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唐朝要设立史馆修史?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唐朝要设立史馆修史?目的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246 更新时间:2024/1/15 13:06:32

将二十四史视为正史,虽然到清朝才真正地明确下来,但其实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已有这个思想倾向了。唐朝设立史馆,由宰相监修前代史,以后形成制度,即当一个新朝建立的时候,都要修前朝史。修史的目的,一是总结前朝兴亡的经验教训,二是通过书写历史来宣布自己的胜利,证明本朝的合法性。唐朝以后的封建王朝,对修史工作都很重视。一般是皇帝特下诏书,明确正统,委派宰相监修。修成的史书遂成为钦定近代历史教科书,并且排挤前朝的同类史书。朝廷牢牢掌握修史大权,禁止民间私修国史。这样,一朝一史的局面逐步形成。“正史”也因此被打上了官方色彩。

汉明帝曾对班固等人说:“司马迁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讥刺,贬损当世,非谊士也。”这既是对司马迁的批评,也是婉转地告诫班固等人不可学习司马迁微文讥刺。对于明帝的话,班固自然心领神会,他批评《史记》把汉家“厕于秦项之列”,认为“汉承运”,故“断汉为代”,著为《汉书》。他作《汉书》就是要论证汉之统治得天之正统,也含有总结历史经验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目的。在指导思想上,《汉书》也变成了“网罗一代”“述叙汉德”,变通史为断代,开纪传史新格局。

政治家讲正统,是争取本朝在历史顺序和现实格局中的地位。自秦开始,历代政治家沿着推论五德之运和论大一统两个路子来争取正统,以确立本朝在历史序列中的位置。从《汉书》开始,“正统论”便成为史家修史的指导思想。三国时期,魏、蜀、吴割据几十年,魏、吴均有史官修其国史,推奉正朔,各为正统。而陈寿做《三国志》,不再局限于魏、蜀、吴各自为政,用统一的眼光剪裁三国国史,反映从群雄割据到三足鼎立,最后进入一统的客观历史过程。记述三国史事,有合有分,合则为一整体,纪魏而传蜀、吴;分则各存系统,各为正朔、各有纲纪。南北朝时期,政权对峙,各为“正统”,所修“国史”无不为自身政权多所讳饰,对并存的其他政权多所诋毁,三部断代纪传史——《宋书》《南齐书》和《魏书》“南指北为索虏”“北指南为岛夷”。南北各国“莫不自命正朔”而指斥对方为僭伪,南北方都重视自己在史书中的位置。辽金宋元时正统之争再次发生。宋初不承认梁(朱温建立的后梁)为正统,但欧阳修认为梁有土地、人民和社稷,不得斥梁为伪,这是为了宋的统系,而不得不承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为正统。元代修史,杨维桢等人主张以宋为正统,以辽金为载记;有人主张以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宋史,辽金为北史。最后,脱脱采用“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折中办法,认为三史各与正统,即承认辽金宋的正统地位,从而承认元续辽金宋的历史地位。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清朝整体强于明朝?承认历史的进步,很难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治乱兴衰是封建历史循环往复的铁律。从夏商到明清,或是超过300年的长寿王朝,或是昙花一现的短命政权,都逃离不了盛极必衰、否极泰来的规律。任何一个朝代都要经历大治与大乱,历史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滚滚前进。两个朝代放在一起比较,实际上是没有太大的可比性。非要比的话,只能从物质价值上比较,比如版图大小、人口多

  • 唐太宗为什么在晋史遍地开花的时期,还要再修一个自己的版本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晋书》是前六朝史中最晚“出生”的,是什么原因让唐太宗忽然想在晋史遍地开花的时期,还要再修一个自己的版本呢?只是为了完成帝王生涯中的业绩指标吗?他重修《晋书》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我们先看看晋朝处于一个什么时期。晋武帝司马炎篡曹魏而立,随后又发水陆两军灭亡东吴政权,终于完成历史使命,终结了三国这个分

