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一百个欧阳修比不上一个韩琦?四件小事,了解一下

为什么说一百个欧阳修比不上一个韩琦?四件小事,了解一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329 更新时间:2024/1/31 9:22:34

原创文章,已开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电视剧《清平乐》阵容强大、角色众多,对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苏舜钦等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均有刻画,其中戏份最多的当属一代名臣韩琦,他的一句“貌丑不至惑君”更是引起热议不断。那么,真实历史中的韩琦又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清平乐》韩琦剧照,扮演者:杨玏)

韩琦的历史功绩:为相十载、辅佐三朝、扶立二帝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他20虚岁高中进士,为官48年,期间救济四川饥民,统领西北军务,与范仲淹、富弼共同主持“庆历新政”,担任过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宰相,还亲手扶立了宋英宗、宋神宗两任皇帝,是北宋时期影响极大、口碑极好的名相典范。

韩琦的历史壮举:一日之内搞掉四位宰执

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灾情频发,生灵涂炭,饿殍遍野,宰相王随、陈佐、参知政事(副宰相)韩亿、石中立却尸位素餐,毫无作为,韩琦认为百姓流离失所,宰执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上书弹劾,痛斥其过,结果导致四位宰执同日被罢相。如此壮举,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宋仁宗、韩琦等剧照)

不难看出,历史中的韩琦,既能辅佐社稷,又敢直言犯谏,既是一位能臣,又是一位诤臣。但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讲述的却不是韩琦的为政能力,而是他的为人品行。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曾感叹道:

“累百欧阳修,何敢望韩公。”

大意就是:

“一百个欧阳修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一个韩琦。”

众所周知,年轻时的欧阳修,是个典型的“刺头”、“愤青”,看谁都不顺眼,瞧谁都不咋地,就连他都如此盛赞韩琦,韩琦到底是有何人格魅力呢?我们不妨通过几个历史故事窥知一二。

(欧阳修剧照)

爱惜人才,提携后辈:

宋代刘斧编撰的《青锁诗话》记载,韩琦镇守河北真定时,府上有一位叫彭知方的门客,此人文采斐然,颇有才华,只是年轻风流,流连勾栏,时常偷偷翻墙而出,彻夜不归。韩琦得知此事后认为,如果放任,彭知方必会自毁前程,但如果深究,又怕损了读书人的脸面,于是写了一首《种竹诗》给他,婉言规劝,其中有

“殷勤洗濯加培植,莫遣狂枝乱出墙”

等句。

彭知方读罢,知道韩琦此诗表面是在写竹子,实则是暗指他翻墙之事,心中十分惭愧,回了两句诗给韩琦:

“主人若也怜高节,莫为狂枝赠斧斤。”

意思就是:

“主人如果尚且怜惜竹子的高尚节操,还请切莫拿斧头砍掉那些乱出墙的狂枝。”

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韩琦认为彭知方有悔过之意,属于那种“可以被改造好的青年”,索性买了一位美貌婢女送给了他(这在当时是合法的),以便他不再翻墙,专心读书。此事在当时传为美谈,世人皆称韩公有惜才之德。

(韩琦、富弼等剧照)

以人为本,看轻钱财:

宋代彭乘的《墨客挥犀》记载,韩琦担任大名府安抚使期间,曾花费黄金百两买下了一只古董玉盏,日日把玩,爱不释手。一日韩琦宴请漕运官,特地设台摆酒,铺上丝绸,端上玉盏,以示对客人的重视。

可是,侍者却一个不小心,竟然将价值连城的玉盏摔成碎片,吓得侍者魂魄顿失,一桌客人也都替侍者惴惴不安,韩琦却微笑着对侍者说:

“东西破损自有其时,不必在意。”

言毕,继续招待客人,谈笑自若,毫无惋惜之色。在场各位,无不叹服。

(韩琦剧照)

平易近人,善待属下:

一天夜里,韩琦在军营中写信,侍者在旁秉烛照明,结果那位侍者却打起了瞌睡,手一抖竟然把韩琦的胡子给点着了。韩琦赶紧用衣袖将烧着的胡子拂灭,然后继续淡定自若地写信。

次日,韩琦发现伺候的面孔变了,才知道是管事的属官将那个马马虎虎的侍者换掉了。韩琦担心侍者受到责罚,赶忙把管事的属官叫来,亲自交代说:

“不要换了,不要换了,他已经学会怎么秉烛了,不会再烧我的胡子了。”

(韩琦、富弼剧照)

宽宏大量,气度惊人:

冯梦龙的《智囊全集》记载,曾有人冒充韩琦写信给名臣蔡襄,想要得到举荐。结果蔡襄果真写了回信,还派人送去了三千钱和诸多礼物。不久后,此人来到开封,后悔当初之举,便找到韩琦当面认罪。没想到韩琦非但不怪罪,还对那个人说:

“君谟(蔡襄,字君)处事谨慎,恐怕无法达成你的心愿。夏太尉(夏竦)在长安,你莫不如去见他。”

然后替他给夏竦写了一封推荐信。

身边亲信不解,认为韩琦能够原谅此人已经是大度了,不应该再帮他写推荐信。韩琦却回答:

“他能模仿我的字迹和语气写信,还能说动蔡襄,可见确实才器不凡。 ”

后来,此人拿着韩琦的推荐信去了关中,果然被夏竦授予了官职。

(韩琦画像)

