们都无地自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乾隆的政治智慧,乾隆画被专家掉包,乾隆功绩有哪些

    古代皇帝都是能文能武的,当然说的是有建树的皇帝。他们从小就有专门老师,一对一授课。就像乾隆皇帝一样,有人说他是文武全才,放在现在,学者和专家都不一定能赶得上。的确,乾隆皇帝很厉害,说到武,是可以指挥千军万马去开疆扩土。文,也是可以舞文弄墨。最重要的是,乾隆皇帝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很好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