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名相吕大防在成都

北宋名相吕大防在成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332 更新时间:2024/2/3 19:10:27

这位祖籍陕西的北宋名相,曾经两度与成都结缘,先后担任过青城县令和成都太守。在他与成都的两次“亲密接触”中,留下了坚实的印迹,书写了感人的故事,成为一笔宝贵的遗产,千古流传——

青城山

杜甫草堂 图据网络

各式各样的织机

合江亭

吕大防画像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制止“大小斗” 设障防外敌

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34岁的吕大防离开首都,以著作佐郎的身份,出任成都治下的青城县县令。

早在担任青城县令之前,年纪轻轻的吕大防就已经颇有建树,政声在外。宋仁宗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进士出身的吕大防开始担任陕西长寿县(今陕西永寿县)县令。当时,永寿县城没有水井,人们要到很远的山谷去挑水吃,生活十分不便。吕大防听说后,便在县城周围巡行,最后找到两处山泉,打算采取疏导的办法让泉水进入永寿县城。不过,由于地势错落,高低不平,人们都怀疑吕大防不能取得。但吕大防采用春秋战国齐国稷下学宫所著《考工记》中的“水地置泉法”,不到十天时间,就将两处山泉疏导为渠,引进到县城内,解决了长期困扰民众的“吃水难”。当地百姓感念他的功绩,故而将引入县城的山泉称之为“吕公泉”。

到达青城县不久,吕大防便微服私访,深入百姓中间了解民情。在暗访时,他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这里的官员利用“大斗进,小斗出”的办法,欺压百姓,百姓敢怒不敢言。原来,宋代对地方官员的俸禄采取一项特殊的政策---“圭田”制。也就是把公家储存的土地拨给他们一些,他们将这些田地租给当地农民耕种。为了赚取更多的收益,官员们想出了一个馊主意:秋收时收农民的粮食时,用特制的大斗收;而来年向农民贷出粮食时,却使用小许多的公斗,这样就可以获得三倍之利。吕大防回到衙门后一了解,果然有这么一回事。于是,他马上向地方官员们宣布:必须采取“均定放出纳进,以平均其值”的方法,并在青城县推行,深得百姓欢迎。不久,这件事传到了宋仁宗赵祯那里,赵祯也立即诏令“立定法禁”,要求做到“一路全输送租给官府,用概器给还”,坚决反对“大斗进小斗出”的办法,搜刮民脂民膏的做法。

青城,与汶川山水相邻,而汶川又与西夏少数民族相接,是重要的军事要塞,所以,宋王朝当年在这里布置有军队扼守,并设置了一个行政建制单位---永康军。吕大防担任青城县令后,很快就在高山上秘密设置防守哨位,派人巡逻;同时禁止上山砍柴采摘,以保护所设置的哨位不被人发现,达到秘密监视敌方的目的。

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龙图阁直学士韩绛前来四川担任成都太守。在巡视青城县时,他从民众口中听到人们对吕大防的赞誉之辞,又亲眼目睹了吕大防治理青城的成果,不禁对这位县令刮目相看,称赞吕大防有“佐辅帝王创业治国的才能”;回到成都后,他便给朝廷上书,鼎力举荐吕大防。很快,吕大防离开了青城,回到开封,出任盐铁判官。

创办织锦场 重文兴教育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55岁的吕大防再次奉命来到蜀地为官。这一次,他是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出任成都太守。在担任成都太守期间,他创办织锦院,修葺杜甫草堂,增加教育投入,大量刊刻书籍,为成都乃至整个四川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社会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大胆创新,织锦院应运而生。北宋初年,沿用唐代税收以征丝织品为主,由官府“预支丝、红花、工直与机户雇织”的办法。由地方官吏向机户摊派任务,发给原料,限期收回成品,岁贡朝廷。由于官府对蜀锦质量要求苛刻,限期紧迫,加之官吏从中舞弊,克扣原料工值,致使织户“或苦恶不中程,或辄得私费,急无以偿。则破产而不能赡”,到期往往不能交付产品,更不能保证蜀锦的质量。吕大防到成都就任以后,为了保证上贡给朝廷绫锦的数量与质量,破天荒地创办了官办的织锦工场---成都锦院,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民间织户困境。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吕大防根据自己一年来的实践,给朝廷上了一则奏章,对改革织锦织造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在奏章中说:“岁额上供锦,预支丝花工直与机户雇织,多苦恶欠负。昨创令军匠八十人织比旧费省而工善。今先织细法锦及透背鹿胎样进呈,乞换充本府机院工匠。”也就是说,用过去的办法,不仅百姓叫苦连天,而且发生拖欠绫锦的现象;而采取军队里的工匠来织锦,不但解决了民怨,而且保证了及时交货和产品质量。为了证明这一点,吕大防特意附上这些官办织锦场工匠织造的锦、透背、鹿胎等。吕大防独辟蹊径的做法,得到了朝廷的许可,从此,官办的成都织锦院问世了,并一直保留了下来。

