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自成进京后安葬朱由检夫妇,清世祖曾下令重修陵寝但不了了之

李自成进京后安葬朱由检夫妇,清世祖曾下令重修陵寝但不了了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658 更新时间:2024/1/17 8:05:17

但没有葬地,如何安葬呢?有人想到,朱由检的礼妃田氏两年前去世,葬于十三陵,干脆把朱由检葬在那里。因此,朱由检和周皇后总算是有地葬了。监葬官下令把崇祯放在中间,周皇后放在左边,田妃放到右边,然后举行了祭拜。下葬后,在场人等看到朱由检太过凄惨,集体现场捐资五两银子,给朱由检的陵寝包了一圈砖。

当满清入关后。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六日,多尔衮为思宗崇祯帝在帝王庙设灵堂,允许在京群臣为先帝哭临三日,投降李自成的大臣熊文举、杨枝起等也陪位哭灵。他还任命李明睿为礼部侍郎,负责思宗的谥号祭葬事宜,李明睿遵命拟上先帝谥号为“端皇帝”,庙号为“怀宗”,并议改葬梓宫。

后因众人建议帝后已入田贵妃坟,不必改葬,便把田贵妃坟命名为思陵。明朝遗民对思陵将信将疑,有人以为是“疑冢”。谈迁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八月特地前往踏勘,适逢守陵太监许氏,告诉他:“思陵本故田贵妃园,李贼委先帝后梓宫于昌平城外,于是吏民悲泣,葬于此”。

思陵

还告诉他,从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每年春秋祭祀,各陵祭田六顷,祠太监二人,陵户八人;顺治六年(1649年)祭田减为一顷,清明、霜降二节备羊猪合祭于红门外,正旦、元夕、七月半、冬至各素祭,荐酒一后,燃寸烛,献茶三瓯。许太监感慨地说:“崇祯家老奴不过如此!”

十分清楚,清朝当局是打着为明朝臣民雪君父之仇的旗号,入主中原的,他们为思宗举行哭临礼仪、议谥号,都是为此而采取的措施,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

当他们准备平定江南时,依旧打着这一旗号。多尔衮给史可法的信中说:“夫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春秋》之义,有贼不讨则故君不得书葬,新君不得书即位”。这显然是以南明的不报君父之仇作为衬托,来突出自己,“入京之日,首崇怀宗帝后谥号,卜葬山陵,悉如典礼”,“报尔君父之仇,彰我朝廷之德”。

如果说此前清朝当局打出“为尔雪君父之仇”的旗号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那么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世祖下令修缮思陵,则完全是从表彰思宗的道德层面考虑的。清世祖给工部的谕旨说:“朕念明崇祯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为阐扬,恐千载之下,竟与失德亡国者同类并观。朕用是特制碑文一道,以昭悯恻。尔部即遵谕勒碑,立崇祯帝陵前,以垂不朽”。

朱由检

清世祖指示金之俊,要突出两点:一是“崇祯帝尚为孜孜求治之主只以任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二是“若不亟为阐扬,恐千载之下竟与失德亡国者同类并观”。

为此而建的思陵碑亭是一个四边各长四丈四尺的方形建筑,正中立一龙首龟驮石碑,高一丈六尺,宽六尺,上面镌刻九个金色大字:大明庄烈愍皇帝之陵,背面是大学士金之俊奉刺建明思陵碑记。在享殿中供木神主三块,中间块写着: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左为周后神主,右为田妃神主。

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十四日,清世祖前往明十三陵祭扫,十七日致祭思陵,失声而泣,连呼:“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清世祖的祭明崇祯帝文镌刻于碑亭后东门左,祭文写道:“维帝英姿莅政,志切安民。十有七年,励精靡懈。讵意寇乱国亡,身殉社稷。向使时际承平,足称令主。只以袭敝政之余,逢阳九之运。虽才具有为,而命移莫挽。朕恒思及,悯惜良深。今因巡幸畿辅,道经昌平,陵寝在焉,顾瞻增感,特以牲帛醴齐庶品之仪,用申祭亨,尚其歆格!”对思宗的推崇备至之情溢于言表。

