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宋朝不定都西安或洛阳?五代政权、赵匡胤全都屈服于这个现实

为何宋朝不定都西安或洛阳?五代政权、赵匡胤全都屈服于这个现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880 更新时间:2024/2/7 16:40:41

赵宋立国,继承后周的政治遗产,以汴梁为首都。但宋太祖赵匡胤打心底不希望定都于汴梁,因为开封乃是“四战之地”,并无天险可据,易攻难守,从军事上考虑,确实不是建都的首选。为了守卫国都,必须在京师驻以重兵,成本非常高。开宝九年(976年),时距宋朝开国不过十六年,赵匡胤到西京洛阳祭祖,留洛期间,便与近臣发生了一次是否要迁都的辩论。

原来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有意迁都于洛,祭祀完毕,便在洛阳行宫住了下来,不欲回东京汴梁。随行的群臣不知如何是好。

赵匡胤

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进言:“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若虑迁都,臣实未见其便。”李怀忠的意思是,东京纵有千般不是,但毕竟得运河之便,每年可以从江淮运入漕粮数百万石,京师数十万驻军,全靠它吃饭。陛下如果搬居洛阳,得从哪里弄到这么多的粮食?因此,迁都之事,极不可行。

但赵匡胤不听,“上亦弗从”。看来很难改变皇上的主意了。

此时,太祖之弟、晋赵光义从容说道:“迁都未便。”

赵匡胤说:“迁都洛阳也非长远之计,最好是迁至长安。”

赵光义“叩头切谏”,决心要打消太祖迁都的念头。

赵匡胤又说:“我之所以想西迁,并无他意,只是要据山河之胜,守卫国都,这样便可以裁撤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

赵光义说:“国家之守,在德不在险。”

赵匡胤沉默半晌,没有说话。等赵光义离开后,赵匡胤对左右近侍说:“晋王所言,也有他的道理,我就听他一回吧。只是,”太祖深叹了一口气,悠悠道:“只怕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赵光义

太祖皇帝听从了其弟晋王的劝告,实际上也是迁就于时势。赵匡胤并不是一名固执的君王,他通达,既能尊重传统,也愿意承认现实,顺应时势。南宋时,朱熹与朋友回忆起太祖开国创制的往事,朋友问朱熹:“太祖受命,尽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乱为治。”朱熹说:“不然。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条目多仍其旧。大凡做事的人,多是先其大纲,其他节目可因则因,此方是英雄手段。”换成现在的说法,这正是保守主义的改进路径。

说回迁都的事。赵匡胤内心虽有“循周汉故事”、定都长安的情结,但他也不能不尊重现实,在他所处的10世纪,已经全然不同于周汉之世。经长年战乱摧残,长安等北方都城早已不复旧日繁华,东晋时衣冠南渡,南方获得大开发,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逐渐转移至江南,而军事、政治重心则依旧保留在北方,一南一北两个重心彼此分离。如果缺乏发达的交通网络将南北连接起来,南方的经济资源无法输送到北方,北方那些军政重镇势必难以维持,进而危及整个王朝的安全。

在铁路与火车被发明出来之前,水运线无疑是最为经济、快捷的运输网络。但中国的黄河、长江大体上都是东西走向,南北之间找不到贯通的水运线。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当然并不是为了下扬州看琼花美女,而是要打通南北的补给线。

大运河凿成,南北贯通,中华帝国才可能形成紧密的共同体,富庶的南方才能够成为源源不断地向北方输送物资的大后院。位于运河线上的汴梁,近水楼台先得月,其地位便日益重要了,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与后周政权,均定都于汴梁。宋承五代之旧,也以开封府为首都,因为不能不顺应历史趋势。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贯通中国南北,大宋靠它立国,中华帝国从此进入另一个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大运河凿成,南北贯通,中华帝国才可能形成紧密的共同体,富庶的南方才能够成为源源不断地向北方输送物资的大后院。位于运河线上的汴梁,近水楼台先得月,其地位便日益重要了。北宋时期的汴京开封府,漕运网络远比洛阳、长安发达。汴河、惠民河、金水河与广济河流贯城内,并与城外的河运系统相衔接,合称“漕运四渠”。来

