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真实的晋朝-前秦的南征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前秦的南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833 更新时间:2024/1/9 5:13:17

淝水之战前秦在统一北方后,境内居住着多种民族。

关陇地区有卢水胡和羌人。

今山西西北部和陕西北部有山胡(匈奴族)。

山西东北部和内蒙一带有鲜卑拓跋氏。

辽东,河北和河南北部有鲜卑慕容氏。

此外,汉族更是中原地区的主要人口。

苻坚于公元380年分关中氏族子弟十五万户于各方要镇,目的在加强和巩固秦的统治。

结果适得其反。本来,氏族人口在关陇地区比较集中而占有优势。

分散各地后,因人数比较少,并不能起到巩固统一的作用;由于人口分散,反而起到削弱氏族在关陇的优势的作用。

要巩固大北方的统一,解决民族问题,需要时间来消化,需要发展生产,发展经济,使各族人民都先安居乐业。

但苻坚没有来得及这样做就又走上新的征途了。

当时不在秦统辖之内的,只有偏安东南的东晋了。

苻坚自侍兵力强大,决心灭掉东晋,完成全国的统一。

公元383年,他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以前,秦和晋之间已发生过几次或大或小的战争,这些都可以看作淝水之战的序幕。

公元373年,苻坚出兵夺取了东晋的梁州、益州。

378年,苻坚派其子苻丕等兵分四路,步骑十七万,合攻襄阳。围攻经年,襄阳陷,生俘襄阳太守朱序。

同年,出兵七万攻彭城(今江苏徐州)、淮阴、盱眙。次年,秦兵取彭城、淮阴、盱眙。

随进兵攻三阿。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不过百里。晋朝廷大震,临江戒备。

秦军为晋兖州刺史谢玄打败了,退还淮北。

381、382年之际,秦荆州刺史率众二万攻竟陵。晋桓冲出兵拒战,大败秦兵,斩首七千级,俘虏万人。

从这时期双方在战争中的互有胜负来看,东晋并不是弱手。

这时东晋当政的是谢安

谢安颇识大体,使统治阶级关系协和,时人把他比之王导而又“文雅过之”(《晋书•谢安传》)。

他与桓氏的关系,处理得特别好。桓温既掌兵权,又掌政权,又有上游荆州为根据地。

桓温死后,朝廷加温弟荆州刺史桓豁为征西将军,都督荆、梁、雍、交、广五州诸军事;弟江州刺史桓冲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江三州诸军事,扬、豫二州刺史,镇姑孰;豁子竟陵太守桓石秀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镇寻阳,三分了桓温生前的职务。

桓冲也能顾全大局,他能“尽忠王室”,“忠言嘉谋,每尽力心”(《晋书•桓冲传》)。

桓豁死,桓冲迁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等地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

桓冲“自以德望不逮谢安,故委以内相,而四方镇扞以为己任”(《晋书•桓冲传》)。

谢安,桓冲一在朝廷,一在上游。当时桓、谢两家手里都,掌有兵权,两家能够合作共处,东晋政治上就能获得安定。

这是晋廷自过江以来,很难得的好时机。

淝水之战的前夕,东晋的兵力也是比较强大的。

北府兵,是一支精干强大的军队。北府,是指的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方兖州、徐州南来的流民,多集中居住京口、常州一带。东晋朝廷设置了南兖州、南徐州来安置这些侨民。

这些来自北方的侨民“人多劲悍”,招募他们为兵,能组成一支劲旅。

晋孝武帝太元初,谢玄任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谢玄就“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等以骁猛应选。

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晋书•刘牢之传》)。

北方流亡到南方的侨民,最初不负担租赋徭役。

后米为了整顿户口,使侨民也负担赋役,曾多次实行土断。

淝水战前,桓温主政时实行的一次土断,历史上称作庚戌制(因为是在晋哀帝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庚戌这天施行的),比较彻底,得到“财阜国丰”的效果。

后来刘裕实行土断时的上表中称:“大司马桓温,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

于时财阜国丰,实由于此。”(《宋书•武帝纪中》)可见,从财政上看,淝水之战前也是东晋财力较为充足的时期。

淝水战前,苻坚曾与他的王公大臣们讨论伐晋问题。

他首先吐露自己思想,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通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今欲起天下兵以讨之,略计兵仗精卒,可有九十七万。吾将躬先行,薄伐南裔,于诸卿意何如?”(《晋书•苻坚载记下》)

参与朝议的王公大臣,几乎都是反对伐晋的。

这时王猛已死,苻坚的同母弟征南大将军苻融,太子苻宏,中心公苻诜,乃至苻坚尊敬的大和尚道安,都反对伐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河南的省会为什么从开封变成郑州,原来和袁世凯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河南省会开封为什么迁到郑州,开封现在能去郑州吗,郑州开封地图

