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南增兵,北部失守:明英宗仓促间决议亲征

西南增兵,北部失守:明英宗仓促间决议亲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449 更新时间:2024/1/27 10:18:24

正统十三年(1448)春,朝廷上下沉醉在征伐麓川大捷的气氛中,大概没有人还记得刘球八年前的预言:“麓川荒远偏隅,即叛服不足为中国轻。而脱欢、也先并吞诸部,侵扰边境,议者释豺狼攻犬豕,舍门庭之近,图边徼之远,非计之患上也。”

刘球不幸言中,就在明帝国一次次向西南增兵的这些年,北部瓦剌部的枭雄也先乘势崛起。早在宣德年间,也先的父亲脱欢就开始对各部进行兼并战争,蒙古两大强大部族瓦剌、鞑靼部众皆归属于脱欢麾下。脱欢于正统四年(1439)病死后,其子也先嗣立,自称“太师淮王”,其能力与野心都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趁明朝大举对西南用兵无暇北顾之际,迅速发展扩张,联合沙洲、赤斤蒙古诸卫,并在正统九年(1444)公开宣布建立甘肃行省,并给当地诸部首领授予职衔,大有与大明分庭抗礼之势。正统十年(1445)发兵攻打哈密卫并将其控制,次年又率兵东进,攻打兀良哈三卫,此三卫于正统九年(1444)被明军征伐过,人心本不向着大明,因此很快就倒向也先,充当其先锋。随后也先又“破兀良哈,胁朝鲜”。对于也先扩张,英宗无暇调兵征伐,只能采取消极防御策略,坐视着继元帝国瓦解之后,大漠之上又兴起一个蒙古贵族建立的政权崛起壮大。

自正统九年以来,也先诸部寇边次数越来越频繁,但英宗朱祁镇的对策却趋于消极,这当然与朝廷重兵南征麓川有很大关系。到正统十二年(1447)二月,巡抚大同宣府的右副都御史罗亨信等人就上奏说也先屡次寇边骚扰之事,并认为其驻地不远,恐怕有伺机为患之意,主张加强守备。然而明英宗批复却认为蒙古军已撤去,没必要小题大做。没过多久,大同左参将都督佥事石亨也拉响警报,他上书称:“也先屡犯边,及秋尤可虑。”又一次为明王朝拉响警钟。

云纹金束发冠,明,南京中华门外将军山沐晟墓出土,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种种迹象表明,也先已不是单纯寇边劫掠,大举犯边已是必然。到了正统十四年(1449)正月又发生一件事,锦衣卫指挥使吴良出使瓦剌时忽然被也先扣留,在被扣期间吴良发现也先在积极备战,蒙古诸部正进行战争动员,必是要兴起大规模战事,于是秘密派人逃回北京密报,说本年初秋蒙古诸部将大举进犯,应早作防范。

果不其然,到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十七日,朝廷得知瓦剌将犯大同的消息,证明吴良年初给的情报十分准确。英宗令太保成国公朱勇挑选马步精锐45000人分别开赴大同和宣府防御。到了七月,瓦剌骑兵分道大举入寇,大同、宣府、辽东等地硝烟四起,参将吴诰战死,北地局势日益紧张,大明帝国建国以来从未遇到如此严峻之局势,无论是朱祁镇还是王振都已无法回避这一问题。正如本文开篇的一幕,前线战事急如星火,朝臣惊慌失措之际,内廷忽然传出圣上决议亲征之旨意。亲征乃国之大事,况且当下也先势头正旺,短短两天就仓促决议亲征简直如同儿戏,朝中但凡有点清醒的大臣都知道此举太过轻率,很快由吏部尚书王直牵头,廷臣合章劝谏,提醒英宗“且兵凶器,战事危,古之圣人敬慎而不敢忽。今以天子至尊而躬履险地,臣等至愚以为不可……”

面对群臣苦口婆心、入情入理之劝谏,英宗回答同样铿锵有力,表现得颇有英雄风范,他说:“卿等所言,皆忠君爱国之意。但虏逆悖恩,已犯边境,杀掠军民,边将累请兵救援,朕不得不亲征率大兵以剿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朝兵部尚书回府却不进家门,宰相大惊:他必起兵反叛!果然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同时,他积极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策划,是李世民登基的重要帮手,但是,这位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初唐名将,最后竟然卷入了谋反事件,最终被处死,家人也流放岭南。“玄武门之变”的功臣隋末天下大乱,唐国公李渊本为隋朝重臣,在隋炀帝被杀之后,威逼隋炀帝之孙杨侑禅位,建立了唐朝。在这场争夺天下的战争中,李渊的几个