礼遇先贤,重建杜甫草堂。吕大防在成都干的另一件好事,就是“复作草堂于旧址,而绘像于其上”。公元760年春天,来到成都第二年的杜甫,在浣花溪畔建起了草堂;公元765年,杜甫的好友,时任西川节度使的来武去世,杜甫没有了依靠,不久便离开成都;杜甫离开四川后,草堂故居日渐破损。六十年后,当唐朝进士雍陶游历杜甫草堂时,眼前是一派荒凉颓败景象,他于是写下了“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的诗句。五代时期,“花间”词派的韦庄在成都做官期间,多次沿浣花溪寻访杜甫旧居,但“芜没已久,而砥柱犹存”,只好依杜甫故居旧址重建一间茅屋。以后,不断有文人前往寻古、凭吊,追崇杜甫,追怀诗圣。而三百年后吕大防任成都太守时,杜甫草堂早已经荒草丛生,这位对杜甫充满敬意的太守,开始重修杜甫草堂,并且在草堂壁上绘制出杜甫画像,供人瞻仰。吕大防的举动,使杜甫草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纪念性祠宇,后世的修缮都在吕大防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而杜甫居住的茅屋,则退居为“杜甫故居”。

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吕大防在担任成都太守时,非常重视教育的投入。他“岁于蜀州拨州学钱二百千,导江县百千,与成都府赡生员,其见管田增为十顷”。在他的努力下,成都的官学不断增加,满足了成都以及四川人读书的需求。随着读书人的增加,成才以及整个四川在科举考试中,优秀人才如雨后春笋,北宋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更多成都人、四川人的身影。这,不能不说是与吕大防重视教育密切相关的。

诗文赞成都 名篇千古传

吕大防不仅勤政爱民,而且文学情结浓厚。他在成都为官期间,既办了大量实事好事,也写下了不少赞美成都风景名胜的诗文,至今广泛流传。

吕大防在青城当县令时,多次登临青城山,访山中宫观,探名胜古迹。美景人文,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一首首诗歌从他心中喷涌而出。其中脍炙人口的,当数《储福宫》与《飞赴山》。在《储福宫》一诗中他咏叹道:“天峰三十六,寒拥翠微宫。泉落松萝月,云生几案中。”自然风光与宫观建筑,相守相望,互为衬托,让青山更添妩媚。在另一首《飞赴山》里,他写道:“最胜西峰下,林梢四望亭。江山观掌握,梁益布丹青。”吕大防认为,青城山最美丽的景色,是西峰脚下,那里有亭台楼阁,驻足其间,可以观望大好河山。他进而感慨道:这里的风光,应该是四川境内最美丽的风景吧!

吕大防到成都担任太守后,也非常喜爱这座城市的人文名胜。他利用公干之余,经常踏访,然后提笔,写下诗文加以赞美。万里桥是成都历史上著名的古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设宴送费祎出使东吴,费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于是,人们从此该称呼这座桥叫做“万里桥”。万里桥既是古代成都水陆交通的一个重要起点站,又是一大名胜古迹,而吕大防的这首《万里桥》,更为这座桥增光添彩:“万里桥西万里亭,锦江春涨与堤平。拿舟直入修篁里,坐听风湍澈骨清。”琅琅上口的诗句中,把万里桥畔的风光及周围的景色,一揽其中!因而成为名篇名句,流传于世!

