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以分权制衡实现中央集权,扫除皇权专制潜在阻碍

赵匡胤以分权制衡实现中央集权,扫除皇权专制潜在阻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258 更新时间:2024/1/16 15:33:05

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将那些对皇权有潜在威胁的元勋将领们全部免除职务。

在巩固皇位后,大刀阔斧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央层面,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削弱宰相地位,弱化宰相权力。

在地方层面,由文人担任知州,取代节度使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同时设置通判以牵制知州,还设转运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运送中央。

在赵匡胤的“外科手术式”改革下,终于结束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进一步集中。

杯酒释兵权

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兵不血刃地夺取后周政权,逼迫柴宗训禅位,建立北宋。

不过作为靠政变上位的武将,赵匡胤心里想的是如何避免“黄袍加身”发生在自己身上,苦思冥想之际,赵匡胤找来宰相赵普商议。

赵普一针见血地指出兵权是一切症结的根本,只有将军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上才是保证皇位永固的最佳窍门。

于是赵匡胤继位之初就陆续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禁军的控制,不容任何人越过他发号施令。

在皇位稍稍稳定后,961年七月,赵匡胤把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兴正浓时,赵匡胤向在座将领大吐苦水,说自己寝食难安,担心黄袍加身之事再次上演。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为了避免杀身之祸,通通跪下身来,恳请赵匡胤给他们指明一条生路。

赵匡胤则趁机提出让他们放弃兵权,辞职回乡,多置良田美宅、歌姬舞女,做一个快活的富贵翁,并许诺与他们联姻,保证一生荣华富贵。

石守信等人见赵匡胤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而且当时赵匡胤已牢牢控制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感恩戴德。

第二天,石守信等人就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赵匡胤欣然同意,借坡下驴,罢去他们的禁军职务。

至此赵匡胤当年在后周共事并参与陈桥兵变的结义兄弟彻底退出。

不过赵匡胤倒也讲究,他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把两个女儿分别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

不得不说,赵匡胤使用和平手段,在不伤及君臣和气的前提下,轻而易举地就解除了元勋将领的权力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变,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

在解除元勋亲贵职务后,赵匡胤对禁军进行改组,领兵权被一分为三,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

同时选择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赵匡胤成功实现皇权对军权的掌控。

分割相权,“军民财”三权分立

赵匡胤掌控禁军兵权后,将矛头指向宰相,当时的宰相已不再是三省长官,而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北宋建立头几年,宰相职位只有赵普一人,为了防止赵普擅权,赵匡胤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财政大权由三司使掌握,宰相仅掌管民政。

其中: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专掌军事政令,调动禁军,三司使统领盐铁、度支、户部,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

在军财民三权分立中,枢密使与宰相“对掌大政”号为二府,即政府、枢府,与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相对应,宋代政治体制为二府三司制。

为了进一步遏制已被削弱的相权,赵匡胤还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与各部门长官发生制约的作用。

同时,为了防止“二府”权力膨胀,赵匡胤建立学士院,设翰林学士若干人,为皇帝起草诏书,学士还侍从皇帝的顾问,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对国事的建议,用以牵制宰相。

而枢密院则与三衙各有所司,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却不能直接掌握军队,通过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实现二者相互制约,维护皇权的目的。

另外,赵匡胤在礼节上取消了唐代宰相“坐而论道”的制度,宰相只能站立奏事,这样就使宰相失去百官所不可企及的待遇,宰相地位大为下降。

而赵匡胤通过制度设计和礼仪改革,极大打压了宰相权力,皇权达到了历朝以来新的高度。

削弱地方,以文制武

对于赵匡胤来说,驻守地方的藩镇将领才是真正的威胁,为了避免重蹈唐朝灭亡的覆辙,赵匡胤决定大力削弱地方势力,尤其是军权。

首先,赵匡胤把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驻守京城,另一半戍守各地,京城驻军可以以压倒性优势兵力制止外地可能发生的变乱。

当然,如果京城有事,各地方也有足够的实力联合勤王,这样就形成内外军队互相制约的局面,而京城驻军又多于外地任何一个地方,这样赵匡胤就可以牢牢控制全国的军队。

其次,赵匡胤实行更戍法,无论是京城的禁军,还是驻在外地的禁军都必须定期调动,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

通过定期频繁的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格局,导致将领再也不能同士兵融合,也无法在军队建立自己的声望,更没有同朝廷皇帝对抗的资本。

赵匡胤的改革改变了自唐玄宗李隆基时期,藩镇节度使大权独揽的局面,地方将领再也无法统帅地方发号施令。

除了消除地方军队割据隐患外,赵匡胤还通过削权、断财、收兵等三项措施强干弱枝。

一是削弱节度使行政权,赵匡胤把节度使驻地外兼领的州郡——支郡直属京师,压缩节度使影响范围,并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员,主管地方民政事务。

这些文官三年一更换,直接对中央负责,向朝廷奏事,不再听令于节度使。

对于一些五代以来盘踞一方的势力较大的节度使,赵匡胤故伎重演,再次拿出“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将其逐一罢免。

在以知州制衡节度使的同时,赵匡胤又设置通判掌管粮运、赋税、诉讼以及监察,分夺知州权力。

通判与知州之间的相互制约,使一州之权不致为知州或节度使任意一方把持,实现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二是断其钱财,赵匡胤在各地设置转运使,将州县财赋,除留少量应付日常经费外,其余都要送到京城,不得占留,使地方的财权就完全收归中央。

