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苗家进士,一生铁骨,走进明朝“怪臣”满朝荐的传奇故事…

苗家进士,一生铁骨,走进明朝“怪臣”满朝荐的传奇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545 更新时间:2023/12/17 16:51:51

九妹说:

满朝荐是苗族历史上可以稽考的获得进士出生的官吏之一,他出身于湖南省麻阳县一个家境贫寒的苗族农民家庭,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在明朝历史上,他虽然职阶不高,但在湘西和关中流域却以“强项”著称,在群众和士子心中威望甚高,影响颇大。他虽然为官时间较短,却能傲视权贵,福泽乡梓。

今天,让我们跟随谭善祥老师的字,一起走进一代清官满朝荐的传奇故事......

满朝荐(1561—1629),字震东,湖南麻阳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先任陕西西安府咸宁县知县,后又任过南京邢部郎中、尚宝司卿、太仆寺卿等官职。 《明史》誉其“有廉能声”的“健令”。

|满朝荐画像

开仓放粮,赈灾济民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春初,满朝荐来到陕西西安府咸宁县,时值 “旱魃流行,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流漓失所。满朝荐见状心急如焚,不穿官袍在县衙坐堂,不设宴请吃拜码头,以当地人打扮,走村串户,微服私访。

私访过程,满朝荐在乡村遇上一群群逃荒逃难的灾民,大声喊道:“乡亲们,咱们咸宁来了一个新知县,不去县太爷要饭去?”灾民们说:“是啊,饿死也是死,打死也是死,咱们找县太爷要饭吃去!”来到县衙义仓前,满朝荐又大声喊道:“乡亲们,本人就是新来的知县满朝荐。”灾民们由惊转喜,欢呼雀跃。满朝荐指着义仓说:“本知县决定开仓放粮,赈灾济民!”灾民们更是欣喜若狂。

|《泥巴县令》(满朝荐)剧照

咸宁县县丞等胆颤心惊地提醒道:“知县大人,开仓放粮要经朝廷批准,不然要杀头的。”满朝荐掷地有声地说:“要杀头,就杀我的头!”他一边说一边从主簿手上抢过钥匙,大步上前打开义仓,向灾民发放救济粮3800石,赈济灾民4194人。

这一壮举,救灾民于水火,使其深受拥护和爱戴,百姓亲切地称他是 “满青天”

革除弊政,安民立业

咸宁县治位于西安城中,省府、知府、县府三治同城,居民错杂,每因小事而兴大讼,告状、偷盗之风盛行。

因此,满朝荐狠抓社会治安,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全县新建乡学15处,增设义馆20余处,“每逢公余,亲归各所,宣讲圣旨,教化百姓”,并亲自给本县400余名庠生讲课,深受欢迎,临近各府、县生员也纷纷前来听讲。

|《泥巴县令》(满朝荐)剧照

满朝荐还亲自破大案要案,“不数日,一讯立决”。时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顾其志(字太冲),以陕西左布政、右副都御史身份巡撫陕西。

一次,其公子回咸宁县的家里时,途中被盗,各官慰问,门庭若市,但都一筹莫展。满朝荐对顾其志说:“大人之子被盗,地方官之责也,卑职当为大人分忧。”当大家以为他在说大话时,满朝荐已带着县役,坐城侦探,抓获贼匪5人。在县衙审讯时,发现正是顾公子被盗之物。将案情汇报上去后,顾其志亲自坐堂审问,果然一毫不差,惊喜不已,连声称赞道:“千里之盗,一夕拿获,可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矣。满知县,你真是个活神仙!”

