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楚庄王即位之初,为何三年不问朝政?这两人一语道破其背后用意

楚庄王即位之初,为何三年不问朝政?这两人一语道破其背后用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734 更新时间:2024/2/7 10:13:15

在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的权力日渐衰微,已经无法有效地掌控国家,所以各大诸侯国乘势而起,纷纷开始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各国之间的“霸主”。

而在各个实力强盛的“霸主”之间,尤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五人为最强。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孟子·告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

细数春秋五霸,每一位无不是百年难遇的一代雄主,国家在他们的治理下,从没落平庸变得强大繁荣。

彼此的功绩,即便是2000多年后的今天也仍旧流传于世。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在五霸之中,却有着这么一位诸侯。

在上任之初的三年时间里,他并没有像其他霸主一样励精图治,快速投入到国家治理当中来。

反而是终日花天酒地、浑水摸鱼、不问政事。

此人究竟是谁?他又为何要这样做呢?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看似昏庸的新任国君

在春秋中后期,华夏大地上存在着两个实力颇为强盛的国家。

一个是雄踞中原的

晋国,另一个,则是盘踞在南方荆棘之地的楚国。

晋国位于中原腹地的老牌强国,临近周王室,从国家创立以来,就一直是“最强之国”的有力争夺者。

与晋国相比,楚国的发展则要显得十分曲折。

楚国受封于周成王时期,地处汉水和长江中游之间,居于群蛮之中。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周王室将楚国分配到南方这片荒芜的地区,其目的,就是让他们来对南方诸多蛮夷部落进行威慑。

可没有想到的是,这却将楚国排除到了华夏之外,让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遭到其他各诸侯国的歧视。

好在楚国的地盘非常大,再加上接连出了许多英明的国君,这才让他们在诸国征战中一直保持着较为强劲的竞争力。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去世,临终前将王位传给了嫡长子的熊侣。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这便是日后被评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

熊侣成为国君的时候,正是楚国处于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

当时一直作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因为内部贵族斗争以及与秦国之间的交战导致国力大幅下降。

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快速发展,抓住时机,就可以一举将其超过,成为新的霸主之选。

所以,熊侣刚一上位,手底下的大夫们都开始对其劝到要把握时机迅速发展军力,扩展自己国力以此来对晋国形成挑战。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让这些大夫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新上位的国君,不但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反而连基本的政事都不理。

终日里只是吃喝玩乐、沉湎于声色犬马,从来不过问什么军事,就连他们这些臣子的面都很少见。

要知道,当时的楚国本身也并不太平,国内国外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矛盾。

即便是对争霸自强不感兴趣,也不该如此自甘堕落。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楚庄王的这番行为,也让许多本来还怀有满腔抱负的大臣刹那间就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一般变得垂头丧气。

许多人甚至在私下里哀叹到:“国君如此昏庸,楚国何时才有出头之日!”

而更让这些大臣绝望的,还是不久之后几件事情的爆发,给了沉迷于安逸的楚国当头一棒。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令人匪夷所思的表现

熊侣继位不久,楚国内部发生了叛乱。

掌握兵权的公子燮、斗克趁着备受国君信任的令尹成嘉出兵征战,趁机宣布郢都戒严,随后派兵控制住了楚王。

3天之后,成嘉收到消息急忙率兵返回,在郢都城外击败了公子燮的军队。

眼看局面失控,公子燮连忙挟持楚王熊侣出城,准备逃往别处“另起炉灶”。

结果在半路上被庐大夫

戢梁

诱杀,熊侣也被解救了出来。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本以为遭遇此事之后,熊侣会痛定思痛,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开始励精图治。

可没想到回到国都之后,熊侣还是一如既往地沉迷在自己的安乐窝当中。

楚庄王二年(前612年),晋国卿大夫赵盾派遣上将军郤缺率军攻打蔡国。

蔡国一直是楚国的忠实盟友,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

面对强大的晋国,蔡国不是对手,很快就被攻下了十几座城池。

在这万般危机的时刻,蔡庄侯连忙派使者前来向楚国求援。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众位大臣十分清楚“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纷纷劝告楚王尽快发兵前往蔡国救援。

然而,熊侣这一次仍旧是不听大臣们的建议,将蔡国的危机视而不见,继续沉醉在酒肉寻欢当中。

最终蔡国国都被攻破,蔡庄侯只能与郤缺签订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

没多久,这位受了一肚子窝囊气的小国国君就暴毙而亡。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在那个十分讲究信义的春秋时代,楚国见死不救的做法让整个国家的信誉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刹那间,许多原本与楚国亲近的国家,都开始有意无意地对其进行了远离。

而楚国的诸位大臣,也对熊侣接二连三的荒唐做法愈加感到不满。

不过,在其中有两个人却似乎有着不同的见解。

在他们看来,这个看上去貌似昏庸无比的国君,其背后似乎隐藏着另一番不为人知的目的。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韬光养晦,一鸣惊人

