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男子5根金条买下价值3亿的瓷瓶,给市长报信:有人盗朱元璋的墓!

男子5根金条买下价值3亿的瓷瓶,给市长报信:有人盗朱元璋的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514 更新时间:2024/1/11 7:35:27

市长脸色大变,反问:“你为什么这么说?可有什么证据?”

男子神秘兮兮地从盒子里拿出一只瓷瓶,悄声道:“这是我刚买到的青花瓷,这件瓷器来自朱元璋的陵墓。”

男子是南京的收藏家陈新民,热爱收藏古董。那天,有人找到他说,有好东西要出手。陈新民二话没说,便前往约定地点,要看货。

当卖方拿出一件漂亮的青花瓷器时,陈新民一眼就看出来,这是一件绝世宝物!陈新民细细看了那瓶子一番,脸色越来越复杂。他看出来了!这是元代的瓷器!

并且,他清楚地记得,根据史料记载,这个宝瓶的主人便是朱元璋。如今,朱元璋陵墓还没挖掘,这个瓶子为什么会流落到文物贩子手中呢?

怀着复杂的心情,陈新民问起了这件古董的来源。

那卖家嘿嘿一笑道:“你管我这货从哪里干什么!你要喜欢,就出五根金条买下来,要是不喜欢,就别耽搁我做生意了。”

陈新民知道,这卖家不肯说实话,这件瓷器来历不明,可能涉及盗墓。但是,为了不让国宝流落到其他人手上,他花了五根金条把这个瓷瓶买下来。

之后,他迅速找到了刘伯承市长,说明了情况。刘市长不敢耽搁,连忙让人前往朱元璋陵墓查看,却没有发现任何盗墓的痕迹。

这下,把陈新民给愣住了,如果没人盗墓,这个来自元代的青花瓷瓶,又是如何出土并流通到市场上的呢?

刘市长也觉得事情很蹊跷,派人追查花瓶的线索,并组织了专家调查瓷瓶的主人。

很快,他就有了新发现。原来,这个瓷瓶后来被朱元璋送给了他的养子沐英。而沐英的墓地里有一个新挖的盗洞,想必是有盗墓者来过。

经过专业人士的调查比对,确定这个元代瓷瓶确实来自沐英的墓地,并且,公安部门已经找到了盗墓嫌疑者,他是康永海,有“盗墓状元”之称。

康永海是出了名的盗墓贼,他的祖上是从事盗墓为生的,因此,他从小学会了不少盗墓绝活。他脑子活络胆子又大,混得比祖上还有名气。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打击盗墓行为,他安静了一段时间,后来贼心不死,又明知故犯了。

他挖开了沐英的陵墓,将陪葬的金银珠宝占为己有,看到这个青花瓷瓶后更是经受不住诱惑,顺手拿了出来。

当他在街上急不可耐地出售偷来的文物时,便暴露了身份,引起了查案人员的注意。

办案人员摸清了他的底细,知道他有个相好的女人叫白玫瑰,他平时都窝在这个女人家里。

当办案人员前往盗墓贼的藏身地点时,却扑了个空!想必康永海是得到了风声,提前逃跑了。

经过一系列追踪查询,蹲点,最终,办案人员发现,这个康永海竟然藏在一个墓里,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

不过,他藏得再深,也逃不过办案人员的追捕!相关工作人员很快就把他捉拿归案!

被抓后,康永海接受了一系列的审问,最终扛不住只得交代了所有罪行,最终,他被执行枪决。

盗墓案落幕后,考古专家对沐英家族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和修复。

随着青花瓷瓶的出土,瓶子的主人沐英的生前事迹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沐英逝世于1392年,当时他正在镇守大明西南。他的养父朱元璋听到这个噩耗,悲伤不已,打算厚葬他。

朱元璋曾送给沐英一个价值不菲的青花瓷瓶,沐英非常喜欢,并在生前留下遗言,要把这个瓶子带进墓穴中。

沐英去世后,朱元璋命人将他的遗体送回南京下葬,并将青花瓷瓶作为他的陪葬品。

在历史上,朱元璋手下的将领有很多并没有得到善终,沐英却是个例外,可见朱元璋十分重视他。

洪武十年,沐英成为征西将军,与邓愈、傅友德、蓝玉等人各地征战,后来,他被朱元璋派到云南镇守。

沐英来到云南之后,为当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朱元璋十分喜爱他,便送给他一个“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沐英爱不释手,带在身边很多年。

1382年,后马皇后逝世,太子朱标也在几年后去世了,接连二三失去养母和兄弟的沐英身体渐渐垮了下来。

他从小便和太子一起长大,对养母也是感情深厚,这两人的死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沐英悲痛欲绝,失去了精神支撑,在48岁的年纪便英年早逝了。

朱元璋他将生前喜欢的瓷瓶随他一起下葬,也算是对这个养子的一番心意了。要知道,这个瓷瓶可是国宝级的珍宝。

瓷瓶高约44.1厘米,口径5.5厘米,器型优美,小嘴,无盖,平肩,底部平整。上丰满,下修长。

瓶子最大的亮点是在瓶腹处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绘制了一幅“萧何月下追韩信”图,青花纹饰精美绝伦,画中景物、人物栩栩如生。

技艺高超的画工,用深厚的技法在瓶身上描绘这段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宝瓶的历史已经有600多年,经历了近千年的岁月洗礼,依然保存完整。

那么,这样一件国宝级的文物,到底值多少钱呢?

