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事,长孙皇后善于规劝李世民虚心纳谏,维护像魏征这样的 忠臣谏士,在后宫,长孙皇后待下宽仁,不善妒,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后宫的嫔妃,如李世民的一个妃嫔因难产而死,留下一个女婴。长孙皇后亲自抚育。(《新唐书》原文:下嫔生豫章公主而死,后视如所生,皇后养育之)。但问题是,长孙皇后真的如历史记载得那么好吗。
在唐朝的后宫,除了了皇后之外,下面有设有贵、淑、德、贤四妃,并列为正一品内命妇,以“贵妃”居首。唐太宗的贵妃名为“韦珪”。韦家属于大族,世勋贵族。韦贵妃叫韦珪,一婚留下一个女儿。韦珪母女本家由于家败,均被隋朝籍没为宫婢,一夜之间从上层贵妇跌落社会底层。直到公元621年,韦珪时来运转,赦免为良民,被“分配”时为秦王李世民身边,成为他的一名妾。就是二婚嫁给了李世民,她比李世民大3岁,比长孙皇后大5岁。三年之后,她给李世民生下一个女儿。
李世民即位后,长孙氏为皇后,嫡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而韦珪为“贵妃”,时年三十二岁。仅次于长孙皇后。四妃之首的位置没有授予生有儿子的其他侧妃,而是给了年过三旬的韦珪,看来她很得李世民的宠爱。不仅如此,李世民还追赠韦珪生父韦圆成等 一大家子。不久之后,在公元628年,韦珪给李世民的第十个儿子李慎。
但谁也没有想到 是,就在所有的人认为韦珪“行情看长”的时候,她的境遇却急转直下,自此转向下坡路。显得非常诡异,极其微妙。其原因在于,李世民在册封公主的时候,韦珪为李世民生育的第十二女,没有被册封。显然,能从中作梗的只有长孙皇后。要知道韦珪与前夫所生的大女儿,都被李世民封为“县主”,而后嫁给突厥贵族阿史那忠,远赴塞外和亲。能提出这个建议的也只有长孙皇后。
而这一切措施都是长孙皇后针对韦珪及其两个孩子采取的措施,目的只有一个,阻止韦珪有成为皇后的可能性,因为此时的长孙皇后已经病重,韦珪即便是获得代行皇后职权的资格也也不行。就在长孙皇后薨世前夕,在皇后驾崩前后,年仅九岁的李慎被强行就藩,这一点不符合皇子“之藩”的惯例(十六岁就藩)。九岁的李慎从此与母亲韦珪分离。李世民的做法不近人情,这样的安置,长孙皇后的目的就是为了预先扑灭韦珪可能燃起的希望之火,贵妃自然接班为皇后。也就等于等于昭告天下:“韦贵妃不可能扶正,储君这位不会随着皇后离世而动摇”。
长孙皇后是在贞观十年薨世,直至贞观十五年,韦珪的女儿终于得到了迟来十三年的待遇,受封“临川公主”,食邑三千户。任何一个皇帝的后宫都不会是风平浪静的。在长孙皇后的内心划定一个界限,她死后必须确保他的儿子为太子,有儿子的妃嫔不能为皇后。必须把一切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但她不过是做得更隐秘而已。当然,我们不能说长孙皇后有错,毕竟人都是自私的。
临川公主后来嫁给了周悟道,在唐高宗即位后,周悟道出任营州都督。临川公主在永淳元年去世,时年五十八岁。周悟道在永淳二年去世,夫妻二人感情还算不错。生有三子二女。而韦珪的儿子李慎封纪王,公元689年在起兵推翻武则天而被坐罪下狱。在流放途中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后恢复官爵。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