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志》中只有华佗,为何没有医圣张仲景?医圣难道是假的吗

《三国志》中只有华佗,为何没有医圣张仲景?医圣难道是假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769 更新时间:2024/1/19 4:03:38

说起东汉末年的名医,大家可能会首先想到华佗,毕竟华佗在《三国演义》中可有不少戏份,在《三国志》这样的正史中也有着专门的记载。而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张仲景的名气就比较小了,不但《三国演义》中张仲景并未出场,就连《三国志》中都没有对于张仲景的任何记载。因此有人提出了疑问,张仲景真的存在吗?如果他真的是医圣,为什么正史不记载他呢?为什么他的名气不如华佗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看一个小故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四处游历,遇到了魏文王。魏文王就问他说:“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会医术,那么谁医术最高呢?”

扁鹊答道:“我大哥医术最高,二哥次之,我医术最差。”

魏文王有些疑惑:“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您名气最大呢?先生您莫不是在谦虚吧?”

扁鹊回答说:“不是谦虚。我大哥给人看病,都是在人家的病发作之前给人家铲除病根。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患者的病在发作之前就治好了,自然不会认为自己有病,也不会认为是我大哥治好的。因此我大哥的名气仅限于家中,只有我们家里人才知道他的本事。”

“而我二哥给人看病,是在病刚发作,病情初起的时候给人治好。那个时候虽然患者已经感觉到了症状,但并不严重,因此大家认为他只是能治一些普通的小病,治不了大病。所以我二哥的名气仅限于乡里。”

“而我扁鹊给人看病,是在人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的时候再下猛药,做手术进行治疗。大家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调配各种复杂的药剂,最后把病人治好,便认为我有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的本事。但实际上,这只是因为我的医术不如两位兄长,只能在患者病情严重的时候再进行治疗罢了。”

这个故事,其实就解释了张仲景名气不大,而且并未写入正史的部分原因了。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曾将疾病的过程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并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的理论。

而张仲景所处的时代虽说早于孙思邈,但其理念是有相似性的,他同样也是一位致力于在“已病”之前就将疾病治好的医生。与华佗经常做大手术不同,张仲景希望能够在患者的病情恶化之前就解决问题,因此没有那么多出名的机会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这也只是张仲景名气不大的原因之一,要想搞清楚全部的原因,就要从张仲景的经历讲起了。

张仲景出生于南阳涅阳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邓州一带。由于缺乏详尽的资料,张仲景的具体出生年份已经无法确定,只能根据少量的记录大概推测是出生于公元150~154年之间。他的去世年份同样没有记载,也只能粗略推断是在公元215~219年之间去世。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张仲景在历史上的受重视程度确实远远不如华佗。

张仲景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也是朝廷官员。张宗汉一心想让儿子继承自自己的事业,张仲景也确实曾努力读书,希望能进入仕途。但残酷的现实让张仲景对于仕途渐渐心灰意冷——他不是仕途不顺,更不是当不上官,而是因为东汉末年的官场极度腐败。张仲景在其中感到无能为力,便彻底对朝廷失去了信心,索性当了个医生,希望能靠治病救人多拯救一些百姓。

张仲景也不是没有尝试过靠做官,靠政治来改变这一切。他不但做过官,甚至还做过长沙太守这样的高官,管理一个郡的事务。由于他父亲的影响力,张仲景在“举孝廉”中赢得了这个官职。长沙是个大郡,下辖9个县,治所湘县就位于现在的湖南长沙,由此可见张仲景的地位。然而即便是张仲景这样级别的官员,在东汉末年那个腐朽的大背景下,在实际施政中也感到无能为力。最后张仲景索性放弃官职,专心悬壶济世。

有人可能奇怪,为什么张仲景这种级别的官员都感到无能为力呢?会不会是他自己施政能力不行?要明白这一点,以及张仲景为什么对仕途如此厌恶,我们就得了解一下东汉年间,尤其是其末期的社会情况。

西汉末年,王莽夺权篡位,建立了“新朝”。他决心依上古儒学行事,复古改制,但古制早已不适合此时的形势,最终王莽以及新朝都被淹没在了群雄并起的浪潮之中。最终汉光武帝刘秀削平群雄,建立了东汉。东汉尽管打的也是大汉的旗号,但其实其制度已经和西汉有了相当多的不同之处。光武帝刘秀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对世家大族作出了太多妥协,导致大地主的力量急剧膨胀,刘秀后来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剥夺其部分特权,却引发了大规模叛乱,最后不得不还是以妥协收场。

开国之君刘秀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后代皇帝自然更解决不了。最终东汉形成了特殊的“庄园经济”,大地主拥有极大的能量和自治权,他们进可以谋求朝廷官位,退可以成为地方霸主。而在百余年的土地兼并之后,自耕农已经大量减少,大批农民为避税投入了大地主麾下,大地主由此拥有了更为强大的力量,甚至私兵,成为了一个个小型王国。而朝廷无力从大地主手中征收税赋,便将税收转嫁到了普通百姓身上,导致普通百姓的负担更为沉重。

