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清朝整体强于明朝?承认历史的进步,很难吗?

为什么说清朝整体强于明朝?承认历史的进步,很难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860 更新时间:2023/12/30 23:07:30

治乱兴衰是封建历史循环往复的铁律。从夏商到明清,或是超过300年的长寿朝,或是昙花一现的短命政权,都逃离不了盛极必衰、否极泰来的规律。任何一个朝代都要经历大治与大乱,历史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滚滚前进。

两个朝代放在一起比较,实际上是没有太大的可比性。非要比的话,只能从物质价值上比较,比如版图大小、人口多少、经济体量等等。因为历史的痛点就是这样,我们不能说游牧民族取代农耕文明是历史的倒退,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它能够取代必然有很大程度的合理性。

我们也不能说封建农耕文明一定比游牧民族先进,任何一次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都会不约而同地走向汉化的道路,农耕文明那套在“之乎者也”的东西学习普及速度都很快,游牧民族也有自己可爱的一面。

因此,把明朝和清朝放在一起比较的话,如果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清朝在整体上强于明朝。

一是奠定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朱元璋起家靠的是对元朝的情绪,这也注定明朝社会排外情绪相对严重。朱元璋与朱棣整天在北伐,在草原上追着元朝后裔穷追猛打,希望把他们赶得越远越好,哪怕是投降臣服,也不愿意接受他们到中原生活。

明朝对待游牧民族的态度,可以从经营西域上看得出。汉唐都曾在西域设立都护府,以此维持和经营西域,而明朝的版图在西面与北面两个方向上几乎没有向外拓展过。

清朝则大不同。它在实现大一统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项封建遗留难题,缓解南北对立的局面,促成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融合。南北对立是从春秋战国开始的一项社会难题,即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南方的农耕文明之间的矛盾。

这对矛盾的根源是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同样一块土地上,牧民想要建帐篷放牧,农民想要盖瓦房种地,因为生产方式的不同,进而导致双方的思考方式和利益立场也不同,矛盾由此产生。

汉朝的匈奴,唐朝的吐蕃,宋朝更惨,同时面对过辽金西夏。三大封建王朝都没有这一难题,明朝更没有解决,它也没法解决。

直到清朝出现,这种南北对峙的局面才得以基本解决,各个民族都可以共同地生活在一起,虽然彼此并不认同对方的生活方式,但能够相安无事地生活。这只是局部体现,更重要的是从清朝开始,北方再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防守,即使北蒙古和葛尔丹闹腾过,但形成不了太大的气候。

从这一点来说,清朝的进步是任何封建朝代都超越不了的。

二是人口与经济爆棚发展

在封建社会中,衡量社会的最直接且客观的指标是人口,人口繁衍多少几乎能够代表当时社会的发展程度。

明朝有过短暂的高速发展,也仅仅是朱棣在位的“郑和下西洋”那段时间,明朝社会经济出现空前的繁荣,这段时间被称为“永乐之治”。自此以后,明朝社会立刻开始走下坡路,整体经济出现停滞发展现象,人口在全盛时也只有不到2亿规模。

而清朝进入康熙时代后,出现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即康雍盛世。康熙在位61年,雍正在位13年,加起来共70多年的历史,奠定了乾隆时期人口超过3亿,且增长仍在持续,到道光皇帝在位时,清朝的人口已经超过4.5亿。即使后期,清廷在昏庸无能,内忧外患频频发生,它的人口总量依然在4亿以上。

古代不同于现代,评价封建社会到底好与坏,最重要的评价指数是人口,人口多说明物质、医疗各方面条件都好。不然的话,人类是没有繁衍的基础。

三是封建制度达到完善状态

封建制在现代看来是落后腐朽的制度,但在人类封建社会上,它曾经代表着先进的文明。站在封建社会看待封建王朝,清朝无疑是封建制最完善的朝代。

清朝的封建制度完善之处在于,一没有皇族叛变,二没有宦官专政,三没有外戚弄权。在清朝,藩王只有美称,没有任何封地和特权,最多是家里钱财比别人多、房子比别人大的太平王爷。皇帝可以咨询王爷的意见,但绝不会直接赐予他们权力和职位。

藩王、宦官、外戚三大封建社会毒瘤,曾在很长时间内困扰着历朝历代,清朝则避免了这些问题,彻底解决了皇权与藩王、宦官、外戚之间的制衡关系。相比明朝的宦官和权臣,清朝是在进步不少。

总而言之,清朝在很多地方是超越明朝的,毫无疑问它是历史的进步,后人不能因为清朝亡于列强入侵,从而对它进行全方面否定。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的话,把明清的顺序对调过来,谁也不敢保证,明朝面对列强瓜分时,能够比清朝表现得更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太宗为什么在晋史遍地开花的时期,还要再修一个自己的版本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晋书》是前六朝史中最晚“出生”的,是什么原因让唐太宗忽然想在晋史遍地开花的时期,还要再修一个自己的版本呢?只是为了完成帝王生涯中的业绩指标吗?他重修《晋书》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我们先看看晋朝处于一个什么时期。晋武帝司马炎篡曹魏而立,随后又发水陆两军灭亡东吴政权,终于完成历史使命,终结了三国这个分

