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5万高句丽人来袭,唯独薛仁贵穿白袍迎敌,李世民大喜:这仗稳了

15万高句丽人来袭,唯独薛仁贵穿白袍迎敌,李世民大喜:这仗稳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148 更新时间:2024/2/7 19:28:01

伟人曾说:“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者!”而李世民,确实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会打仗的皇帝。他弱冠从军,三年平定群雄。又用十数年时间,陆续平定东突厥、吐谷浑、高昌、薛延陀等强敌,为大唐帝国拓展了万里疆土。

从军事风格上来说,李世民喜欢身先士卒,兵行险着,以谋略取胜。因此在战争中,李世民屡次身犯险境,几乎送掉性命。即使李世民当了皇帝,拥有了万乘之尊,却仍偏好于这种极端冒险的打法。而在李世民亲征高句丽的战争中,他又一次将自己送入了险境。

公元645年,李世民不顾群臣反对,对高句丽发动了亲征。与调集百万大军征东的隋炀帝不同,李世民这一次仅仅出动6万陆军,4万水军,马4万匹,可谓相当克制。毕竟高句丽气候苦寒,交通不便,若带领太多军队,很可能导致后勤崩溃。

一路上,唐军势如破竹,连续攻克多座城池,并兵临于高句丽国的重镇——安市城之下。从历史记载来看,李世民手下的军队并不多,大约在3万出头。而这是因为张亮的水军此时依然在进攻建安城的路上,而其余的陆军,还要防守新近占领的城市以及粮草运输线。很显然,唐太宗吸取了隋炀帝粮尽而败的教训。

然而李世民的大胆进攻,却遭致高句丽人的全线反击,他们以举国之精兵,驰援安市城,其兵力达到15万之巨。其数量,已经达到了唐军的5倍。不仅如此,高句丽军中还有精锐的具装甲骑以及凶悍的靺鞨骑兵,而他们也是高句丽军队的精华。

对于高句丽人的来袭,李世民一开始十分自信,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从容对属下说:

我给敌方主将延寿出了三个主意:一、以安市城为堡垒,派靺鞨骑兵掠夺我们牛羊,断我们粮道,利用沼泽阻挡我们的归路,这是上策;尽拔城中之众,落荒而逃,这是中策;不自量力,和我决战,这是下策。但我观致,延寿必用下策,也必为我所擒。

一如李世民所料,高句丽人确实十分自信。既然他们能大败隋炀帝,为何不能战胜李世民。况且这一次,高句丽有绝对的人数优势。然而一位名叫高正义的谋士却冷静地说:

“吾闻中国大乱,英雄并起。秦王神武,所向无敌,遂平天下,南面为帝,北夷请服,西戎献款。今者倾国而至,猛将锐卒,悉萃于此,其锋不可当也。今为计者,莫若顿兵不战,旷日持久,分遣骁雄,断其馈运,不过旬日,军粮必尽,求战不得,欲归无路,此不战而取胜也。”

很显然,高正义的建议和李世民的上策不谋而合。然而,过分自信的延寿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为了引诱高句丽出战,李世民先让阿史那社尔带领一千突厥骑兵掠阵。刚刚交兵,阿史那舍尔即率兵伪退。见此,高句丽人开心的说:“唐军好对付!”

随后,延寿率领高句丽大军倾巢而出,摆成一字长蛇阵,布阵于安市城东南,绵延四十里,依山为阵,锣鼓喧天、震天动地。当时,李世民领军驻扎于高地之上。看到高句丽军队如此声势浩大,竟然“望之有惧色(出自《隋唐嘉话》)”。若李世民只是个将领,自然不会害怕。但如今,李世民已经是大唐帝国的皇帝。如果自己在此战中被擒或被杀,不仅一世英名就此丧尽,而唐朝或许也将步隋朝的覆辙,二世而亡。

然而李世民毕竟是李世民,他很快消除了自己的恐惧。李世民先是向高句丽人派出使节,说自己之所以攻打高句丽,不过是为了惩罚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的弑君行为,至于攻战,并非自己的本心。如果你们还像以前那样向大唐进贡,我们就立即将所攻占的城池还给你们。

