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他积极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策划,是李世民登基的重要帮手,但是,这位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初唐名将,最后竟然卷入了谋反事件,最终被处死,家人也流放岭南。
“玄武门之变”的功臣
隋末天下大乱,唐国公李渊本为隋朝重臣,在隋炀帝被杀之后,威逼隋炀帝之孙杨侑禅位,建立了唐朝。
在这场争夺天下的战争中,李渊的几个儿子也都出了一份力,其中,次子秦王李世民战功最为显赫。
唐朝建立之后,李渊命李世民等统兵,击败陇西李轨、消灭西秦薛举父子、击退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夏王窦建德,迫降洛阳王世充,并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
李渊的嫡长子是李建成,李渊很看重长幼顺序,于是李建成顺势成为太子,但是显然李世民的功劳更高,能力也的确胜于李建成,他自然心生不甘。
唐武德九年,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矛盾激化,太子李建成本想拉拢尉迟恭,却没成功,于是派人刺杀。
尉迟恭与侯君集劝谏李世民早下决心与李建成决出结果,支持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
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和侯君集是李世民阵营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侯君集率军控制唐高祖和朝臣,尉迟恭等人诛杀李建成及李元吉全家。
就这样,秦王李世民通过发动政变解决掉了亲哥哥太子李建成,并且将父亲唐高祖李渊也变成了“傀儡”。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被尊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是为唐太宗。
贞观十七年,为了纪念当初打天下的功臣,唐太宗特意命著名画家阎立本画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内。
画像比例为真人大小,面北而立,以示尊皇,唐太宗经常看着这些画像感念旧事。
侯君集也位列这二十四人之一,排行第十七,由此可见,他在唐太宗心里还是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唐太宗成功即位的一大功臣。
为助太子起兵反叛
公元630年,侯君集升为兵部尚书,开始参与朝政,侯君集虽然功劳很高,但是他只是个会打仗的武将,在参政上其实会的不多,不过既然已经任尚书,他就开始勤学上进了起来。
李世民知道之后自然很支持,他派老将李靖前去教授侯君集,李靖是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他的能力和品格不仅在当时令人钦佩,也是后世公认的。
李靖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封卫国公,成为辅佐皇帝的“宰相”。
李靖为人一向低调,但是皇帝的命令他必须遵从,于是,他经常去教授侯君集一些知识。
过了一段时间,唐太宗询问侯君集学得怎么样了。
侯君集说话却毫不客气:“大将军官大有学识,想必是不肯好好教我这种读书不多的人,每次讲到精妙之处,他就不再传授了。”
随后,他还认为李靖有“谋反”之心,这话罪名就大了,唐太宗很信得过李靖,自然一时不能相信侯君集的话,于是他招来李靖询问。
李靖感觉蒙冤,他说:“臣只是从简单的开始教授,凡事都要由浅入深呀!”
唐太宗听了,觉得也有道理,因此这事就不了了之,他只是让二人别再争吵,暂停几天的上朝,让两人都好好休息。
此事之后,李靖一直留了个心眼,会暗中派人观察侯君集,有一天,侯君集骑马回尚书省,李靖发现侯君集骑着马直接越过省门数步都没有发觉,一定是心怀心事。
后来发现他经过自己的家门口都不进门,李靖觉得事态不对,觉得侯君集必起兵反叛!
果然,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因担心自己被废,串通侯君集计划谋反。
这次谋反像是当年玄武门之变的翻版,但是显然,比之李世民,李承乾能力差了许多,侯君集没选对正确的阵营。
在谋划好之后,侯君集担心得晚上都睡不着,害怕计划泄露。
妻子发现了他的异样,虽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劝诫他:“如果你做了什么对不起国家的事,一定要去皇上面前谢罪。”
侯君集没听妻子的话,参与了谋反,很快东窗事发,李世民很难过,顾念侯君集早年的大功不想治他死罪,无奈群臣进谏,他只好下令处死侯君集。
临死前,李世民答应侯君集不会杀他妻儿,只是将他们流放,算是延续了侯家的血脉,太子李承乾也被李世民想尽办法保全下来,废为庶民,流放于黔州。
小结
侯君集本能安稳坐稳尚书之位,安享晚年,却卷入谋反大事,实在是令人惋惜。
好在唐太宗因为自己早年的经历,不想家族中再出现这样的祸乱,因此网开一面,没有赶尽杀绝。
一代功臣最终落得如此下场,都是自己不珍惜的结果,反观同为二十四功臣的李靖,却是低调为人,全心辅佐皇帝,其功名被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