由于满朝荐治理有方,“县治改观,吏畏其威,民安其业,召父杜母,口碑斯在”,全县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可喜局面,关中之民对满朝荐钦佩如神明。

新政迭出,造富一方

满朝荐本是干农活的好手,且对农民和农活有着深厚的感情。 任咸宁知县时,他已是不惑之年,不忘农民本色,充满着凌云壮志,决心勤政为民,造富一方。

走马上任后,满朝荐在赈灾济民、革除弊政的同时,大力推行新政,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满公祠

为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的疾苦,满朝荐经常走村串户,实地察看,毅然决定“整治浐、霸二水,分畦例畛诊”,并带领百姓在胡家等地修建和疏理渠道32处,当年见效,全县粮食喜获丰收。为便于开展荒年救济工作,满朝荐又通令全县储存粮食23000石,条银12000两。

满朝荐还采取了许多惠民的新措施。拖欠的赋税逾年仍不能完纳,视情裁减;沉于火户30余名,派10名淳原乡民看柜,谕令花户照依发天平,自行投纳;并解京不药味,匠价羊价,充当铜钱;各项钱粮,不加厘毫颗耗,遂无拖欠;本县通衢大道,驿传疾苦,向例由花户私帮供食,每人帮贴约占2—3两银子;征银召募,以防搔动,每召一名,减少十分之五,著为定例。

这些惠民新政,深受百姓欢迎和拥护,有效地促进了咸宁县社会进步和各行各业的发展。

不阿权贵,智斗梁永

满朝荐任咸宁知县之际,正值陕西镇守、税监梁永荼毒陕西之时。

梁永原为宫中宦官、御马太监,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被神宗朱翊均派往陕西征收名马货物税。梁永凭借特权,建立私人武装亲卫军3000多名,以给朝廷收税的名义,大势搜刮民财。

|满公祠

他们所到之处,杀人抢劫,残害忠良,县令皆逃,百姓遭殃,咸宁县时受梁永党羽之害尤甚。

满朝荐疾恶如仇,不阿权贵,将生死置之度外, “舍官舍身,为民护命”,暗中将家人送往麻阳老家,联合御史余懋衡、陕西巡抚顾其志,在陕西发起“锄梁行动”。他还给自己准备了一副棺材,以表达与梁永不是你死就我活的决心。

明万历三十五年(1067)六月的一天深夜,梁永以假进贡为幌子,打着“陕西钦差梁”的旗号,令统领石君章、乐纲等党羽领着“进贡”队伍,载着在陕西搜刮掠夺的金银财宝等闯关出城。

满朝荐早已掌握了梁永的罪证及其党羽“以潜出关”的行踪,便与余懋衡、顾其志组织人马,在渭南县东阳桥拦截梁永的“进贡”队伍。将棺材横放在东阳桥上,满朝荐带领几十名随从守候在桥头。

石君章见状,怒吼道:“什么人如此胆大?”满朝荐上前,大笑道:“哈哈,石君章,你没料到是本官吧!”石君章威胁道:“满朝荐,这是皇上贡物,你敢拦截是死路一条!”

|《泥巴县令》(满朝荐)剧照

满朝荐不屑地说:“石君章,本官唯一的长处就是不怕死!”话落,满朝荐举起手中的红旗一挥,一声金鸣,鼓声雷动,余懋衡、顾其志埋伏在桥头两边山丘的伏兵杀向东阳桥,形成了一个大包围圈,箭如飞蝗,死伤大半,夺回财物,收归国库,将石君章就地正法,大快人心。

当天,渭南和西安士民自发地组织大规模游行进行声援,关中人直夸满朝荐是为民除害的大英雄。

被诬下狱,朝野争救

在关中轰轰烈烈反矿税、“锄梁行动”的斗争中,正义战胜了邪恶,神宗旨令梁永撤回京城养马,结束了梁永在陕西长达九年的残酷统治,还了陕西人民的太平生活, 小小七品官满朝荐成了反腐除恶的大英雄。

|《泥巴县令》(满朝荐)剧照

事发时,梁永暗中遣人将密信藏在使者头发中带进京城,谎称满朝荐“杀人劫贡”,上演了一出恶人先告状的把戏。万历皇帝大怒,立即派人去西安执行逮捕行动。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中秋前夕,锦衣卫奉旨赶赴西安,准备逮捕满朝荐。关中一带百姓闻讯后,自发地从四面八方涌进西安,喊声震地,怨气冲天,涌入府堂,打开军库,提出兵器,“欲剖永腹以解恨”,封闭西安城门,誓死保护满朝荐。锦衣卫只好在城郊灞桥住下,逮捕行动因此迟延了六天时间。

