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立储之事,血泪教训极多,但余波往往不会太久。不过明朝皇子朱文圭,就命运多舛了。他幼儿时期被囚,五十余载面壁,熬死一位又一位皇帝,最后已经不成人样。
朱文圭是朱元璋之孙,朱标次子。最初,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儿子朱标,可朱标很早就去世了,留下长子朱允炆和次子朱文圭,因此,皇位自然传到了朱允炆身上。靖难之役时,朱允炆失踪,按皇位继承人顺序,朱标次子朱文圭便成为第一继承顺位,可此时的朱文圭,只是个刚在学习说话和走路的两岁婴儿,完全谈不上知人善事。这种情况下,正值盛年的朱棣自然当仁不让,剿灭朱允炆后,自己坐上了皇位。从此以后,朱文圭的噩运就降临了。
朱棣登基后,对仍然支持上任皇帝朱允炆的文臣武将们进行了空前残酷的镇压。“自古皆以诛九族为甚,况乎十族!”建文旧臣方孝孺在朱棣的残酷镇压下被诛十族,失去近900位亲人。朱文圭虽只有两岁,但他身系朱元璋直系血脉,是无数潜在威胁人物的掌上明珠,因此,对朱文圭的生杀予夺,在朱棣的朝廷里争论不休。以姚广孝为首者,皆不赞成杀朱文圭,以朱棣之子朱高炽为首者,全部赞成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最后,当残酷无情的朱棣面对年仅2岁的朱文圭时,手下留情了,但同时开出了惨无人道的条件:“终朱文圭一世,足不得出广安宫,至其死。”从此,朱文圭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阶下囚生涯。
惠帝少子朱文圭,年二岁,成祖(朱棣)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
朱文圭初被囚禁时,由于年纪太小,身边尚且配备了些照顾他的人,但“足不出户”的铁规矩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违反的——即便他根本不谙世事。广安宫之于朱文圭,如瀛台之于光绪。他在深沟高垒中,一住就是55年,期间经历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三朝皇帝,共三代人。明成祖时期的郑和下西洋,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的“仁宣之治”都发生在这半个世纪里,而高墙之中的朱文圭,只能在55年足不出户的人生中,从一个襁褓变为一位老人,书写者他自己的历史。
朱瞻基死后,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朱祁镇与之前三朝皇帝不同,他是一位比较仁德,也比较精明的皇帝。张廷玉评价他“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朱祁镇经历夺门之变,还能行不逾矩,得此评价,确实不容易。朱瞻基复辟后,“因哀怜朱文圭无罪却久系于狱,欲释之”,但朝堂之上反对强烈,文臣武将多认为朱文圭已来日无多,身份又太过敏感,放之弊大于利,加之夺门之变平息不久,若放朱文圭出来,难免再生肘腋之患。但朱祁镇的回应充满力量:
有天命者,任自为之。
这句话出自宋太祖赵匡胤,原句是“有天命者任自为之,不汝禁也”,意思是谁有本事做皇帝就可以试试,我不会禁止。朱祁镇口出此言,说明他根本不担心朱文圭。反对释放朱文圭者,无非担心他还能有所作为,朱祁镇的安然自若,让满朝文武再无疑虑了,所以李贤紧跟了一句“陛下(朱祁镇)此是尧舜心体也!”
然而,朱祁镇的宽仁对于朱文圭却是灾难。“太监牛玉入禁谕其意,建庶人(朱文圭)闻之,且悲且喜”,悲什么,喜什么,不言而喻,一个人生被严重扭曲和摧残的皇子,即便重获自由又能怎样?朱文圭被囚时只有两岁,这个年龄的婴儿一无所知,等他稍微大些时,他的整个世界就限于明朝中都那个小小的广安宫了。“面徒四壁,深沟高墙”,连初入深宫的豆蔻女子,都好歹经历了些岁月。朱文圭的人生,却连这般岁月都没有,而是彻头彻尾的畸形。五十七岁时,朱文圭被正式释放,朱祁镇允许他“出入使自便,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给使令”,敢问,他连奴婢侍妾的概念都没有,如何使唤这些人呢?
朱文圭被释放后,来到宫外,来到“真正的”世界。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就像对刚有意识的幼儿一样新鲜和可怕。史料记载说他“出见牛马亦不识”——连牛和马都不认识,还能认识什么?朱文圭一辈子的主观体验有多么扭曲和恐怖是不难想象的,而朱祁镇的宽仁,也成了最大的残忍。但我们说过,朱祁镇不但宽仁,还很精明。
朱祁镇的精明无所不在,他对朱文圭的安置头头是道。除了允许朱文圭自由活动外,朱祁镇还允许他结婚,“听于军民之家,自择婚配,其亲戚许相往来。”可对于一辈子都没有和女性接触和交往的朱文圭来说,这份恩德同样残忍。朱文圭的自我意识中,可能都没有建立起对女性的稳定而完整的概念,这种情况下,朱文圭都不具备和异性建立正常关系的能力,如何能够直接步入婚姻呢?
除了婚姻,朱祁镇对朱文圭的生活方面也安排得非常体贴。朝廷定期拨给朱文圭一定的生活必需品,也允许他自己去集市采购,“每月令所司支与食米二十五石、柴三十斤、木炭三百斤。若因衣服、饮食之类,许其出街市交易买卖”,但同理,这些恩典对朱文圭来说也是徒有其表,他连牛和马都不认识,最多也只能让下人帮着置办物品,否则只会沦为笑柄,被人当作智障对待。
因此,后来有不少学者在评价朱祁镇这一举措时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们不但不认为朱祁镇此举宽仁,甚至认为朱祁镇有“沽名钓誉”之嫌。朱祁镇在释放朱文圭后不到一年内,就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他对朱文圭悲惨遭遇的同情,这种“高高在上的扭捏姿态”,难免会让人觉得他是借着朱文圭在博取美名。可惜无论朱祁镇动机如何,一生受到非人折磨的朱文圭在被释放后仅一年就去世了——或许,如果当年朱祁镇“不那么宽容”,朱文圭还能多活几年。
参考资料:
[1]《明史》
[2]《清史稿》
[3]《天顺日录》
[4]《明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