    袁世凯首先提交在郑州修筑铁路线的设想。说真的,袁世凯的建议不是为了形势,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然而,这种贪婪不是为了郑州,而是为了故乡项城。从某种意义上说,郑州是被袁世凯拉着为项城“背锅”的。这条铁路线就是知名的京汉铁路。原来,建设的线路是从北京到武昌,行经当时中国的几个大城镇和运输堡垒,包含河南的周

  •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前凉的兴亡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前秦统一北方过程中最后灭掉的一个国,即前凉,是在十六国中独具特色的一员。前凉,从张轨于公元301年任凉州刺史算起,到公元376年为前秦所灭,历时七十六年,是十六国中享年最久的一国。前凉实际上也是一个割据政权,但对晋执臣下之札,经久不衰。凉州本是荒僻地区,经张氏的经营,地方的经济文化部有发展。在十六

  •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从前赵到后赵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短暂统一正当东晋在王敦、苏峻之乱以后这一时期,内部暂时相对平静和少事,北方中原地区也在饱经战乱之后,出现了后赵时北方大部分地区统一的局面。但不久以后,由于石虎的残暴统治,北方人民又复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公元318年,汉刘聪死,经过一番内乱,皇位被刘曜夺去。刘曜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

  • 明朝十三陵不只埋皇帝,还有太监墓,顺治康熙特为他竖碑立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明代大太监王承恩,被葬入十三陵中的思陵。(图/翻摄自百科词条)据了解,这名安葬于十三陵的太监为王承恩,说起明朝,有许多有名的太监,像是魏忠贤、刘瑾之流的奸恶之辈,也有郑和、王承恩这等忠君爱国的好太监。而王承恩是明代最后一位大太监,他死之后,明朝就随之覆灭。王承恩于明万历年间进宫,担任信王府的掌管太

  •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东普的再建及在东南的偏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南逃的中原人,在世家大族率领下拥立琅邪王司马睿为帝,在建康再建东晋政权。这些南下的北方世家大族,其中琅邪王氏家族的王敦、王导是代表人物。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其祖司马伷封琅邪王。怀帝时,东海王越把持朝政,司马睿受东海王越的提携,被任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他接受了王导的建议,由下邳移镇建业。

  • 《仪征运河》第三章(隋唐扬子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江滩上涨,东晋欧阳埭河口已经淤塞,在隋文帝作征陈准备时,开挖了山阳渎,同时疏通了江口,新的江口位于欧阳埭(新城)以南550米,是为扬子津。隋炀帝大手笔疏浚大运河,扩宽、浚深、裁弯取直,在扬子津江口修建了扬子宫,扬子宫周围逐渐发展成了扬子镇,而扬子镇在唐朝永淳元年(682)升格成了扬子县,所以扬子

  • 末代皇帝的性与爱:大清最后三任皇帝,为何全部绝后?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末代皇帝的一生,中国各个朝代末代帝王,末代沙皇有多可怕

    从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同治皇帝登基,到1912年,清廷退位——满清皇族,就陷入了这种可怕的魔咒:从同治、光绪到宣统,大清帝国最后的三任皇帝,全都绝育无子。可以说,读清史,这一诡异而又神秘的现象,是困扰每个人心中的一大疑问。作为2000多年帝制的黄昏,这难道,冥冥之中,是一种天数?同治十三年(18

  • 助李世民一统天下的府兵制,为何到了盛唐会衰败?最后走向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前无古人的“天可汗”政治联盟是由李世民亲率唐军灭群雄,平东突厥、西域诸国,而创立起来的。李世民更是仰仗着府兵制度,将唐朝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府兵制度早在北魏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并且,在北周时期被正式建立起来,在隋朝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唐朝更是得以发扬光大。 府兵制对于李世民来说,可

  • 《红楼梦》:关于焦大所骂“扒灰和养小叔子”,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焦大说的养小叔子的是谁,红楼梦中焦大最后去哪了,红楼梦的焦大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熙凤他们住隔壁,说走就走。秦钟家里可有一二十里地,就要派人去送。估计管事派了小厮不愿意去,结果小子们捉弄年老的焦大,让他去送秦钟。焦大觉得被欺负了,仗着酒劲也不管不顾,在府里破口大骂起来。结果贾蓉出来,当着王熙凤和贾宝玉的面,面子上过不去,便吩咐人把焦大捆了,让他醒醒酒明天再说。贾蓉这个举动也是无

  • 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史思明竟然是靠诡诈发迹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人就是后来发动安史之乱的二把手史思明。史思明是突厥人的后代,也有说是粟特族的,从小就很机灵,混迹于各色人中,这样的经历让他精通六种语言。据说他生性诡计多端,后来欠了官府的钱,无力偿还,就想逃到奚地。这不半路上就被巡逻的骑兵截住,要杀了他。史思明从慌乱中马上调整过来,摆出一副正经的样子,说:“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