在“明君”在位的时候,这一现象还能有所缓解,但到了汉桓帝、汉灵帝的时代,中央的控制力逐渐崩坏,最终导致了朝廷秩序的彻底崩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局面就此形成。朝廷腐败不堪,军阀割据一方,百姓或做牛做马,或流离失所,这就是少年张仲景所目睹的世道。

而到了年龄渐长之后,张仲景更是越发对朝廷感到失望。无数的百姓在天灾人祸中悲惨地死去,然而朝堂上的官员们只关注权力斗争,地方上的豪强们只关注扩张势力。哪怕张仲景成为了长沙太守,也根本无力扭转这一趋势。他不是佞臣,不愿同流合污。他不是曹操,没有那么厉害的权谋之术。他也不是张角,传统的忠孝观念和家族传承使得他既不能,也不愿起兵造反。尽管“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是那么吸引人,但对于张仲景而言,治病救人,尽可能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多拯救一些百姓就是他最好的选择。

而在年少时,张仲景就已经开始学习医术了。对于张仲景这样官宦人家的子弟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当时医学被视为“贱业”“方术”,而行医的人也被视为低贱之人。张仲景这样本来有着大好前程的读书人跑去学“低贱”的医术,必然会遭到强烈反对。但张仲景却十分坚定,他10岁左右时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苦学医术。

张仲景在学习上十分认真,而且很能吃苦。上山采药,熬制各种复杂的汤药,乃至各种杂活他都能干,最可贵的是他还保留了淳朴善良的宝贵品质。当时许多医生不是对症下药,而是“对人下药”。如果患者是豪门大户,就战战兢兢,认真医治。如果患者是寒门小户,就随意糊弄。而对于那些完全没有钱的流浪百姓,他们就置之不理。而张仲景则一视同仁,不管患者是什么人,他都会认真医治,不在意他们的身份。张伯祖也被张仲景的精神打动了,将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他,这也成为了张仲景名医之路的起点。

而张仲景最著名的著作,大概就是他的《伤寒杂病论》了。这本书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当时天下大乱,又有饥荒和瘟疫,大批百姓患上了伤寒。而在此时又有许多庸医趁火打劫,他们中有许多人其实师出名门,但却只想着赚钱。“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随便诊一下脉,问患者几句话便开方抓药,完全不负责任。还有些医生,自己医术不精,就只能以鬼神来唬人,说患者是惹怒了鬼神,因此无可救药。甚至部分医生自己都把医术视为“贱业”,一心只想着向上钻营,能够在治病中得到某位达官贵人的赏识,从而谋得一官半职。

面对这些情况,张仲景十分愤怒。他决心写一部综合性的医书,讲述包括伤寒在内的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为此他阅读了大量古代医书,又结合自己治病救人的经历,写下了一部内容丰富的医学巨著,这就是《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也不仅仅是一部医书,同时还包含着张仲景的社会理想。他在《伤寒论序》中悲愤地写道:“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简而言之,就是怒斥当时的医生,乃至整个世族体系的不学无术,迷恋权势,却对百姓毫不关心。这也让张仲景被视为愤世嫉俗的“异类”,在当时的主流医学界遭到排斥,成为了张仲景声名不显的原因之一。

但是,无数受过张仲景恩惠的百姓却牢牢记住了他,让他在千年之后被史家重新回想起来,并获得了“医圣”的称号。而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大概就是“娇耳”了。

张仲景弃官回乡后,当时已经天下大乱,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又因为正值冬季,许多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把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非常同情这些人,就制作了“祛寒娇耳汤”给他们吃。张仲景的徒弟在一片空地上支起大锅煮汤,里面则是热气腾腾的“娇耳”,实际上是包裹着羊肉等馅料的面皮,因为形状像耳朵,因此叫“娇耳”。后来此物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有了“娇子”的称呼,最后演变为了“饺子”。

然而,尽管张仲景给百姓制作“祛寒娇耳汤”,他也只能救活家乡附近的一小部分人。尽管张仲景四处给人看病,他也只能救活自己路途中遇见的少数人。而这世间最大的疾病——穷病,以及其引发的无尽苦难是张仲景无力治疗的。他竭尽全力悬壶济世,但对于这个“天下之病”却无能为力,只能目睹着无数百姓死于非命。这,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发出愤怒呐喊的原因了。

综上所述,张仲景名声不显的原因,其实就是他往往治病于发病之前,且愤世嫉俗而受到主流医学界排挤,又更关注普通百姓,而非世家大族,因此在当时很少有记载。但人民终将记住值得记住的人,他的贡献也将永远流传。

张仲景一生治病救人,希望能靠医术尽可能让那个黑暗的世道不再那么暗淡无光。他在那个群雄并起的乱世中发出了愤怒的呼喊,却也只能无奈地看着大批他无力救助的百姓死于那些“英雄豪杰”们的野心。或许,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对张仲景心境最为贴切的描述: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更多文章

