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前秦在统一北方后,境内居住着多种民族。
关陇地区有卢水胡和羌人。
今山西西北部和陕西北部有山胡(匈奴族)。
山西东北部和内蒙一带有鲜卑拓跋氏。
辽东,河北和河南北部有鲜卑慕容氏。
此外,汉族更是中原地区的主要人口。
苻坚于公元380年分关中氏族子弟十五万户于各方要镇,目的在加强和巩固秦的统治。
结果适得其反。本来,氏族人口在关陇地区比较集中而占有优势。
分散各地后,因人数比较少,并不能起到巩固统一的作用;由于人口分散,反而起到削弱氏族在关陇的优势的作用。
要巩固大北方的统一,解决民族问题,需要时间来消化,需要发展生产,发展经济,使各族人民都先安居乐业。
但苻坚没有来得及这样做就又走上新的征途了。
当时不在秦统辖之内的,只有偏安东南的东晋了。
苻坚自侍兵力强大,决心灭掉东晋,完成全国的统一。
公元383年,他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以前,秦和晋之间已发生过几次或大或小的战争,这些都可以看作淝水之战的序幕。
公元373年,苻坚出兵夺取了东晋的梁州、益州。
378年,苻坚派其子苻丕等兵分四路,步骑十七万,合攻襄阳。围攻经年,襄阳陷,生俘襄阳太守朱序。
同年,出兵七万攻彭城(今江苏徐州)、淮阴、盱眙。次年,秦兵取彭城、淮阴、盱眙。
随进兵攻三阿。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不过百里。晋朝廷大震,临江戒备。
秦军为晋兖州刺史谢玄打败了,退还淮北。
381、382年之际,秦荆州刺史率众二万攻竟陵。晋桓冲出兵拒战,大败秦兵,斩首七千级,俘虏万人。
从这时期双方在战争中的互有胜负来看,东晋并不是弱手。
这时东晋当政的是谢安。
谢安颇识大体,使统治阶级关系协和,时人把他比之王导而又“文雅过之”(《晋书•谢安传》)。
他与桓氏的关系,处理得特别好。桓温既掌兵权,又掌政权,又有上游荆州为根据地。
桓温死后,朝廷加温弟荆州刺史桓豁为征西将军,都督荆、梁、雍、交、广五州诸军事;弟江州刺史桓冲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江三州诸军事,扬、豫二州刺史,镇姑孰;豁子竟陵太守桓石秀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镇寻阳,三分了桓温生前的职务。
桓冲也能顾全大局,他能“尽忠王室”,“忠言嘉谋,每尽力心”(《晋书•桓冲传》)。
桓豁死,桓冲迁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等地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
桓冲“自以德望不逮谢安,故委以内相,而四方镇扞以为己任”(《晋书•桓冲传》)。
谢安,桓冲一在朝廷,一在上游。当时桓、谢两家手里都,掌有兵权,两家能够合作共处,东晋政治上就能获得安定。
这是晋廷自过江以来,很难得的好时机。
淝水之战的前夕,东晋的兵力也是比较强大的。
北府兵,是一支精干强大的军队。北府,是指的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方兖州、徐州南来的流民,多集中居住京口、常州一带。东晋朝廷设置了南兖州、南徐州来安置这些侨民。
这些来自北方的侨民“人多劲悍”,招募他们为兵,能组成一支劲旅。
晋孝武帝太元初,谢玄任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谢玄就“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等以骁猛应选。
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晋书•刘牢之传》)。
北方流亡到南方的侨民,最初不负担租赋徭役。
后米为了整顿户口,使侨民也负担赋役,曾多次实行土断。
淝水战前,桓温主政时实行的一次土断,历史上称作庚戌制(因为是在晋哀帝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庚戌这天施行的),比较彻底,得到“财阜国丰”的效果。
后来刘裕实行土断时的上表中称:“大司马桓温,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
于时财阜国丰,实由于此。”(《宋书•武帝纪中》)可见,从财政上看,淝水之战前也是东晋财力较为充足的时期。
淝水战前,苻坚曾与他的王公大臣们讨论伐晋问题。
他首先吐露自己思想,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通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今欲起天下兵以讨之,略计兵仗精卒,可有九十七万。吾将躬先启行,薄伐南裔,于诸卿意何如?”(《晋书•苻坚载记下》)
参与朝议的王公大臣,几乎都是反对伐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