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月初四日,清世祖鉴于明十三陵中,各陵都宏大壮丽,独有思陵荒凉隘小,特下诏重修。只是不久他就与世长逝,修陵之事终于不了了之,因而思陵成为十三陵中最为简陋的一座,留给后人凭吊。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自成进京后大顺政权民心不稳,失败后遭到各地反噬故一蹶不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李自成(1605年——1645年?)原名鸿基,乳名黄来儿,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号闯王。明末朝政腐败,灾难频仍,民不聊生,苦无生路的底层农民相率揭竿而起,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驿卒出身的李自成凭着超人的胆略和勇猛在陕北多如牛毛的农军中迅速脱颖而出,提出“均田免粮” 等口号,深得广大贫苦农民的

  • 白居易一首矜矜自夸的诗,被后世评价“值得卖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能与李杜合称,冠绝有唐一代,足见白居易在诗坛的成就之高。事实上白居易也确实当得这个称号,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影响了整个中唐和晚唐诗坛。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甚至亲自为他题诗吊唁:“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为何无一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而大唐皇帝相信太监的同时,又十分抵触武将,根据后世宋代的“重文抑武”,我们可以把唐朝这种现象称之为“重宦抑武”。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背叛,让大唐皇帝从此患上“武将恐惧症”,这是一种心病,从唐玄宗开始,整个大唐就没有痊愈的皇帝。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只要是一个能力出色的武将,那么被皇帝“卸磨杀驴”的可能性就

  • 李自成进京后募捐安葬明思宗,清军入关后将其以礼改葬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大明亡国已经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也没有必要抓住这个不放,所以不妨看看崇祯帝自杀之后发生了什么。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三月注定是被历史记住的一个月份,在这个月里,大明亡国,崇祯帝自杀。眼看着李自成即将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做了一番安排,将儿子们安全送出,又逼着后妃们自杀,然后自己挥刀砍向女儿、妃子们

  • 李自成的农民军配备大量火器但未建立生产系统且运用理念落后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而且史书也提到大顺军在作战中经常使用火器,尤其是在其攻破北京的前几年,手头上缴获明军的火器越来越多,使用也是越来越频繁,尤其在攻城战中占有重要位置。《流寇志》记载,大顺军攻城时,“步兵强弓、鸟铳连发,守者不可外瞰”。至于实战案例那是相当多的。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十

  • 唐代 韩愈《谏迎佛骨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

  • 扬州隋唐城遗址“对话”北京都城遗址:让遗址公园“千园千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开栏的话1982年,国务院公布24座城市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40年过去了,在这40年间,每座城市又都在古城保护上做出各自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2月18日起,大运河传媒联合扬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中国名城杂志社推出特别策划“23+1:名城

  • 李自成曾考虑到清朝的威胁但重视程度不足且认为吴三桂不会降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李自成没想过关外的清军威胁,那是不可能的,人家毕竟是一世枭雄,对这个关外强权还是有一定敏感度的,李自成急着招抚吴三桂就有防备清廷的因素在里面,这在部分史书里是提到过的。《甲申朝事小纪》就记载了李自成的一番话:“牛金星、宋献策劝自成行仁义,自成曰:‘山、陕、河南、荆、襄已在掌中,大江以南传檄可定,

  • 唐代最美女人杨贵妃,身上有致命缺陷,旁人避之不及可李隆基最爱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的所有皇帝当中,除了开国皇帝李世民之外,还有一位皇帝也算的上是一代明君,这个人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刚刚登基做皇帝的时候,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皇帝,唐朝在他的统治之下,不管是在经济还是政治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老百姓也非常的拥护他,可是到了晚年的时候,李隆基却变得老眼昏花,开始重用一些奸臣,唐朝由

  • 李自成战略短视和政策的极端导致其未能坐稳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李自成从参加农民起义开始,前后共计十五年,赢得百姓尊重,在百姓的支持下,一步步的攻城略地,终于攻下北京城,然而李自成却只在这梦寐以求的紫禁城中待了42年,正式登基做皇帝只做了一天,细究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造成的。政策上先天存在不足,随着发展走向极端“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