  • 有实力却最终未能完成统一的战国四雄,各有各的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238年,刚满20岁的秦王嬴政,终于消灭了吕不韦集团,平定了嫪毐叛乱,彻底掌控住了国内的局势,正式开始亲政。大权在握,嬴政的雄心壮志也开始显露出来。放在他面前的,是对统一六国的强烈渴望,对成为“千古一帝”的迫切追求。于是,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嬴政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

  • 鸿门宴之后,项羽的三个骚操作,为自己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鸿门宴之后,项羽便领兵西进,进入咸阳,见识到了阿房宫的富丽堂皇,气就不打一处来,秦二世骄奢淫逸,搜刮天下,搞得天下百姓民不聊生,一方面是为了报家仇国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天下百姓讨一个公道,项羽也的确是一个大英雄。不过他后来的三个骚操作却为自己的败亡埋下了伏笔。第一件事情就是项羽烧了阿房宫,大火烧了接

  •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靠什么为相数十年却没有灾祸?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齐国有个人叫冯谖,这个人家里很贫穷过活不下去了,因此找到孟尝君,说要当孟尝君的一位食客.孟尝君打量着身前这个人,问他有什么擅长的?冯谖说没有,问他有什么才能?他也说没有,身边管事的人都瞧不起眼前这个人,然而孟尝君还是把他留了下来,但是只给他吃一些粗糙的食物.过了许久,这个人坐不住了,靠着

  • 汉朝历代帝王(西汉)历史解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西汉历代帝王一览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汉朝,汉朝的历代帝王关系表

    到了两汉时期,东到朝鲜,南到越南,西到葱岭,北到蒙古,连罗马帝国都会派使者来朝。本期让我们一口气了解汉朝,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国到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共有29位皇帝,建国到灭国共有405年。史学上将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中间夹着王莽篡汉的小故事。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朝虽然与

  • 长平之战是如何发生的?从平原君分析赵国败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长平之战是秦、赵因争夺上党引发的战争,从韩割上党至秦国获胜消耗的时间长达三年,但是长平之战仅五个月就结束了。这场战役以赵国惨败告终,秦国斩杀降兵百姓多达四十五万。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决战之役,也是秦统一六国进程中的关键战役,赵国的失败极大加速了秦国一统的步伐。司马迁评说平原君“利令智昏”导致长平之战

  • 难怪刘备死后,诸葛亮就没打过胜仗,你看他面对张郃时,说了句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一直有种说法是:刘备一死,诸葛亮就再没打过胜仗。此话虽有失偏颇——征伐南中之战(七擒孟获)是不是胜仗?但若细想却也算是事实。恐怕这句强调的是,对曹魏之战,至于南中的孟获,实在不值一提。哪怕《三国演义》中,再渲染诸葛亮六出祁山,有多神乎其神,也难掩诸葛亮是从一个败仗,走向另一个败仗的窘迫现实。比如都说

  • 刘秀河北历险记:危机四伏、九死一生,却总有贵人相助,逢凶化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新朝末年,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这样的民谣:谐不谐,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这句谶言再次准确的揭示了未来:天下坐不坐的稳,要看赤眉军;天下得不得的到,关键在河北!遗憾的是,更始皇帝刘玄在这两点上都做错了。刘玄对主动示好的赤眉军摆出了一副胜利者高高在上的姿态,引起了赤眉军的极大反感,最后与玄汉政权决裂,使

  • 秦国与楚国大战,三普为什么会战在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国和楚国的大战,楚国怎么败给秦国,秦国与楚国发生的所有战争

    楚国有很多人反对楚怀王的决定,认为楚国打不过秦国,所以只能贸然出兵,自取其辱。历史上由于晋魏的存在,秦楚关系一直很好。然而,在楚怀王时代,晋国已经灭亡,而魏国还活着。秦楚只维持表面友谊,地缘政治矛盾一触即发。因此,楚怀王决定追随潮流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楚国要真正威胁到秦国,还需要一点运气。秦国最

  • 诸葛亮的八卦阵为何如此神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诸葛亮八卦阵被谁所破,诸葛亮奇门八卦阵视频,诸葛亮八卦阵怎么摆

    八卦阵真的存在吗?难道它真的有神秘力量吗吗?从科学上来讲,八卦阵究竟使用了什么原理呢?据《易经》所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而变六十四窑,从此周而复始,变化无穷”。诸葛亮从中受到启发,从九宫八卦(又名奇门遁甲)推演出八卦阵,并应用于战争中大发特效。在历史上,奇门遁甲可是一门奇门绝

  • 春秋战国故事:“大义灭亲”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春秋战国40个典故,大义灭亲的故事,古代大义灭亲要受罚吗

    [var1]图片来自于网络当时卫国君主卫庄公有三个儿子,老大是太子卫完,老幺是公子州吁。卫完虽然是太子,但并不太受卫庄公的喜爱,反倒是公子州吁深受卫庄公的溺爱。州吁仗着受卫庄公的宠爱,在卫国内肆意横行,做事傲娇,而且私养甲士。卫国大夫石碏觉得长期以往必然会酿成大祸,就向卫庄公进言:既然卫庄公如此宠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