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首号改革家张居正,一条鞭法,硬生生为大明续命50年

明朝首号改革家张居正,一条鞭法,硬生生为大明续命50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982 更新时间:2024/2/28 0:12:44

在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在相当严重。主要突出的表现是皇族、公、勋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权,以投献、请乞、夺买等手段,大量占夺土地。

在江南,有的大地主占田7万顷。在朝廷,大学士阶一家就占田24万亩。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贵族大地主疯狂地掠夺土地,封建剥削进一步加剧,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

据当时户部统计,嘉靖三十年,各边饷银达525万两,修边、赈济等所需又800万两,两项合计约1300万余两。而正税、加派、余盐贩卖,加上其他搜刮,总共才900余万两。隆庆元年(1567年)底户部统计,太仓仅存银130万两,而应支官军俸银135万、边饷银236万、补发年例银182万,三项通计总支出银需553万两。以当时的现银当之,只够3个月的开支。京仓存粮也只是够支在京的官军月粮的两年余。明隆庆5年(1571)国家岁入白银仅仅250万两。国家已经捉襟见肘。据说,隆庆本人花10万两白银采购宫女头饰,户部都出不起钱。

在这样极度腐败的背景下,居正上台,开始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改革。

张居正的改革,最为人称道的可谓推行了“一条鞭”的税收方法,这也是张居正改革的核心内容。

鞭法是张居正在经济上作出的最重要改革。

在以前,徭役的上交是很混乱的 生产什么上交什么。有时国库空虚,就用这些给官员发俸。比如有名的胡椒苏木折俸。当时的赋税以粮为主,银绢为辅,分夏秋两季征收。此外,还规定农民要服各种徭役,并交纳特殊的土贡等等。克扣,从中牟利的事情时有发生。

而鞭法的的主要内容就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就是把各地的田赋,杂征全编为一条,合并征收,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不少征收程序,贪污的机会自然就少了。然后把徭役改为银两征收,更大限度地给了农民人身自由。

2.考成法

考成法,也就是现在的考勤制度,相信大家都有被他支配的恐惧吧。

之前的官僚懒懒散散,任务一年下来,没什么人认真完成的。

张居正在政治上做的考成法改革即是:“月有考,岁有稽,使内阁总其成。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中央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翻译一下: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账簿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簿,一本送六科,一本送内阁。其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之事,逐月检查;六科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分工具体,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逐层落实与考察;可操作性强。提高了政府运作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以后各项改革推行奠定了基础;为以后的官吏改革提供借鉴。

经过张居正的改革得到的效果:

明隆庆5年(1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张居正改革之后的万历28年(1600),岁入400万两。财政有了长足改善。国库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特别大的进步。

张居正立限考成的三本帐,严格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每逢考核地方官的“大计”之年便强调要将秉公办事、实心为民的官员列为上考;专靠花言巧语、牟取信行的官员列为下考,对于那些缺乏办事效率的冗官,尽行裁撤。裁革的冗员约占官吏总数的十分之三。

虽然张居正逝世后,有的主张被推翻。但大部分还是保留了下来,比如说鞭法一直持续到雍正朝,田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废除。

可以说,张居正此举,利在千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十六位皇帝里面,朱元璋最讨厌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我是朱元璋,第一个就得抽明成祖朱棣!为什么?朱棣文治武功都还不错啊,明朝在他手里也称得上富强,明朝那么多垃圾皇帝不抽,为何朱元璋要抽这个儿子!因为朱棣不听话啊!朱元璋当年传位的是谁?嫡孙子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是朱棣起兵造反篡位,从侄子手里抢来的。朱元璋是个什么人啊?是一个非常自我的人!说好听点

  • 隋朝观德王杨雄——一位串起了唐朝中前期帝王世系的特殊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隋文帝在世时,杨雄就被封为广平王,炀帝继位后,他又改封为观王,逝世后又被赐予了“德”的谥号,故一般称其为“观德王”。作为隋朝宗室重臣,杨雄生前在史书上留下的印记并不鲜明,但是没人能想到,他却凭借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深深地影响了唐朝的帝系传承。杨雄的幼子杨师道娶的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五女,李世民的姐姐桂阳