当地道府各官纷纷前来劝阻,百姓不听,怒骂声、哀号声“声哄城中”。满朝荐心急如焚,担心民变会导致事态更加严重,化装后在夜间乘乱出城,自行上了囚车。

|《泥巴县令》(满朝荐)剧照

百姓得知消息后,如潮水般地涌向霸桥,万人扳辕卧辙,哀号声遍于港市。满朝荐在囚车上痛苦流涕地劝道:“父老乡亲们,皇上下令把梁永撤回罢免,是陕西人民之福,我虽被捕坐牢,但深感荣幸。”“你们不要怜惜我一个人的性命,伤害你们千万人的生灵。”

突然,天气聚变,东南风大作,吹倒房屋30余间;地动于下,震倒城墙30余座。在这混乱之中,囚车出了城,数万百姓在二百里官道两旁跪地祈天,含泪目送自己深爱的父母官。

满朝荐被押解至京,自大学士首辅朱赓、叶向高等百余人疏救,湖广在外官员和麻阳县民160多人联名禀保,关中80多名士民先后两批上京代诉,并自发捐资在西安城东修建满侯生祠、立政德碑。

在全国,“一县一郡无不为满朝荐哭,无不为满朝荐父母哭”,“一省一县一乡无不为满朝荐救疏也”。

廉政为官,两袖清风

在咸宁知县任上两年零五个月,满朝荐常修官德,以当官发财“不如为农耕薄田,不如服贾营腰缠,不如从军学空弦,不如吹篪向东迁”自警,清正廉洁为官到了一般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谭善祥《怪臣满朝荐》

明万历三十四(1606)春,梁永党羽在咸宁抢劫,满朝荐抓捕问罪却被诬告而遭罚俸禄一年的处分。在没有俸禄的一年里,满朝荐与夫人周氏、三子满能施一家三口人,全靠自己种粮种菜维持生活。

身为知县的他,宁吃菜粥,也从不收礼,不接受任何人的施舍,却仍然忠诚履职,勤政为民,为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政绩显赫,“惠及三秦”,深受人们的爱戴。

|谭善祥与《怪臣满朝荐》湖南日版版面

他因与梁永作坚决斗争,被诬坐了7年牢,又被削藉归耕在里6年。满朝荐为官一任,两袖清风,却无怨无悔,反倒为荣。他说: “余虽然任秦二载,惟两袖清风,囊无半铁”;“吾逮永罢,吾荣多矣!”史书称赞说:“满朝荐,健令也,出死力以抗凶锋,幽深牢而费悔。”

在修缮满氏祠堂时,满朝荐曾撰联云: “家无余财,清风高洁光前代;箧有遗稿,正气丹心裕后人。”正是他一生清廉为官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

谭善祥(1946~)男,苗族,副研究员,怀化市社科联首任主席,现《五溪》刊物主编,著述有《怪臣满朝荐》《五溪漫游》《走进怀化》《滕代远故事选》《滕代远早期文集》;与人合作的作品有《红色愚言》《泥巴县令》(戏剧、国家已立项)《怪臣满朝荐》(电视剧、国家己立项)等。专著代表作 《怪臣满朝荐》引起史学界、学术界、戏剧界、影视界、旅游界、新闻界和政界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论文代表作《市场经济条件下山区开放开发的思考》(与人合作)获第二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政府奖)。

◆END ◆

如果你也有身边民族作品想投稿分享

别忘了点点“在看”精彩分享哦

— 三苗荐读 —

《苗族简史》

苗族历史一本通

/图片点击·阅读详情/

图片来源:网络

文字来源:谭善祥

校编审阅:三苗网编审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世民52岁早逝,为何死因史书不好意思记载?看他做的啥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在说李世民的死因之前,先来解释一下“早逝”二字。有人说,在古代帝王中,平均寿命也就是40来岁,而李世民活到了52岁,已经算是高寿了。为何还说他早逝呢?其实,我们这里所说的早逝,主要是因为李世民本可以活得更长久,他却因为做了一件荒唐事,最后只活到了52岁。李世民早逝和民间方术有关。据史书记载,李世