  • 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为朋友解围的诗竟成了绝唱,留下一段佳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金龙是浙江钱塘人(今天的杭州市),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比郑板桥大六岁。金农虽为“扬州八怪”中的大画家,但他却犹以诗词见长。郑板桥之所以独与金农最为交好,是他非常赞赏金农的才气和人品,为此他曾写下过“杭州只有金农好”的诗句。金农自幼就聪明好学,非常喜欢写诗,在他少年的时期

  • 商标申请也有不少禁忌!王宝钏、李白被注册为商标,蹭历史名人热度也要有个度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王宝钏”商标被注册 近日,“王宝钏挖野菜”成为网络热梗。影视剧中王宝钏挖野菜的片段在各大平台上广泛传播,频频“出圈”,甚至被尊为“恋爱脑祖师奶”,成为劝“恋爱脑”闺蜜的反面教材。在成为“恋爱脑”代言人的同时,王宝钏身上的流量密码价值也被有心之人所窥探。据悉,王宝钏已被申请为商标,一个是广州某科技公

  • 顺治真的是出家了?康熙后来在丰泽园种植水稻,似可说明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王朝》中关于康熙皇帝的大事件基本都是以历史实际事实为依据拍摄的,但也穿插了许多民间的传说。其中有一段关于康熙皇帝父亲顺治皇帝生死之谜的传说,也被拍了进去。顺治皇帝生前迷恋佛教,后因他所宠爱的鄂贵妃患天花不治而亡,从此看破红尘,无心朝政。在五台山和尚行森的引诱下决心出家。群臣劝谏和亲情都沒有能打

  • 15万高句丽人来袭,唯独薛仁贵穿白袍迎敌,李世民大喜:这仗稳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伟人曾说:“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者!”而李世民,确实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会打仗的皇帝。他弱冠从军,三年平定群雄。又用十数年时间,陆续平定东突厥、吐谷浑、高昌、薛延陀等强敌,为大唐帝国拓展了万里疆土。从军事风格上来说,李世民喜欢身先士卒,兵行险着,以谋略取胜。因此在战争中,李世民屡次身犯险境,几乎送

  • 康熙27年发生了什么?四个宰相四个尚书受到处置,官员牵扯无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个名叫郭琇的御史,当着满朝文武和康熙皇帝的面呈上了一纸弹劾当朝大学士明珠的奏章,而这位大胆的御史应该没有想到,其后果是有四个大学士、五个尚书一级的官员被革职查办,而牵扯其中的其他官员更是不计其数。这个名叫郭琇的御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竟然有如此之大的胆量,弹劾相当于宰相的大学士?奏章中他又究章写

  • 小兵持一杆奇怪兵器,一人杀敌数百,李世民大喜:快赏他30个小妾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征兵令一出,天下壮士赢粮而景从,其中便包括躬耕于河东道绛州龙门县的薛仁贵。薛仁贵本是南朝猛将薛安都的后裔,不过到薛仁贵时,家道已然中落。然而,薛仁贵虽出身贫寒,却继承了其祖宗的健壮体魄。据民间传说,薛仁贵力大无穷,一个人能干十几个人的活,但饭量却是旁人的数倍。因此,薛仁贵虽然能力出众,但因胃口太大,

  • 明朝李成梁养虎为患,收养努尔哈赤为义子,结果女真成了心腹大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话又说回来,相比李成梁骄傲犯的错来说,那么还有一件事情就要比他骄傲更严重的了,这件事就是和他骄傲形成鲜明对比的仁慈。估计,大家都知道,女真很弱,而且还是一直的都很弱,即便是说弱到了极致,估计也不会有人会感觉说的太过分,因为女真对于明朝来说真的就是太不堪一击了。然而,也就是因为女真太弱的原因,所

  • 听闻李世民欲将妙龄女儿下嫁自己,尉迟恭惊恐道:若答应,必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中国人喝酒讲究座次。古代宴饮礼仪中,宾客的座次“以左为上”。然而在大将尉迟恭的左边,却坐着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将领。或许,这只是宫廷礼仪官的一个失职。对于这样的安排,尉迟恭一开始只是生闷气。但几杯酒下肚后,尉迟恭心中的火山终于爆发了。他怒目圆睁,指着身旁的将领大骂:“你何德何能,竟然敢坐我的上

  • 吴三桂被满门抄斩,次子侥幸逃脱,与陈圆圆隐居,现在后裔超千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2002年7月,吉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治亭接到一个来自贵州的电话,向他报告了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为什么说这消息让李所长也感到吃惊?因为根据历史记载,吴三桂的后人都被康熙给斩尽杀绝了,陈圆圆也不知下落。如今,他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吴三桂祖籍南直隶高邮,万历四十年(1612年)生于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