  • 趣看唐朝!这些冷知识让你捧腹大笑!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大人”万万不可用在唐朝,见到官员称呼“大人”万万不妥,因为“大人”是用来称呼父亲的,所以看唐朝的书籍,你不会看到李大人、王大人,对于官员通常称呼姓加官职或者姓加上一个公。包拯如果在唐朝除了他儿子是没人称呼他为包大人,而会称呼他为包公或者包龙图,所以看到有人在电视剧里称呼狄仁杰为狄大人,那么直接可以

  • 宋代地下长城,有灯台有土炕,可供长期居住,上千年历史坚固如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辽军自击败宋军的雍熙北伐(公元986 年)之后,便开始转入战略进攻。在东起燕山西至雁北的广阔战线上,辽军不断利用自身骑兵的机动优势发起越境突袭。在广阔的平原上抵御辽军仅仅依靠水泽和一些据点是不够的。根据平原上的土质条件,当地军民及北宋朝廷秘密地采用地道战法来抵御强大的辽军。宋代修筑的“地下长城”,

  • 武则天四大面首之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凭什么被武则天选中?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武则天张易之哪里厉害,武则天和张易之的小说,刘晓庆版武则天张易之是谁演的

    但是这些故事和武则天的恢弘情史比起来,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武则天的故事那才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武则天不仅开创了女人当皇帝的历史,也开创了女人挑选男妃子的历史,当然叫面首更贴切一些,我们今天就来扒一扒这些情史背后的故事,来了解这位中国开天辟地女皇帝的彪悍人生!——题记武则天到底有几个面首?所谓面首,是这

  • 组建舰队,打下苏门答腊,控制印度洋海权,明代仍未开启海洋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辽、金压迫北疆,西夏阻断西域,自宋一代贸易开始转向海外。下海!下海!使海域大开,塞翁失马竟然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南渡后,宋高宗从海路逃向温州,在江心屿上望海潮,猛然开窍,发现“市舶之利最厚”,所以一到临安,他便号召对外开放,以开拓海疆为发展战略。宋高宗鼓励海商打造海船,购置货物到海外贸易,还在海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一个心狠手辣的剑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文|吴钩说起诗人辛弃疾,他也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武功高强甚至有点心狠手辣的大剑客。吹嘘“十五好剑术”的李白肯定不是他的对手。辛弃疾在他的词中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这可不是书生的纸上谈兵,而是一名剑客在抚剑感慨刀光剑影的往事。辛弃疾出生在济南府,少年时,济

  • 安史之乱中被低估的奇才,以7000余人迎战9个月,歼敌11万!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大唐从盛世到中衰,就好像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让人猝不及防,不过仔细一想,其实使其衰亡的隐患早就有了。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每次乾坤逆转,似乎都与女人有着重大关联。唐高宗就因对武则天过于宠溺,让其有机可乘掌握了王权,之后给李家和大唐王朝带去了灾祸。等武则天被逼让位时,韦氏又有了掌权的欲望,直到唐玄宗登基,

  • 抵抗后金两次大捷,4岁小孩被封伯爵,袁崇焕却被迫辞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在袁崇焕短暂而充满争议的一生里,天启六年(1626)正月一定是个转折时刻。他带领明朝军队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锦州大捷后,明熹宗欣喜若狂,在嘉奖谕旨中说:“十年积弱,今日一旦挫其狂锋。”滑稽的是,这位木匠皇帝又称,“宁锦之捷制胜折冲,皆受厂臣秘画”,把一切功劳竟都算到了阉党身上,自魏忠贤以下,凡数百

  • 石雕孙思邈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石雕孙思邈-凯岩石业石雕孙思邈-凯岩石业石雕孙思邈-凯岩石业石雕孙思邈-凯岩石业石雕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药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 宋朝官员的官帽为何有两根长翅?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代官员画像中宋朝的官员最好认,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宋朝的官帽:在纱帽后面加上了两根长长的翅膀,也称长翅帽。相传在北宋时期,也曾发生过一个因官帽而识人的故事。一次,大宋的宰相寇准,为了视察民情,微服私访,游历于河南开封一带。所谓微服,即是穿着民装,避免引起别人的注意。然而,当寇准向一位老汉问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