  • 除了朱元璋和朱棣,明朝还有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却很少被提及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在众多明朝皇帝里,要说功劳最大的,相信大部分人会把目光聚焦到明前期的两位帝王,即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朱元璋从贫苦农民发家,最终当上皇帝,他赶走残暴昏庸的元朝统治者,建立了一个更加注重民生的新王朝,史称"洪武之治",他的贡献不可谓不大。至于明成祖朱棣,他以藩王之身发动靖难之役而登上皇位,在位期间

  • 李世民最喜欢的女儿竟暴毙,皇帝知道后立马下令:将驸马斩首示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公主就是唐朝的新城公主,她是李世民最小的女儿,母亲是长孙皇后,以为长孙皇后在生下她没多久就死了,所以李世民就安排她和一母同胞的李治和晋阳公主生活在一起,因为他们三人的关系也是十分好,后来李世民亲自为新城公主挑了一个驸马长孙诠,但是李世民在还没有看到新城公主出嫁时就去世了,于是李治即位,在显庆四年

  • 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为何还要砍下他的头颅?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夺嫡政变,没有之一。简单来说,这场流血政变是唐高祖李渊为了对付功高震主的二子秦王李世民引起的,李渊通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与李世民斗法,在玄武门之变前夕,可谓是将李世民逼到绝路上,所以李世民孤注一掷的冒险发动玄武门之变,最终是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再趁势架

  • 宋太祖父亲赵弘殷永安陵,一座最寒酸的宋代帝陵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常回家看看投稿 为繁荣、弘扬中华文化, 欢迎向《趙氏宗亲》微信号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编辑 | 趙英雄中国的帝陵中很少有像宋代帝陵一样寒酸的。从秦始皇称皇帝后,不论是秦始皇帝陵还是汉唐时期的帝陵都有着无与伦比的规模;即使到了明清时

  • 朱棣之子朱高煦:伸腿绊倒皇帝朱瞻基,死法千古难见,下场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他一个藩王,要跟整个国家对决还是欠缺点力量的。朱棣拉拢了很多藩王来支持他,但此时的朱允炆虽然拥有一国大军,但苦于朝中根本没人可用,此前都被朱元璋给杀了,所以出现了有军无将的境地。朱棣这边却不同,是人才济济的画面,他还有儿子们帮衬着。在靖难的四年当中,朱高熙的表现是非常不错的,也时常得到了朱棣的欣

  • 李渊的四个儿子,把他们的名字连起来就暴露了李渊的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提及大唐也是十分奇妙,因为唐朝开国皇帝的名声并不如后来的“李世民”和“武则天”高,这也不算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李渊的野心李渊有野心其实也并不奇怪,他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期本就是太尉,还被赐了姓。在北周建立起来之后,李渊的父亲李当上了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生长在这样的名门望族,李渊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更

  • 宋朝国号的来历:一场粗糙不堪的禅让大戏,被层层附会的大宋国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自从后周世宗柴荣死后,赵匡胤就走了一条在当时来说,相对文明理性的夺权之路,基本上奠定了大宋新王朝的基调。可以想见,当时赵匡胤兵不血刃改朝换代的这一招,相比起五代十国的其他皇帝们,那些程式化的杀戮和血腥来说,确实要高明得多。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你这么说到底有没有历史依据呢?答案是肯定的,当然有了!大

  • 李世民得胜归来后,李渊却让妃子去慰问,埋下玄武门兵变的导火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想必了解唐朝历史的大家都知道玄武门之变这场政治之变,李世民带兵从玄武门攻入皇宫,诛杀其兄李建成,逼迫其父李渊退位,从而成功登基为皇。作为大唐江山真正的奠基人,李世民手握重兵,一世荣华富贵都享不尽,在大唐政权建立之后为何他还要发动玄武门之变?其实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兄弟陷害,父亲默许,胜仗归来,却让

  • 钧窑“小宋自造”香炉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国之瑰宝,为国内罕见的元代钧窑瓷器钧窑“小宋自造”香炉,1970年12月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白塔村窖藏。香炉高42.7厘米、口径25.5厘米。香炉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于内蒙古博物院。“小宋自造”香炉体现出了极高的工艺水准,打破了唐宋代民间“钧不过尺”的旧框框,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器型最大、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