  • 沐英不是朱元璋亲儿子,为何如此放心他在云南称王?不怕他造反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害怕官员的权势过大,于是大开杀戒,尤其是在自己最看重的储君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更是对官员们毫不留情,牵连之人数十万,开国六公中的李善长,冯胜被赐死。其余侯,伯也少有幸免者。但是在在开国六王中,只有一个人将自己的王位传承了下去。而他就是朱元璋的养子沐英,他在名义上是朱元璋的儿子,

  • 崇祯亲叔叔,百姓饿得没饭吃,他说关我屁事,结局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虽然历史上出现了南明,但是这不属于明朝。崇祯帝从哥哥的手中接过了江山,于是想要力挽狂澜的崇祯帝,成为了亡国之君。明朝末期,明朝的国库已经是空虚了,几乎是拿不出白银的。这时候的明朝走向了灭亡。要知道当时的明朝,几乎是没有挽回余地的。明朝在崇祯帝即位之后,魏忠贤一死,结果就让东

  • 杨贵妃马嵬驿下到底是生是死?打开墓穴,传闻被证实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杨玉环的名声最盛,可却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一位女子。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让她成为盛唐的时代标志。这个传奇女子本应拥有决然幸福的人生,可一切就像提前铺设好的一般,命运说变就变!杨玉环最终在马巍坡香消玉殒,世人再没见过她的盛世容颜,不免让人感叹又惋惜。时隔多年,杨贵妃的陵墓成功问世,当

  • 唐朝一个欺人妻女的无赖,写下一首佳作,大家都听过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时,长安南郊有位横行乡里的纨绔子弟,他仗着出身高贵的身份欺男霸女,当地百姓是敢怒不敢言。可是二十年过后,他却改头换面成为了唐朝一位大诗人,他是谁呢?后变身大诗人的无赖出身关中望族京兆韦氏,祖父官至宰相。长安流传这样一句话:城南韦氏,去天尺五。他就是韦应物。韦应物靠着家族身份当官,15岁出任唐玄

  • 在北宋前期“礼崩乐坏”的基础上,为何会出现葬礼从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自晚唐、五代始,社会纷扰、天下大乱,礼典废坏,不失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礼崩乐坏”。宋兴以来,“四方之俗未闻礼乐”,从而导致冠昏丧葬问题丛生。“冠礼今不复议,昏礼无复有古之遗文,而丧礼尽用释氏,独三年日月则类古矣。臣请集大儒鸿博之士,约古制而立今礼,使百官万民皆有等夷,便而易行。”韩维曾说:“近世简

  • 杨贵妃和唐玄宗恩爱14年,为何一直没有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年纪太大。杨贵妃早年间嫁给了唐玄宗的儿子,可唐玄宗见到自己儿媳妇后,就像被迷了心智一样,她硬是从儿子手中夺走了杨贵妃。那会唐玄宗已经是一个糟老头子了,杨贵妃才20出头,他们相差34岁。杨贵妃被正式册封时,唐玄宗已经60岁了。这个年纪的唐玄宗精力不如从前,很难生下一男半女。杨贵妃自身的问题。杨贵

  • 在元朝统治时期,山东进士做出哪些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元朝继承唐宋以来选官制度,继续开设科举,同时在科举上又有所调整,其中最突出的分为左右两榜,以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有利于理学的推广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同时大省区定额分配制直接影响到后来明清科举。今山东地区处于北方中原地区,在元代属中书省管辖,是元代“腹里”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四等人制来看,山东

  • 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为何在历史上的评价如此低?也不看他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晋明帝司马绍听了之后,用手蒙着脸伏坐在床上说道:如果真如您说的那样,晋朝的天下又怎么能长久呢?从司马绍的话来看,他认为晋朝夺取天下的手段太过狠毒,会导致晋朝的国祚不会长久,当时的东晋已经偏安长江以南,只能算半壁江山了,作为后世子孙,司马绍说出这样的话肯定是不孝的,但是没有祖宗的作为,哪来的晋朝呢?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