当然,最为后人称道的,还是吕大防所作的这篇《合江亭记》。

合江亭位于成都市区府河与南河的交汇处,最初是由唐朝西川节度使韦臬所建。江亭垒基高数尺,10根亭柱支撑着连体双亭,构思巧妙,意味隽永。拾级而上,二江风物,尽收眼底。但经历唐末战乱到了北宋时,合江亭早已经凋敝破败,风光不在。于是,吕大防对这处名胜进行了重建,恢复了合江亭昔日辉煌,并亲笔写下了这篇《合江亭记》:“沱江自岷而别,张若、李冰之守蜀,始作堋以揵水,而阔、沟以导之,大溉蜀郡、广汉之田,而蜀已富饶。今成都二水,皆江沱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府之东南,乃所谓二江双流者也。沱旧循南隍,与江并流以东。……”他将四川治水的历史、治水的方式,以及合江亭的来历、用途、变化、风貌等,一一娓娓道来。这篇仅300余字的《合江亭记》,成为人们了解成都过往历史、人文、风貌的重要窗口。(贾登荣)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棣私访青楼,见老鸨带来一女子!朱棣冷笑:不剐了你天理难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明王朝最励精图治的皇帝是哪一位?有人说是明太祖朱元璋,有人说是明成祖朱棣,这两位皇帝算得上是大明朝中知名度最高的两位了,他们的功绩也算是各有千秋,只不过明成祖朱棣的得位不正,让他在舆论场上失去了一定的优势。朱棣像朱元璋一样都是十分关心民生疾苦的好皇帝,他经常微服私访民间,查看百姓们的生活疾苦,有一次

  • 苏轼成长的土壤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苏轼在北宋休养生息的年代出生、长大。宋朝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丰盛时期,理学、文学、史学、艺术、科技等领域硕果累累。宋代科举考试推进了教育制度的优化,印刷品的推广促进了文化交流。宋仁宗赵祯更是性情宽厚,广受后世称赞。孔子有云,“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朱元璋问道士自己寿命,道士:“比我多一日”朱元璋:“砍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从古至今,中国出了数不胜数的奇人异士。有的是有真材实料的。但也有着本事不济,不过善于抓人心理的人,这一类人虽然没有真才实学,但却能敏锐的抓住当事人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谋利的目的。以古人的受教育水平来说,想要分辨真假相术师是极为不易的。因此大多数人遇见道士都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对此持怀

  • 朱元璋抢了陈友谅的女人,生了个儿子,却让朱元璋后悔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前言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诉说着流离失所的百姓的痛苦。在这首民谣中,百姓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似乎不太高。其实,一首歌谣在流传过程中肯定有不同版本,在明朝,百姓肯定不敢在歌谣中直呼朱皇帝,可以推测,开头的民谣是清朝时期的版本。

  • 朱元璋去拜佛,问方丈:朕要跪下吗,方丈答了八个字救了全寺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的汉语一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即使是相同的字眼也能够延伸出许许多多不同的含义,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语言的艺术往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朱元璋拜佛时,方丈就凭借语言的艺术,巧妙的回答了,皇帝用不用跪佛的问题,救了全寺人,他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朱元璋与佛的不解之缘 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将

  • 明朝锦衣卫服饰有哪些,多大的官才能穿斗牛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所颁布的种种制度,都让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实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对于明朝的了解,更多人第一反应是身着闪瞎人眼的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锦衣卫,作为明朝特有的一支队伍存在,他的出现可谓是万众瞩目。武艺高强、飞檐走壁、衣着华丽、权势滔天等等都是他的代表名词。不过,这

  • 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是什么?对明朝有何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在明代开始,白银就已经开始在普通市场上流通,于是就有了我们在电视剧中的经典台词:“这个几两银子?”这种用白银代替货币的状况,一直到了清朝末年,所以我们在读历史时看到和列强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都是支付白银。这种用白银代替原有货币行使的状况在历史上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名叫“白银货币化”。白银的货币化在中国

  • 明朝女性服饰花纹别样、款式潮流,男性服饰令人头疼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明王朝 根据历史书中的记载得知,明王朝的经济发展是逐渐往上坡路发展的,尤其是中期时,百姓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皇家生活质量也有所提升。说来有意思,明朝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个皇家财富没有百姓多的朝代。很多朝中官员都放弃仕途,转而回家种田。因为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做一个普通人比当官赚钱得多,毕

  • 明朝共有16位皇帝,将他们的名字连起来看,将发现一个神奇的组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大明王朝是我国最后一个汉王朝,人们对其的研究也不可谓不深。史官详尽的记载了明初至明末的276年的历史,专家依据史料对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王朝做了细致的研究。不得不说大明的发展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大明历代皇帝的轶闻趣事。若是提到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毫无疑问就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了,关于

  • 北宋文学家——铸铜石雕黄庭坚人物雕塑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玻璃钢人物雕塑,黄庭坚历史名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铸铜人物雕塑,黄庭坚铸铜人物雕塑,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黄庭坚与 张耒 、 晁补之 、 秦观 都游学于 苏轼 门下,合称为“ 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的诗,被 苏轼 称为“ 山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