  • 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为朋友解围的诗竟成了绝唱,留下一段佳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金龙是浙江钱塘人(今天的杭州市),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比郑板桥大六岁。金农虽为“扬州八怪”中的大画家,但他却犹以诗词见长。郑板桥之所以独与金农最为交好,是他非常赞赏金农的才气和人品,为此他曾写下过“杭州只有金农好”的诗句。金农自幼就聪明好学,非常喜欢写诗,在他少年的时期

  • 商标申请也有不少禁忌!王宝钏、李白被注册为商标,蹭历史名人热度也要有个度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王宝钏”商标被注册 近日,“王宝钏挖野菜”成为网络热梗。影视剧中王宝钏挖野菜的片段在各大平台上广泛传播,频频“出圈”,甚至被尊为“恋爱脑祖师奶”,成为劝“恋爱脑”闺蜜的反面教材。在成为“恋爱脑”代言人的同时,王宝钏身上的流量密码价值也被有心之人所窥探。据悉,王宝钏已被申请为商标,一个是广州某科技公

  • 顺治真的是出家了?康熙后来在丰泽园种植水稻,似可说明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王朝》中关于康熙皇帝的大事件基本都是以历史实际事实为依据拍摄的,但也穿插了许多民间的传说。其中有一段关于康熙皇帝父亲顺治皇帝生死之谜的传说,也被拍了进去。顺治皇帝生前迷恋佛教,后因他所宠爱的鄂贵妃患天花不治而亡,从此看破红尘,无心朝政。在五台山和尚行森的引诱下决心出家。群臣劝谏和亲情都沒有能打

  • 15万高句丽人来袭,唯独薛仁贵穿白袍迎敌,李世民大喜:这仗稳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伟人曾说:“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者!”而李世民,确实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会打仗的皇帝。他弱冠从军,三年平定群雄。又用十数年时间,陆续平定东突厥、吐谷浑、高昌、薛延陀等强敌,为大唐帝国拓展了万里疆土。从军事风格上来说,李世民喜欢身先士卒,兵行险着,以谋略取胜。因此在战争中,李世民屡次身犯险境,几乎送

  • 康熙27年发生了什么?四个宰相四个尚书受到处置,官员牵扯无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个名叫郭琇的御史,当着满朝文武和康熙皇帝的面呈上了一纸弹劾当朝大学士明珠的奏章,而这位大胆的御史应该没有想到,其后果是有四个大学士、五个尚书一级的官员被革职查办,而牵扯其中的其他官员更是不计其数。这个名叫郭琇的御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竟然有如此之大的胆量,弹劾相当于宰相的大学士?奏章中他又究章写

  • 小兵持一杆奇怪兵器,一人杀敌数百,李世民大喜:快赏他30个小妾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征兵令一出,天下壮士赢粮而景从,其中便包括躬耕于河东道绛州龙门县的薛仁贵。薛仁贵本是南朝猛将薛安都的后裔,不过到薛仁贵时,家道已然中落。然而,薛仁贵虽出身贫寒,却继承了其祖宗的健壮体魄。据民间传说,薛仁贵力大无穷,一个人能干十几个人的活,但饭量却是旁人的数倍。因此,薛仁贵虽然能力出众,但因胃口太大,

  • 明朝李成梁养虎为患,收养努尔哈赤为义子,结果女真成了心腹大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话又说回来,相比李成梁骄傲犯的错来说,那么还有一件事情就要比他骄傲更严重的了,这件事就是和他骄傲形成鲜明对比的仁慈。估计,大家都知道,女真很弱,而且还是一直的都很弱,即便是说弱到了极致,估计也不会有人会感觉说的太过分,因为女真对于明朝来说真的就是太不堪一击了。然而,也就是因为女真太弱的原因,所

  • 听闻李世民欲将妙龄女儿下嫁自己,尉迟恭惊恐道:若答应,必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中国人喝酒讲究座次。古代宴饮礼仪中,宾客的座次“以左为上”。然而在大将尉迟恭的左边,却坐着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将领。或许,这只是宫廷礼仪官的一个失职。对于这样的安排,尉迟恭一开始只是生闷气。但几杯酒下肚后,尉迟恭心中的火山终于爆发了。他怒目圆睁,指着身旁的将领大骂:“你何德何能,竟然敢坐我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