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丧礼的习惯,夫必须为妻齐缞杖期一年,但是此习惯不适用于皇帝。从汉文帝以来,皇帝另有居丧的单行制度—即是以日易月制,文皇对皇后之死哀痛甚深,从丧期过后,终身不再续弦立后。他选武则天入宫,已经是两年之后的事了。皇帝丧妻而不续弦,并不表示他就旁无姬妾。
唐朝旧制:皇后与皇帝匹齐,母仪天下,统领六宫。这六宫即是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六个宫官组织。它们比照外朝尚书省六部的架构,各辖四司,分掌宫中各种事务。另有一个称为宫正的监察机关,则相当于外朝的御史台。
在这六个宫官机关工作的人员,就称为“宫人”。隋末炀帝求采无已,宫人甚多。武德皇帝有鉴于宫中深闭宫人太多,乃前后放出三千余人,使她们与约在武媚(武则天)入宫年间,出身微贱之族或刑戮之家的女子,入宫有日多的趋势,曾经引起尚书省的讨论。
据贞观十三年(639年)——武媚入宫后一年一一二月二十五日尚书八座之议,说“近代以降,情溺私宠,掖庭之选,有乖故实。或微贱之族,礼训蔑闻;或刑戮之家,怨愤充积。而滥吹名级,入侍宫闱。即事而言,窃未为得。原等伏请今日以后,及东宫内职员有阙者,皆选有才行充之;若内无其人,则旁求于外,采择良家,以礼聘纳”。显示大臣们已经注意此事,并且作了改善,这便伏下了日后褚遂良以“微贱之族”为由排斥武媚为后的借口。
武曌
然则,武媚被召入宫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新唐书》和《通鉴》成于宋人之手,他们的述说都是单以美色为焦点;不过《旧唐书·则天纪》则谓她“美容止”容貌美和举止美,面《唐会要·天后武氏》则指她“有才貌”。因此,武媚的相貌、仪态和才学俱美,应是其人格特质之一。也就是说,经过杨氏的教养,十四岁的武媚天生丽质,教育良好,举止优美,已经成为一个大家闺秀。她的父亲是开国功臣,曾任三品大臣,似乎符合“随例入宫"之例;不过史书对此没有明载,所以应该是以上述人格特质被召入宫的。正因她美而有才,所以太宗才命她为才人。
才人是内官之一,位正五品,职“掌叙宴寝,理丝枲,以献岁功”,也就是安排宫中宴会和休息,处理宫中女性蚕丝纺织政令的妃嫔。此职既然与宴乐有关,正宜由美而有才的人来充任。武媚处理事情的才干及支配、自主的性格,很可能就是从官职中磨练出来。
另外,太宗重视读书和教育,宫中也的确有文学馆、教坊等读书习艺的教育环境,为司仪的职掌之一。女性在宫中学识增长的,则有几个显著之例。例如两《唐书·后妃传》记载长孙皇后,少好读书,十二岁嫁给太宗,经常观书,虽容栉不少废,曾采古代妇人善事著《女则》十卷,以作自我警惕之用,死后才由宫司奏闻;又撰论说文批评汉代马皇后不能约束外家,使外家干预政事。她死后被谥为“文德”,应与此表现有关,而这两件事后来也都被武后所模仿。
另如上官婉儿,在襁褓时随母配入宫廷,及长,适值武后好文,每与文游宫观,幸山河,欢歌赋诗,婉儿常侍从学习,故也有文词,年十四,武后召见,爱惜其才,后来百司表奏多令参决。此皆表示如果肯用心,宫中实有学习进步的环境和机会。
武媚后来经营权力以至革命称帝,表现了过人的学识才干,应当不仅是入宫以前学习的结果,长期的宫中学习和磨练,理应才是主因。然而,有才学而能干的她,在太宗生前却并不得志。
李世民
从武媚在宫中一真没有升迁、与太宗性格不合、没为太宗生子女等等因素来作证实和解释,大抵上是可以接受的。
太宗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和二十一个女儿,凡三十五个子女。女儿除长孙皇后所生外,其余均不详生母的姓氏,至于儿子则记载清楚。根据儿子的生母,得悉太宗曾经有过五个妃,即吴王恪之母杨妃,庶人佑之母阴妃,越王贞之母燕德妃,纪王慎之母韦贵妃,及赵王福之母另一个姓杨的贵妃。吴王恪是第三子,武德三年(620年)封王,其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越王贞是第八子、纪王慎是第十子,皆在贞观五年(631年)封王。