总之,真实历史中的韩琦的确是个好人,而且并非虚情假意的老好人,而是至情至性的真好人,堪当欧阳修的盛赞。

参考资料:《宋史》、《青锁诗话》、《墨客挥犀》、《智囊全集》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贺兰山下——西夏文物特展》系列之六:花脚大仙分享长沙博物馆特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贺兰山下——西夏文物特展系列之六长沙博物馆特展花脚大仙分享巍巍贺兰山下,大漠旷野之上,矗立着九座塔型巨冢,在风沙中静卧了近千年,巨大的封土下掩埋着一个消逝的政权——西夏。西夏(1038—1227)是隋唐以来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它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都,辉煌时疆域覆盖了我国西北宁

  • 朱元璋的历史地位真的比不上李世民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从称帝之前的根基来说。唐太宗李世民所处贵族阶层。与隋炀帝杨广有亲戚关系。整个家族手中要兵有兵,要将有将。再说朱元璋称帝之前就是一介草民,从乞丐完成到皇帝的蜕变。其次从残暴指数上来说。说朱元璋比李世民残暴。大部分指的就是李世民没有屠杀功臣。跟他打江山的功臣得以善终。而反观朱元璋,跟随他打天下的功

  • 晁盖一个错误的人事安排,给了宋江专权的机会,临死他才醒悟过来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梁山首领晁盖就是一个不善弈者。晁盖原本是一个地方保正,过着平淡的生活,虽不至于大富大贵,但也能确保衣食无忧。若晁盖甘于清贫,人生也不会太差,但他有一股子哥儿们义气,在吴用的忽悠下,和吴用、公孙胜等人以身涉险,劫取了朝廷的生辰纲。生辰纲是朝廷官吏为讨好宋徽宗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晁盖等人这样做无异于虎口拔

  • 杨贵妃容貌被现代技术复原,国色天香,太像这位女明星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成语环肥燕瘦,想必大家都知道,其中环肥就是说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杨玉环国色天香,是盛唐美女的代表。这位“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的女子风华绝代,不仅美丽更具才华,她与唐玄宗凄美的爱情故事更是流传千古,引人唏嘘。杨玉环是出生在官宦世家,她的高祖父是隋朝时的上柱国,后来杨玉环的父亲去世

  • 唐朝一将军,请老和尚在家中住了一晚,寿命得以延长一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有一天傍晚,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和尚,拄着一根拐杖,缓缓地路过张武所驻扎的军镇,老这个和尚衣衫破旧,风尘仆仆,看起来非常的疲惫。张武见到老和尚这个样子,就主动走上前去攀谈,得知老和尚在找客栈歇脚,便对老和尚说:“老师傅,您年事已高,前面还要走很远才有客栈,现在天色已晚,不如今天您就在我家中住一晚上,明天

  • 大明靖难首功者,朱棣的一生的贵人,后世尊称黑衣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佛门中人追求的应是清静无为,死后羽化登仙,对世间事物都不会有任何的留恋。可是作为僧人的姚广孝却是一个例外,他并没有遵循僧人本该坚持的无欲无求的戒律清规,姚广孝的志向从来都不在庙宇,是在朝堂,他一直都想利用自己的才学,去开创一番不世功绩。洪武年间,姚广孝途径北固山,赋诗缅怀古贤,抒发志向,诗云:谯橹年

  • 如果北宋定都长安,是否能避免靖康之难?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北宋灭亡的主因,有说法认为:北宋的首都开封处于“四战之地”,而北宋开国之初,燕云十六州就不在北宋朝廷手里掌握。因此,金兵只要越过黄河,就可以高歌猛进包围无险可守的开封。所以,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定都开封。而早在宋太祖在世的时候,其实他就意料到:开封不是一个适合定都的地方,尤其不适合北宋这样的国情

  • 唐宣宗李忱:为大唐续命的一代贤君,熬死四任皇帝,隐藏三十六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盛世大唐说到唐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至极的朝代,尽管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能够透过时光,感受到它的强大。但是这个朝代也没能一直持续下去,到了中晚唐时期江河日下。就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大唐出现了一位救星,虽然是回光返照,但是也是暗夜中的一个熠熠生辉的巨星。——唐宣宗李忱。李忱他的人生非常传奇,以

  • 唐玄宗李隆基的逆袭之路,他是如此狠辣果决,犹如第二个唐太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李隆基一、出身平凡公元685年八月初五,李隆基出生。他的父亲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李旦。他的母亲是李旦的侧妃窦氏。李旦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子,而且还是庶出。史载他自幼聪颖,多才多艺,相貌堂堂,英武果敢。二、我家朝堂在李隆基七岁的时候,他带着一队衣甲鲜明的侍卫进宫,去觐见自己的奶奶武则天。武则天把守宫

  • 唐朝女诗人6岁时赋诗一首技惊四座,为何其父却说她必成失德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女子会写诗是好事吗?在唐朝,那未必是什么好事。唐朝有位著名女诗人李季兰,有的人或许不认识,但说她的本名,却只能让人一目了然,李季兰就是鼎鼎大名的“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的李冶,字季兰。有的人一看,哟呵,叫做“李冶”,这不是犯了唐高宗李治的名讳吗?并不是开玩笑的,这是常犯错误。实际上,李冶是两点水加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