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铜廉政主题历史人物包拯雕塑
玻璃钢、铸铜、廉政主题人物雕塑
包拯廉洁公正主题人物雕塑
传承经典中式文化经久耐用的传统手工雕刻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包拯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宋代以来,关于包拯的口碑、话本小说、戏剧曲艺乃至当代的电影电视就演义了许许多多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故事,演义的结果,使包公的形象更丰满,甚至神化、传奇化。他成了人们寄托、祈望的理想人物。 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宋仁宗天圣五年,包拯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但因为父母年迈,包拯为了照顾父母,辞去官职,等到父母相继去世后,直到守丧期满,包拯还是不舍离去,经过同乡父老的劝说,包拯这才赴京听选,此次做官距离他上次被授任已经过了十年。凭借包拯的才能和品性,不管在哪里任职,都是历职有绩,深得民心,但包拯的一丝不苟、刚正不阿却得罪了朝廷的权贵。无论是戏曲、电视剧还是历史记载上,包拯作为监察御史,经常弹劾百官,因此得罪了很多的权贵,但是也正是因为包拯的这一作风,在民间广泛传播,被后人铭记,甚至死后在民间的传播信仰中也是在地府中任职判官一职,所以经过后人的形象加工,包拯古代人物雕塑就变成了铁面无私的黑脸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