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就是:皇帝的归皇帝,国家的归国家。皇帝要用钱,就从内库支取;国家要用钱,就从国库支取。皇帝缺钱用了,想直接从国库取钱?门儿都没有,会被御史们骂死的。
因此,有些脑袋灵活的皇帝,会想方设法扩充内库,给自己搞“创收”,积攒私房钱。比如,著名的明神宗朱翊钧。对,就是长达30年不上朝的万历帝。
万历帝在执政前期,还是一位人人交口称赞的好皇帝。他任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国家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开创了“万历中兴”的盛世局面。不过,随着执政的时间越来越久,万历帝变得不思进取,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日夜纵饮作乐”,连每天的上朝都不去了。
“日夜纵饮作乐”也是要花钱的。内库的钱再多,也禁不住这样胡吃海喝呀。有一年临近春节,眼看内库的银子已经见底了,万历帝想从国库太仓借20万两银子,恩赐皇后和妃子头面首饰等,但被朝廷大臣拒绝了。大臣只愿意借10万两银子。万历帝不干,一定要再添上5万两银子……大臣无奈之下,只能同意了。
这件事被史官忠实地记录入《明神宗实录》。时隔多年以后,我们还能想象君臣在朝廷里为了区区5万两银子,唇枪舌剑、讨价还价的有趣画面。
国库里的钱不好拿哟,万历帝又不愿意省衣节食过日子,只好另想其他办法了。在太监的建议下,万历帝决定发展金银铜铁等采矿业,收取矿税。一开始,只是在直隶征收,很快就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浙江、陕西等处。及至后来,只要有矿山存在的地方,就有征收矿税的太监在那里指手画脚。
采矿业的如火如荼,给万历帝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银子流水一般进入到万历帝的内库里,让他喜笑颜开。根据记载,仅仅在1597年,太监就上交给万历帝90万两银子。万历帝一下子就不差钱了。
当然,太监们也赚得盆满钵满。他们奉旨前去矿山监督征税,掌握着矿山的命脉。矿主们为了讨好太监,免不了用大巴银子“孝敬”他们。这些来历不明的钱财,全都进入太监的私人腰包。
不过,因为太监在各地矿山敲诈勒索,过于激烈,惹得民间怨声载道,反应到朝廷来。张居正派人前去调查,获得了实情。他上奏万历帝,撤销了10余处矿山。
有意思的是,一次万历帝生了重病,以为不治。他为表示皇恩浩荡,宣布停止征收矿税。没想到过了一段日子,万历帝的病竟然痊愈了。他病好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让人快马加鞭,继续前去各地征收矿税。
这么多的银子流进内库,用是用不完的,怎么办呢?那时候没有银行,富商地主一般将钱财存放在家里的地窖里。万历帝也不例外,他将大量的银子悄悄埋在养心殿后的地窖里,多达200多万金。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明代万历年间于养心殿后窖金二百万金,我朝大兵至京,流寇闻风而逃,因追兵甚迫,弃之黄河。”
什么意思呢?是说万历帝在养心殿后的地窖里埋藏了200多万金,一直没有发掘。李自成攻克北京后,获得了这笔银子。但是由于清廷入关太快,李自成被迫离开北京,碍于追兵急迫,逃命要紧,全部抛弃在黄河里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参考资料:《明神宗实录》《清圣祖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