楚庄王登基第三年,楚国境内爆发了严重的饥荒。

恰逢这个时候,以巴国东部的山戎族、东方的夷、越等少数民族发生了叛乱。

楚国瞬间陷入到了内忧外患之中,战火甚至一度烧到了国都附近。

然而,即便是在如此危机的时候,楚王却仍旧是像个没事人一样,躲在王宫内纵情享乐。

为了不被人打扰,他甚至还在宫门外挂出了警告牌。

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毋赦”。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受到这般威慑,即便是国家已经陷入到危亡之际,许多大臣却仍不敢前去觐见。

可这个时候,有两个人却十分头铁,仍旧是叩响了宫门,来到了楚王的面前。

一个是大夫

苏从,另一个是重臣伍举。

见到楚王之后,性格刚烈的苏从当场痛哭出来。

楚王见此情景好奇地问道:“为何大夫要如此悲伤呢?”

苏从直截了当地说道:“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现在我们国家马上就要灭亡了!”

听到这话,楚王熊侣大为愤怒。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他当即说道:“我早就下令了,谁要来觐见就要死!你是故意找死吗?”

这个时候,心思机敏的伍举趁机走上前去劝告到:“大王息怒,您高瞻远瞩,不要跟我们一般见识。”

熊侣以为伍举也是来觐见的,于是就想要打发他离开。

然而伍举却说道:“大王别误会,我不是来谏言的,而是只想跟问您一个问题。”

熊侣好奇地问道:“什么问题?”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紧接着,伍举不紧不慢地说道:“在南方的大山中有一种鸟儿,它在树桩上一停就是三年的时间,不鸣也不飞,却一直凝望着北方,神态坚毅,不知大王是否清楚这是什么鸟儿?”

听到伍举的话,熊侣愣了一下,顿时反映过来,原来这两个人早就看穿了自己的心思。

他顿时哈哈一笑说道:“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们就等着瞧吧!”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华夏大地的新一任霸主

原来,作为一代名臣,伍举两人早就注意到了一件事。

楚王虽然看似整日花天酒地,不务政事,可是却经常叫一些处在重要位置上的大臣前往王宫聊天。

而且在一些国家大事上,楚王虽然从不插手,但是却从始至终对其了如指掌。

这让他们认为,国君并非是真正的昏庸,反而是故意展现出来迷惑众人,背地里却是韬光养略。

不出伍举等人所料,这三年里,熊侣明面上荒废政事,但其实背地里却一直在观察局势。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正如之前所言,在他登基的时候,楚国充斥着内忧外患。

国外有虎视眈眈的晋国,国内则有居心叵测的贵族势力。

如果不自量力,强行表现发展国力,那么本就遭受华夏各国所歧视的楚国,很有可能会被其他各国联合起来攻打。

而国内的那些贵族势力也可能会趁乱将自己拉下马。

尤其是爆发了公子燮、斗克的叛乱事件之后,熊侣更是对自己的看法深信不疑。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他要利用这三年时间蛰伏下来,暗自等待着已经走下坡路的晋国自己从内部崩坏,以此来为楚国博取时机。

除此之外,也要看清楚众臣之中的善恶忠奸。

果然不出熊侣所料,三年之后,晋国内部的矛盾越发膨胀,贵族势力逐渐超过了国君所能掌控的范围,各大家族之间的斗争越发激烈。

这让晋国的军力被逐渐分化,国家势力大大下降。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而熊侣也利用自己“荒谬、昏庸”的行为方式,看清楚谁是偷奸耍滑左右逢源的奸臣、谁是野心勃勃的权臣、谁又是可以被信用的重臣。

在经过三年的蛰伏之后,熊侣一改往日的靡靡之风,砸毁了酒器、撤销了舞队,开始重新执掌政务。

先是任用那些早已被他观察过的大臣,然后在国内推行从上到下的改革政策,厉兵秣马,奋发图强。

最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重新强大起来的楚国,成功平定了内乱,先后攻克了郑国和宋国。

然后又联合齐国一同将晋国打压了下去。

[var1]

图片来自网络

从此以后,楚国成为了华夏大地的新一任霸主。

而熊侣也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楚庄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私生子卫青,建立汉朝第一外戚集团,历经4代皇帝,最终被团灭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卫青死后为什么汉武帝杀他全族,卫青帮汉武帝夺取兵权历史,汉宣帝怎么对待卫青后人

    只不过,这个家族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汉武帝并没能诛杀他整个家族,此后又历经3个皇帝,直到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时代,才将这个最大的外戚集团彻底铲除。这个外戚集团到底有多牛,我们来看看里面的核心人物。所谓“外戚”,就是皇后的娘家人,那么,首先卫家必须要有一个人当上皇后,然后才能有外戚的诞生,这个皇后,就是