  • 明英宗亲征时,明军的兵力究竟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无论统帅必胜的意志多么坚强,能否打赢一场战争,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军队。军队的多寡也往往是打一场仗的底气所在。那么明英宗亲征时,明军的兵力究竟有多少?最广为流传的说法,亲征军队人数多达50万人,而也先的瓦剌军队仅有2万,土木堡一役,瓦剌以2万破明军50万,堪称以少胜多的奇迹。不过奇怪的是,在《英宗实录

  • 唐朝一晚婚女子,44岁才出嫁,后来生下千古女帝,成为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30多岁当爷爷奶奶不在话下,因为当时普遍结婚年龄都很小,女子一般15岁左右就嫁了,有一些朝代还可以更早。可就是在结婚普遍较早,女子结婚更早的古代,有一女子硬生生44岁才出嫁,还生了千古一帝武则天,活得潇洒,成为一个传奇。独立的晚婚女性荣国夫人杨氏44岁才结婚的杨氏在古代来说简直是一件匪夷所思的

  • 唐朝21位皇帝,没有一个是正常登上帝位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1、唐高祖李渊,造反立国李渊2、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杀兄杀弟,逼迫李渊退位,当的皇帝,当皇帝后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儿子孙子。李世民3、唐高宗李治,排行老九,要不是前面的太子李承乾,老四李泰,老六李恪争皇位都被株连,能轮到老九当皇帝吗?李治4、唐中宗李显,武则天扶持,武则天废黜。后又当皇帝,

  • 没有预料过的大败:明朝命运的巨大转折点在这场战役中到来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自宣德年间以来,卫所军士逃亡现象严重,即使是京营也出现严重缺额。据《宣宗实录》记载,宣德五年(1430)十二月,成国公朱勇曾说:“旧时五军每军步骑二万人,后调大同等地备御,今五军总有五万七千余人,而神机诸营比旧亦少。”按每军2万人算,五军营满额10万人,而宣德五年只剩下5.7万人,近乎缺额一半。针

  • 明朝在边防线上设立那么多重镇,为什么仍然不能高枕无忧?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为了弥补京城地理位置的先天不足,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绵延万里的边防线上,明朝不得不仰赖辽东(今辽宁辽阳)、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今山西大同)、延绥(今陕西榆林)、宁夏(今宁夏银川)、甘肃(今甘肃张掖)、蓟州(今河北蓟县)、偏关(今山西太原)、固原(今宁夏固原)等九个重镇(“九边”),形成了

  • 唐朝8位开国名将:李渊杀3个,李世民杀4个,剩下1人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因此封建王朝的君主对于那些功高震主的军事将领都极为忌惮,例如唐朝八位开国名将,就被李渊杀了三个,李世民杀了四个。李渊杀三将——刘文静、阚棱、杜伏威刘文静,出身于彭城刘氏,此人史书记载英俊魁梧,才干出众,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隋朝时期就已经被授仪同三司、晋阳县令。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刘文静同样从中嗅到了

  • 原创李世民带领十人发动玄武门之变,这十人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他的妹妹就嫁给了李世民。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不过也因为这样,他在贞观朝非常低调长期赋闲在家。不过期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李世民选定太子这件事上,对于李治的上位,他功劳也很大。可惜,最终得罪了武则天和李治,被贬后流放外地,最终还是被逼着自杀了。尉迟恭尉迟恭是唐初

  • 开放通商就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为什么明朝皇帝却并不愿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说穿了,明朝不愿意打仗。草原上的鞑靼跟瓦剌呢,只要能获得日常所需的汉地农业手工业产品,其实也不想打仗。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明朝开放通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化干戈为玉帛,实现彼此得利的“双赢”。只不过,这个想法又的确是以今推古的“一厢情愿”。“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话虽

  • 当中原缺马时,明朝皇帝怎样获得这种“战略物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事在人为,办法总是有的。加强漠北与中原间的经济交流,也确是当时的大势所趋。蒙古牧民既然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势必要从汉地得到自己不能生产或至少是非常缺乏的各种生活必需品(粮食、布帛、锅釜)。如果中原的主政者坚持无视他们的需求,不啻将其“逼上梁山”,再行“扰边”——“沿边刁抢鼠窃之患,势必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