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李清照71年的漫漫人生路,她的生平便是一首动人的诗词。李清照1084年出生于齐州济南,家境殷实,早年生活优裕。算得上是大家闺秀了。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也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家中藏书颇丰。
很自然的李清照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便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也正是早年的阅读经历, 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创作基础。加之自幼聪慧过人,故年少之时便富有盛名。连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都对李清照称赞不已,朱弁《风月堂诗话》记载: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
李清照便是在这样一个富裕且充满了书香气息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再加上见多了京都的繁华丽景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那两首脍炙人口的《如梦令》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而创作的,是追忆旧游的千古名篇。
正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靖国元年(1101年)在家人的安排下,18岁的李清照于21岁的太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婚后的二人十分恩爱,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都痴迷于诗词创作还有一些古玩字画,都是骨子里的文人雅士。
赵明诚只要稍有闲暇之时,便会回家与妻子团聚。带着她去郊外看风景,拜会知己好友等。中国最早的金石研究专著《金石录》便是他们夫妻二人在游历中记录撰写的,其中大部分都是赵明诚所写,其余的部分则是由李清照所完成。
可惜好景不长,政治风云变幻之下李格非参与的党争最后波及到了李清照身上。原本恩爱的夫妻,面临着拆散的危险,因为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李清照的立足之地了。李清照不得不随之家人回到了老家。
李清照很多感人至深的诗句,都是在和丈夫分离的岁月中所写下的。两人都生在兵荒马乱的北宋末年。朝中格局动荡,二人也是聚少离多的状态。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又于建炎元年(1127年)任知江宁府。
劳苦奔波之下最终在1129年赴任湖州之时,途中病逝。那一年李清照45岁,痛失爱侣的李清照,先后写下了多首感人至深的诗词缅怀赵明诚。字字读来都是血与泪。李清照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写下《如梦令》的天真少女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最终于1155年在孤苦和凄凉中,悄然辞世。只是那首《如梦令》依然记载着李清照一生最美丽时候的样子:“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