  • 关羽在襄樊之战落败是否直接导致兴复汉室无望?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其中,小编认为三国时期最大的转折但便是襄樊之战,是三国局势大变的重要节点。此战过后,蜀汉丢失荆州三郡,损失极其惨重,彻底打破了三国的平衡。这场战役是关羽在没有得到刘备命令前擅自出兵的,他率领荆州数万精锐向襄樊地区开拔而去,后面火速与襄樊地区的曹魏兵马发生大战。虽然关羽在前期挫败了曹魏军马士气,同时还

  • 战国中期,燕国几乎占领齐国全境,为何最后还是没能吞并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var1]第三,最重要的是,其他国家不可能允许燕国直接吞并齐国。到了战争后期,其他国家不光撤走了主力军队,而且还在暗中给燕国拖后腿,各种下绊子。在这种条件下,燕国要是还能吞并齐国,那才是一个奇迹呢!想要更好的了解当时燕国和齐国的处境,我们不妨来简单复盘一下,那场齐国被围殴的战争,到底都是怎么进行的

  • 白帝城托孤,其实是“一箭三雕”的阴谋,刘备最对不起的就是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赵云说的话,白帝城托孤,白帝城托孤全文及译文

    刘备最对不住的人当属赵云。赵云自公元200年追随刘备至公元229年病逝。这近三十年的时间,对刘家可以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劳苦功高,官职和地位却很低,这对赵云来说太不公平。 赵云,常山赵子龙是也,蜀汉五虎将之一。忠心耿耿,战功卓著,追随刘备近三十载。舍生忘死,两次救后主刘禅于危难之中。 刘备却在

  • 不为人知的史实:赵括也曾完胜对手,其军事理论超强且诡计多端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赵括实力有多强,白起战后对赵括的评价,赵括真的是无能的将军吗

    赵国在长平之战的惨败损失四十多万人,令大家熟悉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但赵括不为人知的一面,也确实令人吃惊:他曾用巧计打赢过战国时期最难打的攻坚战,用极少的损失攻陷齐国坚固的城池——麦丘。麦丘战役中展现出的军事理论之精深、思路之巧妙,令其父赵奢也比之不及。赵国围攻麦丘公元前280年,赵惠文王决心拿下齐

  • 伴君如伴虎,探究张良的劝谏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张良劝谏的故事,谋士张良的性格,古人劝谏的方式

    古代向君王献计献策和进谏劝谏都非常重要,两者都是向君主提议,但仍存在差别。献计、出谋划策一般是对敌而言,即是对外,只要所献计谋合情合理,有可用之处,君主就有几率采纳,谋士来说风险较小。而向君主进言则是对内了,即是所谓“克己”,相比“制敌”,“克己”更难,风险也更大,历史上因劝谏遭受横祸的臣子不计其数

  • 没有吕不韦就没有秦始皇赢政,没有吕不韦秦朝历史可能被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吕不韦和秦始皇的真实历史,秦始皇是怎么对待吕不韦的,秦始皇是怎么处理吕不韦的

    赵姬原名是什么,己无从考证,只知道她是赵国人,因为长的绝色美貌,被大商人吕不韦纳为小妾!吕不韦被公认为是历史上最精明的商人。他的精明并不完全在投资赚钱的买卖上,他的目光更远大更有见识。他知道再有钱的商人,社会地位也是很低的,在当时人们通常称吕不韦这类商人为贱商,可见吕不韦是绝不满足做一个大商人!他得

  • 关羽死后,诸葛亮为何劝刘备处死刘封?只因刘封坏了诸葛亮的大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封不救关羽,刘封和关羽有什么矛盾,刘封穿越到麦城救关羽

    可为什么诸葛亮三言两语一说,刘备立马就动了杀心呢?这件事,一方面是刘备出于蜀汉政局的稳定性考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刘封坏了诸葛亮的大事。刘封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话说刘备虽然娶了三个老婆,却只生了两个女儿,没有儿子,而刘备本人已经年过40,这实在是令人感到焦虑。正好在刘备投靠刘表后,驻扎在新野时,长沙

  • 秦王嬴政华夏祖龙,历史贡献被严重低估,后人需要有气魄才能看懂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华夏祖龙的历史贡献被严重低估,这个世上没有仙,他把仙才能做的事,都做了一遍。怎么评价人才算合理?按照近现代的西方模式评价咱们的古人,算咱们不学无术羞辱老祖宗。纯东方的方式是咱们没格局。东方多一点西方的也用用。一句话,真正伟大的功绩,怎么说都算差点意思,当我们的血脉觉醒,精神共鸣以后才能走进古人的精神

  • 被吕后强迫娶外甥女的汉惠帝刘盈最后吓疯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影视中的汉惠帝刘盈(创作不易,不足之处欢迎提出宝贵建议以便修改)刘盈,汉惠帝,生于公元前211年,病逝于公元前188年。西汉第二位皇帝,他是汉朝开国皇帝高祖刘邦的儿子。汉高祖在位时被立为太子,他生性懦弱,刘邦曾想把他的太子位给废除掉,改戚夫人生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因遭到张良等大臣的反对作罢,汉惠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