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唐到两宋时行政区划始终波动,元朝后“州”便变成二级区划

隋唐到两宋时行政区划始终波动,元朝后“州”便变成二级区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831 更新时间:2023/12/20 17:57:22

汉武帝时将全国划为十三州,东汉灵帝时正式成为行政区划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全面推行中央集权统治,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从而形成了“郡—县”二级行政区划。汉高帝刘邦建立西汉后,延续了这一制度,除分封于各地的诸侯王国外,中央直辖地区仍然沿用郡县制。

西汉初期,为了尽快恢复社会生产和国家经济,刘邦推行“无为而治”,因而并未建立起相应的官员监察制度,汉惠帝时虽然恢复了秦朝的御史郡监制,汉文帝时又设立了丞相使制度,但由于诸侯王国相对独立和“察举制”的弊端,这些监察官员不仅难以发挥效用,反而经常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结果滋生了大量贪腐官员和地方豪强。

汉武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遂对地方监察制度做出了全面改革。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下令,除了京师附近七郡外,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巡查区域内的吏政,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其管区称为刺史部。

在这十三个刺史部中,其中十一部采用了《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中的传说州名,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雍州)、益州(梁州)、幽州、并州,并改其中的梁州为益州,雍州为凉州,另外的朔方、交趾二郡则仍用其名,称朔方刺史部、交趾刺史部,统称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

汉朝各州示意图

到了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又下令将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刺史部,交趾刺史部改为交州刺史部,同时降司隶校尉部(京师附近七郡设置的部名)为十三部之一,从而形成了新的“十三部”或“十三州”。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州”只是监察区而并非行政区划,监察刺史也只是监察官员而并非行政长官,此时实行的仍然是“郡—县”二级行政区划。

直到汉灵帝时期,“黄巾起义”爆发,中央朝廷无力平叛,而监察刺史又无实权,实际的一级行政区划“郡”则由于数量太多、实力分散,同样无力镇压起义。于是,朝廷于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为州牧,负责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十三个州遂成为了郡、县之上的一级行政结构。

随着“州”变为行政区划,朝廷的行政区划这才由“郡—县”二级变成“州—郡—县”三级。而此时的“州”则是最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存在的,即与现在的省类似。

隋唐至两宋的行政区划,始终在二级制与三级制之间切换

州牧权力的扩大,可以说是汉末乱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虽然魏晋南北朝仍然延续着“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但为了避免汉末悲剧再演,再加上战乱频发、职务分配需求扩大,行政区划被分割的越来越小,到南北朝时期,全国设立的州已经多达220多个,而每个州则只下辖一两个郡,郡则只下辖一两个或两三个县。

虽然魏晋南北朝时行政区划太过零散,但由于当时天下大乱国家众多,因而管理问题并不突出。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天下,一级行政区划太多才成为了国家管理的难题,隋文帝见“郡”已经形同虚设,于是在开皇三年(583年)下令“罢天下诸郡”,实行“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从而使得行政区划重新变回了“州—县”二级制。

唐代疆域图

不过,隋文帝的这个命令并未改变一级行政区划太多的问题(隋初的州多达241个),结果导致隋末天下大乱时,各州力量根本无力应对。唐朝建立之时,为招安各路义军和隋朝地方势力,导致官职需求继续加大,结果再度缩小了“州”的管辖范围。虽然唐太宗即位后大力对“州”进行裁并,但到贞观十三年(639年)时,全国仍有多达358个州,而县则仅有1551个。

数量庞大的一级行政区,给朝廷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为改变这种局面,唐太宗李世民在汲取了汉朝监察区模式的优势和弊端后,按照交通线路将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由朝廷派遣采访处置使等监察官员不定期赴多事地区视察,这时的监察官员无定职,而这里的“道”同样是监察区,而并非行政区。

唐玄宗即位后,因边患不断加重,唐玄宗于边关地区设置大军团应付外敌,以节度使为统率,后为加强边帅权力,又于天宝年间由节度使兼领采访史,如此藩镇节度使开始拥有了辖区内数州的行政权,结果随着节度使权力的扩大,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但节度使制度却已经蔓延至全国,且逐步脱离中央朝廷统治,结果“道”就此成为了一级行政区划,从而导致行政区划又变成了“道—州—县”三级制,而这也是导致唐末五代十国乱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时的“州”则便成了二级行政区划,与现代的“市”类似。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避免唐末乱世再现,开始推行“强干弱枝”统治模式,将节度使领地重新划归中央,行政区划又重新回到了“州(府)—县”二级制。不过,由于要管理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这种制度显然不太合理,因而宋太宗即位之后,在淳化五年(994年)以前的15年中,尝试实行“道”、“路”并存的选行政区划制,并在淳化五年正式废去道制,改为路制,不过对于将全国划分为多少“路”,却始终未能形成定规。