很显然,这是李世民的示弱之计。而高句丽人果然上当,以为李世民不过是胆小怯懦的无能之辈,因此丧失警惕,进而对李世民的下一步行动毫无察觉。

当天夜里,李世民召集全体军事会议,他命李世绩带领1.5万军队布阵于西岭,以长孙无忌带领1.1万人为奇兵,部署于北山的一个狭长的山谷里,并隐藏了起来,随时准备袭击高句丽人的背部。而李世民则自带4000步骑,带着用来指挥的鼓角和旌旗,登于北山之上。

当天早晨,李世民命诸军鸣响鼓角,向高句丽人挑战。随后,高句丽人倾巢而出,准备与唐军决战。而延寿呢?眼里只有面前李世绩的1.5万士兵,却根本没发现,长孙无忌已经悄悄绕到他们的身后。

但在长孙无忌完成绕后之前,李世绩的正兵必须抵挡10倍敌军的攻击。根据《隋唐嘉话》记载,唐军在高句丽人的攻击下,可谓是险象环生。而李世绩所部,更是为高句丽人所围。而这一切,都让李世民大为恐惧(帝大恐)。

然而到了中午,战局却出现了逆转式的转机。原来,李世民在山上看到长孙无忌方向尘烟大起,心知自己的小舅子已经完成绕后任务。于是他命人再次鸣响鼓角、大张旌旗,号令驻军并进,以3万之兵,对15万高句丽人实现包夹。而延寿等人见此本部兵马遭到夹击,退路被断,皆面如土色。由于指挥慌乱,高句丽原本严整的阵型乱作一团。天空突然电闪雷鸣,更加剧了高句丽人的恐慌。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我们所熟知的薛仁贵就此横空出世。而在当时,薛仁贵不过只是一介小兵。皇帝御驾亲征,人人都想有所表现,薛仁贵自然不例外。为了引起皇帝注意,薛仁贵故意身穿一身白袍,这在身着黑衣玄甲的唐军中显得非常显眼。在战场上,薛仁贵此举实则非常危险。因为在战场上,显眼的目标很容易遭到敌军集火。然而薛仁贵又怎是凡人,他手持方天画戟,身挎两张弓箭,大声呼喊着杀向敌阵。

在薛仁贵的神勇之下,高句丽人望风披靡。唐军跟随在他身后,从敌军阵型的缺口杀入,彻底了破了高句丽的一字长蛇阵。李世民在高处看到了薛仁贵的勇猛,不禁大喜过望。他明白,这仗已经稳了。随后,他率领本部骑兵从山上疾驰而下。

就这样,唐军大败敌军,斩首2万。战后论功行赏,被赐马两匹、绢四十匹,擢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仍令北门长上,并赐奴婢十人,由此一代名将薛仁贵开始名显于世。而高延寿和高惠贞等在走投无路之际,只得率其部3.68万人请降。他们用膝盖行走,跪在李世民请罪。而李世民则骄傲地说:“东夷跳梁少年,还敢和皇帝为敌吗?”

最终,李世民挑选3300名高句丽军官,让他们到内地任职,让高句丽精英为大唐所用。之后又挑出3300名靺鞨骑兵,全部坑杀,让靺鞨人不敢再帮助高句丽,瓦解他们的同盟。其余的高句丽士兵,则全部释放,用以收买高句丽的民心。

此战后,高句丽精锐尽丧,举国震恐。为了纪念这次辉煌的胜利,李世民改六山为驻跸山,令将作造《破阵图》,命中书侍郎许敬宗为文勒石以记其功。而这场战役,也被后世称为驻跸山战役。虽然李世民最终没有彻底征服高句丽,但是却大幅度削弱了他们的实力。而这个持续数百年的强国,最终被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所灭。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康熙27年发生了什么?四个宰相四个尚书受到处置,官员牵扯无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个名叫郭琇的御史,当着满朝文武和康熙皇帝的面呈上了一纸弹劾当朝大学士明珠的奏章,而这位大胆的御史应该没有想到,其后果是有四个大学士、五个尚书一级的官员被革职查办,而牵扯其中的其他官员更是不计其数。这个名叫郭琇的御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竟然有如此之大的胆量,弹劾相当于宰相的大学士?奏章中他又究章写