至于杨贵妃所生的赵王福则是第十一子,生于贞观三年(629年),后来出继太宗的大哥隐太子李建成的香火。可见杨妃、阴妃、燕德妃、韦贵妃和杨贵妃,年龄都比武媚大,也都在武氏入宫之前即已为妃。因此,武媚入宫前四妃之数已齐满,约与武媚同时期入宫的徐惠,后来由才人升至九嫔,显然已是升到内官的顶点。从徐惠的际遇情况,可以对武媚作一侧面的考察。
徐惠出身学术家庭,生五月而能言,四岁诵《论语》、《毛诗》、八岁就能作文,而且文词典美,为太宗所闻,于是召为才人,再升为充容,曾上疏谏太宗不要耽于物质享受,以免劳民伤财,大为太宗所赞赏。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驾崩,徐充容追思哀慕面病倒,却不愿医治,愿意早死,随侍文皇园。不久,于永徽元年(650年)病死,时年二十四岁。新皇帝李治诏赠她为贤妃,让她陪葬于昭陵的石室,内此看来,徐惠小武媚两岁,太宗召她入宫而拜为才人,是因为闻其有才学之名。
徐惠
入宫后她仍然手不释卷,文辞更见赡蔚,所以再升为充容。充容是九嫔之一,“掌教九御四德,率其属以赞导后之礼仪”,表示太宗也很欣赏她的贤德,情况类似太宗之爱长孙皇后、燕德妃和韦贵妃,表示他偏爱知书达理、贤淑娴静这一类型的女性,武媚的人格既如上面的分析,在宫中工作的磨练中,又已呈现出主见鲜明、处事辛辣的特征,大有女强人的姿态形象。
太宗是英雄之主,曾经自述青少年时个“性本刚烈,若有抑挫,恐不胜忧愤,以致疾毙之危”,而所交也非益友。及至即位后,“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才大叹“为人大须学问”,从此折节读书,克已复礼;但是与群臣议论时,仍然不时流露出英气,令人战兢不敢争辩,他后来的克己复礼,一方面出于自我反省和修养,另一方面则是多因魏征等臣的规谏匡辅而成,《贞观政要》对此类言谈事迹记载其多。
太宗的价值观原就大不同于武媚,性格又改变如此,因此武媚的思想言行,恐怕与他的格调不同,应是他不欣赏喜爱武媚的主因,所以一直没有升迁她。
其次,徐惠年龄和武媚相当,才行为太宗所欣赏,但也没为他生下子女,因此不能用此作为解释武氏失宠的充分理由。
其实长孙皇后死后两年武媚入宫之时,这时太宗的最爱应是另一个杨氏——曹王李明的生母。杨氏原是太宗同母亲弟弟齐王李元吉之妃,也就是他的弟媳妇。太宗当年兵变杀死其兄弟,连带将这两家的儿子也一并杀光,杨氏则被没入宫中。
魏征
由于有这种伦理上的顾忌,杨氏在宫中不见有任何名分,却是太宗丧妻后的最爱,并且与她生了儿子,很想立她为皇后。幸得魏征谏阻,说:“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赢自累?”太宗乃止,从此也就索性不再立其他妃嫔为皇后了,显示了太宗极爱杨氏,为是实情。
大唐虽然是性开放的社会,但是太宗仍格于伦理礼教,不敢立弟媳妇杨氏为皇后。后来他的曾外开元明皇帝极爱杨玉环,却也始终因为她原是儿媳妇,不便立她为皇后,情况差堪与之相比,至于太宗之子新皇帝李治,则不顾一切立父妾——武媚——为后,其实是让爱情冲昏了头脑,令他产生了超过父亲和孙子(明皇)的巨大勇气,不过无论如何,既然情有独钟,必然会使其他妃嫔承宠的机会大减,因此徐惠即使再有才学,仍只是得到他的欣赏和敬重而已,武媚即使再美媚,也仍得不到他的宠爱,自从武媚入宫以后,太宗除了与杨氏生下曹王李明之外,就再也没有与其他妃嫔生育子女的记录了——情况与武媚承新皇帝李治之宠后,新皇帝就不再与其他妃嫔生育子女的情况相若。
因此,在上述的情况和因素之下,说武媚在太宗宫中受到冷落,应该是可以成立的;至于说她失宠则不然,实际上她未必被宠过,因此也就谈不上失了。
武媚这时正当青少年,却遭此环境与际遇,对一个原想入宫发展,具有进取和权威人格的她来说,不免大失所望!更不幸的是,在宫中虚度春秋十一年之后,太宗撒手西归,她不能如徐惠般殉死,却以二十五岁壮盛之年,必须随例入寺为尼,长伴青灯梵唱,真是情何以堪!