例如至道三年(997年)将天下划分为15路,但在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又增至18路,到了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又增至23路,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又将国都开封府置为京畿路,进而形成24路。如此行政区划又变成了“路—州(府)—县”三级制。

北宋二十四路示意图

在汲取前朝教训的情况下,宋朝并不将“路”交给单一官员管理,而是将权力一分为四,以水陆转运使为行政长官,又置安抚使、刑狱使、常平使,分掌兵、刑、市场平籴与盐铁专卖。而作为二级行政区的州依然保留着向中央直接奏事的权力。因此,宋代在行政区划上虽然是三级制,但却是一种虚三级制,“州”仍然作为一级行政区存在,与现代的省类似。

自元朝建立省级行政区划开始,“州”最终沦为二级行政区划

蒙元政权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征服的政权太多,而这些政权的行政体制又各不相同,因此通常在占领区域内沿袭了各个政权的现成制度。同时,由于蒙元南下灭宋的过程长达七八十年,进而导致很多临时措施逐渐变成了永久性制度,结果使其早期行政体制极为混乱。

中统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开始推行省制,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行省的设置和辖区都极不稳定,直到元成宗时期才逐步形成元代省制行政区划。元英宗时期,将全国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即1个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省(后有所增减),而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则沿袭宋朝,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但也有不辖县的路、府、州;不隶于路的府、州,而直隶于行省。直隶于行省的府、州称为直隶府、直隶州;隶于路的府、州,称为散府、散州。

结果便是,元朝的行政区划极为混乱,全国上下最简单的只有“行省—州(府)”二级,而最多的则达到“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大多数地区则又实行的是三级制和四级制。

明朝灭掉元朝后,为了便于统治,开始减少行政区划层级,取消了二级制和五级制,而采取三级制和四级制并存的方式,其中又以“行省—府—州—县”四级为主。这里的“州”已经降为了三级行政区划,其地位相当于现代的县级市。

清朝雍正年间,朝廷又将明朝复式的三四级政区层级简化为单式的“省—府(州)—县”三级制,至清末,三级政区的数目分别为26、358、1191,管理幅度都不算大。后来,省以下还设了派出机构——巡道和守道,管理区域进一步缩小。

至此,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的“郡—县”二级制,历经两千多年发展,最终到清朝形成了“省—府(州)—县”三级制,而“州”这个曾经的一级行政区划,至此也彻底沦为了二级行政区划,与现代的市类似。实际上,民国与现代的行政区划,其实也一定程度延续了清朝的设置,甚至很多名称也得到了延续,例如杭州市、苏州市等等。

更多文章

  • 闽国统治者争权夺利荒淫无度且与中原政权交恶,最终被南唐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南唐攻打闽国,南唐灭南楚与闽国,吴越国帮宋灭南唐

    虽然,王审知时期不断向中原王朝进贡,祈求得到中原王朝的庇护,但是后世两代统治者与中原王朝却处于一种敌对关系当中。除了人为因素以外,还有自然原因,闽国地处现在的福建一带,封闭性的地理条件,让这个国家能够维持安稳,但福州、建州、泉州,这三个城市内部却缺乏向心力,这也导致了之后国内争斗的必然发生。统治阶级

  • 秦汉时平民多吃狗肉,直到隋唐时平民也很少能吃到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汉吃狗肉有什么讲究,秦汉时期吃狗肉风俗,宋代吃狗肉吗

    一是在较寒冷或多山林的地方,以狩猎为生,用吕思勉先生的话说,“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衣其羽皮”。二是在气候温热,植物茂盛之处,则食草木之实,以麻丝为衣。三是在河湖近旁,则以食鱼为主。这三种食物里,更主要的是第二种。这是伴随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农业革命的结果。《墨子·辞过》曰:古之民,素食而分处。按

  • 武则天的美貌和才华是其入宫之因,其性格与唐太宗不合故未受宠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武则天为什么不受唐太宗宠幸了,唐太宗武则天的资料,刘晓庆版武则天和唐太宗