  • 小兵持一杆奇怪兵器,一人杀敌数百,李世民大喜:快赏他30个小妾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征兵令一出,天下壮士赢粮而景从,其中便包括躬耕于河东道绛州龙门县的薛仁贵。薛仁贵本是南朝猛将薛安都的后裔,不过到薛仁贵时,家道已然中落。然而,薛仁贵虽出身贫寒,却继承了其祖宗的健壮体魄。据民间传说,薛仁贵力大无穷,一个人能干十几个人的活,但饭量却是旁人的数倍。因此,薛仁贵虽然能力出众,但因胃口太大,

  • 明朝李成梁养虎为患,收养努尔哈赤为义子,结果女真成了心腹大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话又说回来,相比李成梁骄傲犯的错来说,那么还有一件事情就要比他骄傲更严重的了,这件事就是和他骄傲形成鲜明对比的仁慈。估计,大家都知道,女真很弱,而且还是一直的都很弱,即便是说弱到了极致,估计也不会有人会感觉说的太过分,因为女真对于明朝来说真的就是太不堪一击了。然而,也就是因为女真太弱的原因,所

  • 听闻李世民欲将妙龄女儿下嫁自己,尉迟恭惊恐道:若答应,必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中国人喝酒讲究座次。古代宴饮礼仪中,宾客的座次“以左为上”。然而在大将尉迟恭的左边,却坐着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将领。或许,这只是宫廷礼仪官的一个失职。对于这样的安排,尉迟恭一开始只是生闷气。但几杯酒下肚后,尉迟恭心中的火山终于爆发了。他怒目圆睁,指着身旁的将领大骂:“你何德何能,竟然敢坐我的上

  • 吴三桂被满门抄斩,次子侥幸逃脱,与陈圆圆隐居,现在后裔超千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2002年7月,吉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治亭接到一个来自贵州的电话,向他报告了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为什么说这消息让李所长也感到吃惊?因为根据历史记载,吴三桂的后人都被康熙给斩尽杀绝了,陈圆圆也不知下落。如今,他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吴三桂祖籍南直隶高邮,万历四十年(1612年)生于辽西。

  •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清军拿大刀长枪上战场?压根儿没有这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所以早在明朝的时候,火器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已经有了火铳和大炮,只不过使用的频率还没有那么频繁。满人在攻打中原的时候,就缴获了不少的火器,一些重要的城市还是靠着明朝的大炮打下来的,当时的清军就已经会使用火器了。到了乾隆年间,部队的火器化程度更高,乾隆为了消灭准格尔,派出了五万

  • 大清盛世到底是有多盛世,看清朝是如何推进咱们中华文明发展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估计,很多网友都知道在大清朝前期的时候,满清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者,推行了“剃发易服”政策,在这个政策的影响下,虽然有很多百姓并不是太愿意接受,甚至为此满清统治者还制造出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州大屠杀,四川大屠杀”等等不下于上百次的大屠杀,但是最终还是让治下的百姓们完成了剃发易服,推进了中华文明的

  • 太平天国:洪秀全仅是一个落榜书生,他是如何创建拜上帝教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了,但是如果说起太平天国之前的拜上帝教,可能就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了。基本上,有些知道的人也会认为是冯云山创建的拜上帝会,其实这样说也没有多大毛病,只不过最初宣传拜上帝会理念的是洪秀全,冯云山在宣传上比洪秀全全面化罢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说一下,洪秀全仅是

  • 鼎盛时期的隋唐帝国,同时的欧洲却陷入了暗黑的中世纪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在罗马帝国的衰亡的过程中,西欧出现了蛮族人建立的大大小小的公国。在欧洲的东部和亚洲的西部,先后出现了拜占庭帝国、萨珊王朝等等,世界秩序一片混乱。在这片混乱中,穆罕默德建立了阿拉伯帝国,他的弟子哈里发率领了阿拉伯军队,开始了征服世界的历程。公元634年,阿拉伯军队攻占拜占庭。亚洲的大马士革、巴尔米、耶

  • 唐代的加谥之风:字数与褒贬无关,被玩脱的谥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唐以前,皇帝一般都以谥号称呼。但是唐之后,突然风格就变成了唐高祖,唐太宗,开始称庙号了。这主要是因为唐朝把谥号给玩脱了,唐以前谥号多为单或二字,也有少数三字者,如卫武公谥“睿圣武”等。谥字的多少,与或贬或褒没有必然联系。但从高宗时期开始,就刮起一股“加谥”之风。唐高祖李渊被谥为太武皇帝,为二字复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