三是上收军队,赵匡胤对地方军队仍不放心,于是来了一招釜底抽薪,公元965年八月,赵匡胤下令把藩镇所辖军队中骁勇的人都送到京城补入禁军。

这样一来,中央禁军就集中了全国精兵,而地方军队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编成厢军,只供杂役,地方再也没有军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

小结

从960年宋朝建立,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消弭元勋功臣危害皇权的隐患,为集权改革铺平道路。

然后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用枢密院、三司和平章政事与宰相互相制衡,大力削弱相权,又通过削夺节度使军权、设置知州、通判打击地方割据。

赵匡胤仅用五年就解决了唐末五代以来专制一方的藩镇问题。

此后赵匡胤澄清吏治,劝课农桑,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恢复五代以来的战争创伤,使国家呈现出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不过赵匡胤的过度强干弱枝造成北宋军事实力偏弱,冗官冗兵现象严重,对外战事胜少败多,妥协退让,至此汉唐雄风一去不复返,不得不说这是民族的遗憾。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定铁律:贪污超60两银子立斩,60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历史的轮回中,一名名的君王不断更迭,一条条的规定也在不断被建立又被更新。而说到铁律最多的朝代,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一定位列榜首。在朱元璋统治之下的大明,社会秩序可谓是达到了井然有序的超前高度。毕竟,朱元璋这名出身乞丐的皇帝,本就对那些贪官深恶痛绝。接下来,让我们一起

  • 朱元璋冷酷,朱棣无情,嘉靖精神分裂,但最难搞的,还是万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明穆宗朱载坖 画像)如果说,明朝历史上最好对付的皇帝是性格温润平实的穆宗皇帝朱载坖,那么最不好对付的皇帝,想来就应该是穆宗皇帝的儿子,万历皇帝。但如果说万历皇帝是最不好对付的,难免会激起一部分读者的反对,因为有明以来的皇帝,似乎都不怎么好对付,何以把万历皇帝朱翊钧推到首位呢?诚然,作者有着自己的理

  • 朱棣看到一个死囚的名字,随口问道:他咋还活着?大臣:明天就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早年,辛弃疾写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表达了一个青壮年对于世界的宣言,渴望建功立业,封狼居胥。多少年后,他写下《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戏言“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我纵有韬略武功,精妙的兵法,扫清蛮夷的计策,又有何用?一生走向暮年,功

  • 朱元璋到妇女家避难,临走前害怕妇女怀孕,朱元璋的做法让人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上的诸多帝王之中,有的人天生富贵,有的人才略无双,甚至有的人后来居上。唯独只有朱元璋这么一个皇帝,他不仅出生于乞丐,而且始终表现得如同农民。很多学者聊到朱元璋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不屑,因为他在治国方面过于粗暴,在安排身后事的时候,表现的像个老农民。可以说,朱元璋是历代帝王之中,除了朱厚照以外,

  • 朱棣在位二十年,后宫佳丽三千,为何不再生子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这个王朝的故事,有着很多记载,这也让我们这些后人更加了解这段历史。说起明朝的皇帝,一共有十六位,而开国的那几位,便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存在。首先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洪武年间,明朝休养生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后来的朱棣即位,永乐年间更是百姓富足,国力强盛,出现了永乐盛世的局面。但对于他的开创者朱

  • 朱元璋为什么忍了7年才杀胡惟庸?除了废除丞相外,还有两大图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当初跟随朱元璋的小主簿胡惟庸到达了人生巅峰。洪武十三年,在巅峰上待了7年的胡惟庸因“专权树党、意图谋反”等罪名被明太祖朱元璋诛杀。“树党、谋反”必然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绝不会一蹴而就。这就很反常了。大臣与何人饮酒、吃了什么饭菜都能一清二楚的朱元璋,肯定不会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对胡惟庸的不轨行为毫无察觉

  • 朱元璋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明王朝,至此成立,这一年,史称:洪武元年。可能谁都不会想到,当年,这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乞丐,竟然能成长为一代帝王。这种连戏文都不敢演绎的故事,竟然真真切切地,在中国历史上,上演了。而且,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一改过去大宋王朝的软弱,不仅赶走了蒙元,同时,还将中华的版图,进一

  • 朱元璋的名字,暗含天命在南方,难怪他完成了历史上唯一的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张士诚叫张九四,元末大英雄们的名字为何这么土?他出生虽极其贫寒,但最爱玩的游戏却是做皇帝。你看他,坐在土堆上,装模作样地扮演起皇帝,而小伙伴们则向他三拜九叩,口称:皇帝万岁,万万岁。玩累了,该回家了,一个小伙伴冲他喊:朱重八把牛赶上回家了。于是,伙伴们赶着牛四散而去。没想到,几十年后,这个叫朱重八的

  • 朱元璋临死前大喊燕王来否,朱棣为何待在城外不进去?原因很残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朱标早逝,让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后,朱元璋又尽心尽力地培养起孙子朱允炆,可惜朱允炆比起朱标更不成器,朱允炆和父亲朱标两个,都是彻底成了儒家的簇拥,完全不懂帝王术。皇帝是不能够尽信儒家的,汉宣帝刘病已的太子刘奭因为太过仰赖儒家被刘病已大声斥责“我汉家自有制度,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但

  • 岳飞冤死在牢中后,奸臣秦桧把他的儿女老婆折磨惨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历朝历代都是武将打天下,文官守天下,这本没有错。关键是北宋选了毫无防御能力的开封做了都城,还没来的及逃跑,就被团灭。南宋虽然依靠长江天险,但是四川一失,被元朝包了饺子。如果宋朝一开始能选洛阳为都城,国运还能再长一些,毕竟没有太作死皇帝。其实宋朝对外战争胜率不低,问题是宋朝主要是步兵,跑不过北方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