2005年,一件名为“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的宝瓶在拍卖会上拍出了2.3亿元的高价。

专家透露,“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比这件2.3亿的宝物更加珍贵,它的价值一时无法估量。

如今,“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被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院内。国宝能完好无损地回到博物馆,离不开收藏家陈新民当初的警觉和责任。

刘市长和相关工作人员为了保护文物,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为这些无私保护文物的中华儿女们点赞吧!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那年今日 | 唐代长安城遗址被发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发掘勘测的结果证明:唐代长安城的周围有70多里,比今天的西安旧城大五倍以上。全城分三部分,最外是外郭城,中间的北部是皇城,皇城北端正中是宫城——皇帝居住的地方。在外郭城垣上有12个城门,许多纵横的街道把全城除宫城和皇城以外的所有地区整齐地划分为108个长方形的坊里。

  • 李自成进京后安葬朱由检夫妇,清世祖曾下令重修陵寝但不了了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但没有葬地,如何安葬呢?有人想到,朱由检的礼妃田氏两年前去世,葬于十三陵,干脆把朱由检葬在那里。因此,朱由检和周皇后总算是有地葬了。监葬官下令把崇祯放在中间,周皇后放在左边,田妃放到右边,然后举行了祭拜。下葬后,在场人等看到朱由检太过凄惨,集体现场捐资五两银子,给朱由检的陵寝包了一圈砖。当满清入关后

  • 李自成进京后大顺政权民心不稳,失败后遭到各地反噬故一蹶不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李自成(1605年——1645年?)原名鸿基,乳名黄来儿,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号闯王。明末朝政腐败,灾难频仍,民不聊生,苦无生路的底层农民相率揭竿而起,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驿卒出身的李自成凭着超人的胆略和勇猛在陕北多如牛毛的农军中迅速脱颖而出,提出“均田免粮” 等口号,深得广大贫苦农民的

  • 白居易一首矜矜自夸的诗,被后世评价“值得卖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能与李杜合称,冠绝有唐一代,足见白居易在诗坛的成就之高。事实上白居易也确实当得这个称号,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影响了整个中唐和晚唐诗坛。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甚至亲自为他题诗吊唁:“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为何无一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而大唐皇帝相信太监的同时,又十分抵触武将,根据后世宋代的“重文抑武”,我们可以把唐朝这种现象称之为“重宦抑武”。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背叛,让大唐皇帝从此患上“武将恐惧症”,这是一种心病,从唐玄宗开始,整个大唐就没有痊愈的皇帝。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只要是一个能力出色的武将,那么被皇帝“卸磨杀驴”的可能性就

  • 李自成进京后募捐安葬明思宗,清军入关后将其以礼改葬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大明亡国已经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也没有必要抓住这个不放,所以不妨看看崇祯帝自杀之后发生了什么。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三月注定是被历史记住的一个月份,在这个月里,大明亡国,崇祯帝自杀。眼看着李自成即将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做了一番安排,将儿子们安全送出,又逼着后妃们自杀,然后自己挥刀砍向女儿、妃子们

  • 李自成的农民军配备大量火器但未建立生产系统且运用理念落后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而且史书也提到大顺军在作战中经常使用火器,尤其是在其攻破北京的前几年,手头上缴获明军的火器越来越多,使用也是越来越频繁,尤其在攻城战中占有重要位置。《流寇志》记载,大顺军攻城时,“步兵强弓、鸟铳连发,守者不可外瞰”。至于实战案例那是相当多的。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十

  • 唐代 韩愈《谏迎佛骨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

  • 扬州隋唐城遗址“对话”北京都城遗址:让遗址公园“千园千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开栏的话1982年,国务院公布24座城市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40年过去了,在这40年间,每座城市又都在古城保护上做出各自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2月18日起,大运河传媒联合扬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中国名城杂志社推出特别策划“23+1:名城

  • 李自成曾考虑到清朝的威胁但重视程度不足且认为吴三桂不会降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李自成没想过关外的清军威胁,那是不可能的,人家毕竟是一世枭雄,对这个关外强权还是有一定敏感度的,李自成急着招抚吴三桂就有防备清廷的因素在里面,这在部分史书里是提到过的。《甲申朝事小纪》就记载了李自成的一番话:“牛金星、宋献策劝自成行仁义,自成曰:‘山、陕、河南、荆、襄已在掌中,大江以南传檄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