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光店小二不乐意,当时有许多人对这位装哑巴的男子也颇有微词。此人叫刘敏中,时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朝廷刚册立太子,诏他回去商议筹办新一届中书省领导班子的事。
刘敏中装哑巴已有些年头了,从小到大,只要跟他说到钱,他一准儿不说话。早在忽必烈时期,权臣桑哥有一次到御史台检查工作,许诺要为御史们改善福利增发钱帛。刘敏中作为监察御史接待方,全程陪同,一听说到钱,就开始哑巴了,把桑哥气得直瞪眼。
他是跟钱有仇吗?说是,也不是。刘敏中打小认为钱这东西最容易让人失去自我,因此养成了“身不怀币,口不论钱”的习惯。但是,衣食住行哪一样都离不开钱,怎么办?他自有办法,在家靠父母兄弟,出门靠同僚下人,大不了不说话。
奇怪的是,历世祖、成宗、武宗三朝,皇帝们个个喜欢他,但凡刘敏中的奏疏,没有不被采纳的,恩遇之隆,在汉官中绝无仅有。个中原因,可能正着落于他“仇”钱上。
官员一旦能在钱财上做到壮士断腕,那么,他的脊梁骨也就硬起来了,为政也会更加明断。至元十三年(1276年),刘敏中公开纠劾桑哥是个大奸臣,但中书省扣押了奏疏不给上报,刘敏中一气之下辞了职,后又被召回任御史台都事。至元二十六年,有同事也参与进来与桑哥斗法,因言获罪被革职,刘敏中又生气了,装病不上班。两年后,桑哥倒台,他才出任燕南肃政廉访副使。
元成宗大德七年,刘敏中担任宣抚使巡行诸道,没少惩治地方大员。其中有个知府本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原则,积极交代问题,几乎每句话里都夹着钱字,而主审官刘敏中一直一声不吭。知府心里犯嘀咕了,后经书记官点拨,他才明白过来,此后不说钱字,只说数字。但刘敏中还是不说话,最后写了四个字:“配远恶州。”
刘敏中一生唯一一次说钱,是在大德八年。那年锦州闹水灾,需要筹款赈济灾民,他冒雨亲自指挥发放钱粮。有意思的是,元武宗即位后,曾故意试探刘敏中是不是真的不论钱。结果,说其他的政事时刘敏中口若悬河,一说到赏赐他金币若干,他又开始装哑巴了。
延祐五年(1318年),一代奇人刘敏中去世,享年76岁,被元武宗追封为齐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