    民间丧礼的习惯,夫必须为妻齐缞杖期一年,但是此习惯不适用于皇帝。从汉文帝以来,皇帝另有居丧的单行制度—即是以日易月制,文皇对皇后之死哀痛甚深,从丧期过后,终身不再续弦立后。他选武则天入宫,已经是两年之后的事了。皇帝丧妻而不续弦,并不表示他就旁无姬妾。唐朝旧制:皇后与皇帝匹齐,母仪天下,统领六宫。这六

  • 杨素每次率兵出战前都会杀人立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尺素被杨素推下床,杨素个人简介,红拂女杨素死因

    据史书记载,杨素每次作战前,都会“以斩立威”,先拿部队中那些违反军纪的士兵开刀,无论轻重,全部斩首。每次杀人,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流血满地,以此“杀一儆百”,告诉士兵必须听令而行,否则必然军法处置。《隋书·杨素传》说:“素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无方,然大抵驭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每

  • 朱温经过数年经营,将唐朝变为其禁脔,并最终得以篡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温是怎么灭掉唐朝的,唐朝朱温的个人简介,朱温篡唐为什么没成功

    唐中和二年(882年)九月,经唐军围追堵截,及借师(雇佣突厥、沙陀、回鹘军队镇压农军)助剿,黄巢农军已现颓势,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后,朱温铤而走险,诛杀黄巢派来的监军严实,率所部投降唐王朝。彼时远在成都的唐僖宗闻讯大喜,立即下诏授予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并赐名全忠。自此,朱全忠率军加入

  • 诸葛亮用过1条毒计,唐朝一个穷汉也用了一次,发展成一个大军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诸葛亮最厉害的一计,历史上诸葛亮用过的计谋,诸葛亮一生中用过的所有36计

    诸葛亮虽然是绝世之才,但正所谓一物降一物。精明狡黠的司马懿,却完全看透了诸葛亮的伎俩。他敏锐察觉到诸葛亮有一个致命死穴:蜀汉从汉中出兵陇右、关中,必须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后勤粮秣供应极为不便,因此诸葛亮每次都急于寻找魏军主力决战,一心只想速战速决。只要魏国坚壁不出,凭坚固守,诸葛亮一方坚持不了多久就会

  • 武则天称帝最该感谢的人,如果没有他的一席话,武则天当不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武则天秘史李治救武则天,武则天秘史李治武则天第一次见面,武则天当上皇帝后说的最霸气的话

    对于她为什么能够成功,历来说法很多,从方方面面分析的很多,我们没有必要去复述别人的分析,我们想说的是,纵观武则天的一生,其实有一些重要的节点,而这些节点是融会贯通的,一个节点无法突破,那么,下一个节点就无法突破,上一个节点影响下一个节点,而且每一个节点都有一个重要的人。武则天的第一个节点是:结识李治

  • 窦建德本可以和李渊一争天下,却因身边小人误导自毁长城兵败身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渊与窦建德什么关系,李渊和窦建德照片,李渊怎么打败窦建德

    《旧唐书窦建德传》记载:“(窦建德)少时,颇以然诺为事。尝有乡人丧亲,家贫无以葬,时建德耕于田中,闻而叹息,遽辍耕牛,往给丧事,由是大为乡党所称。”这里说的是窦建德年轻的时候很重视诺言。和他同乡的一个人家里办丧事却因为贫穷无法操办葬事。窦建德当时听说后立即放下了手上的农活前去主动送去财物资助这个乡亲

  • 《唐朝诡事录》南州地理位置在哪?历史上真的有南州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诡事录》南州地理位置在哪南州泛指南方地区,中国历史上设置过多个南州,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悉罢全国诸郡,以州统县等。中国历史上设置过多个南州,依时间顺序排列如下:一、北周置南州,治万川县(今重庆市万州区),管辖二郡三县:一为万川郡,所属万川县(安乡县)、梁山县;二为怀德郡,所属武宁县。南

  • 与康熙合葬的5个女人,4位都是皇后,只有她是被雍正硬塞进皇陵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普通老百姓,很多时候是看不懂治国谋略的。要说古时候的历史哪些内容最让我们好奇,那可能就是帝王们后宫的八卦了吧。尤其是那些能文能武的皇帝,他们是人中之龙,他们与后宫的妃嫔们又会有怎样的故事,这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所以你看现在的宫廷剧,很多都是取材于后宫故事的。那么清朝的宫廷之中,最容易引起八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